我说是以我的口述为主要线索,谈及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人民族的变迁史。具有一定的考古意义,文学价值自不必多说。小说分为清晨,中午,黄昏,尾声四部分,类似于为我自己一生所写的传记,内容却囊括了我周围那几个希楞柱牧民的生活。在这之前,我并不曾了解过鄂温克人。他们是一支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族群,一河之隔就是苏联,所生活的年代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鄂温克人通过放牧驯鹿,制作毛皮与安达交换日常用品。男人们负责打猎、放鹿,女人们负责采摘、晒猎物肉干与皮毛。分工明确,作者着重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展现出鄂温克人的真性情与善良,同时也夹杂着人性中的阴暗面:嫉妒,仇恨,自私。伊芙琳是我的姑姑,因与不爱自己的丈夫坤德生活,内心始终不满,把坤德打压得每天都弯着腰,眼观伊万心爱的妻子娜杰什卡为了逃生而离开,相爱的人妮浩和鲁尼结合孩子却总是死掉,她已对爱情失望,却把这种情绪强加于儿子金得,逼迫经得娶不爱的歪嘴姑娘。举行完婚礼的那一夜善良的金得吊在一颗枯树上自杀了。杰芙琳娜成了寡妇。玛丽亚多年不孕,唯得的一子达西不忍于小小的杰芙琳娜成为寡妇,向她求婚。这又勾起了玛利亚与伊芙琳的恩怨。如果不是伊芙琳逼迫金得娶自己不爱的姑娘,金得就不会死,而杰芙琳娜也不会守寡,达西也不会娶一个歪嘴的寡妇。从此,伊芙琳经常嘲笑达西与玛利亚,可是害死儿子的她并不好过,坤德开始抱负她,每晚都会鞭笞她。从此,坤德的腰挺起来了,伊芙琳的腰开始弯了。玛利亚想法设法不让杰芙琳娜过门,可是坚强的杰芙琳娜一场瘟疫也没有夺走她的性命。达西与杰芙琳娜顺利成婚。杰芙琳娜跨过斧头,鄂温克人传说这样出生的小孩是傻子,达西保护着怀孕的杰芙琳娜,玛利亚却总是让让她做重活。善良的杰芙琳娜为了不让达西为难,滚下山坡,流产带走了孩子。在爱面前,人性变得如此脆弱,伊芙琳的性情变得恶毒,与玛利亚从好闺蜜变为敌人,玛利亚为了儿子却扼杀了自己的孙子。作者并不只是表现人性脆弱,邪恶的一面,其中也暗含着天意对人恶行的惩罚,表现出世人面对自然规律的无可奈何。在杰芙琳娜流产后,玛利亚觉醒了,她转变对杰芙琳娜的态度,想要她能与达西有个孩子,自己有个孙子。可是,直到死也没有自己的孙子。小说人物关系并不复杂,以流畅淋漓之笔描写了每个人的命运。
  
      小说对人性的深入刻画的背后,展现的是整个鄂温克族的命运变迁。他们从一个草原迁到另一个草原,劳动力因战争越来越少。从欢快的群居游牧生活直至金部下山,放弃打猎,放弃原来的生活,物非人非。可是如果人类不那么贪婪,他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