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感想 |
这幅是女儿前不久做的手工----在一张已固定好图象轮廓的纸上,往图像不同区域压制不同颜色的珍珠泥,从而达到“填充颜色”的效果。
刚看到这幅小作品,大体上成人会觉得:额,填充得还不错,颜色很丰富,也很匀称,给个赞!
儿童在画画创作上有着极度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很多机构面向的低龄儿童的美术课,都名为“美术创想课”。就以这张空白的轮廓底纸为例,同样用黏土填充颜色,一千个孩子会做出一千种不同的颜色组合出来,视觉效果如此丰富,可想而知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是多么的发达。
所以,我女儿这份小手工画,于众多孩子里的千千万万份不同类型的小美术作品里,是普通的一员。想象没有边界,不能排名,想象天马行空,创造的能力也如此,它引领的东西千差万别,各富特色,所有的来自儿童的创作作品,都只能够冠之“其中的一员”。
但是女儿这幅画,尽管颜色配对源于想象,但依然有个特点,就是非常接近现实的理性:我们在这个世界看到的生物,绝大部分都是两侧对称的,蝴蝶也不例外,蝴蝶的翅膀以身体为中心,无论在外形,大小上,抑或是翅膀上的图案,图案里的颜色配对,都遵循对称规则。
细看这个小女孩对蝴蝶左右图案的配对,非常准确,匀称,可以看出处于“自由发挥”,甚至可以说是“胡乱发挥”的阶段,她能够稍留严谨地遵循生物的对称结构,作为妈妈的我,应该在这一点上给个“赞”。
但是,“这一点”,可以评价成“数学正确”!一个孩子做事能够符合“数学正确”不容易。
如果我们大人,在分析,思考和处理事情的时候,都能够符合“数学正确”,我们一定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更理性。当今关于数学与生活的话题、纪录片也不少,站在时代的一些牛人,一些优秀的知识分子,都很倡导数学寓于生活,于生活反思数学。
而如果,一个儿童,7岁前的小人物,做他们的那点小事情时,能够不经意地参入了数学思维,哪怕是简单的数学思维;或者,在创造一件小作品时,会倾向于某种简单的数学框架,那么,这个孩子一定受过某种程度上的数学启蒙,数学思维的发展不会差到哪里去,只要他以后持续对数学保持兴趣,他在数学的学习上也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