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感想 |
昨天看了有关莫扎特的文章。莫扎特虽然是18世纪的人,但是现代社会处处都活跃着他的影子:
---孩子学琴必定会练莫扎特的几首钢琴曲-----《小夜曲》是其中一首,他的音乐好听,经典不衰,还有的是,音乐线条简单,非常流畅,不会有太多的音;
---怀孕的女人胎教,必定会找很多“莫扎特的胎教音乐”,他的音乐雅致,“情绪”不会大起大落,能给婴儿带来愉悦感;
---当今公认为活着的,最厉害最聪明的数学家,是出生于澳洲,现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陶哲轩,他就被世人称为“数学界的莫扎特”;
莫扎特的音乐从他死后的1791年到至今,已经流传了220年了,但是他的名字随着其音乐经久不衰的生命,继续生存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但如此,现代人都乐于用“天才”去定义他,他成了天才的代名词:4岁开始作曲,7岁写了第一部交响曲,11岁写出第一部协奏曲,12岁写出第一部歌剧…..不难理解为何在他之后形容某一个音乐家,甚至是其他领域的牛人,极具天赋,都是冠之以他的名字:甜点界的莫扎特;篮球界的莫扎特;编程界的莫扎特;诗歌界的莫扎特,烹饪界的莫扎特,等等。
我们都以为莫扎特对于自己的异禀天赋,早年成名,一定是得意洋洋,狂妄自大了,但是他的回应却恰恰不如此。他曾经说过:“我每天花8个小时练琴,但是人们却用天才两个字概括我全部的努力。”原来,天才,不是不用努力,只是我们普通人的所用的努力程度,远远无法拼天赋。
天才成为了天才,背后是远远大于普通人的努力,才能匹配自己过人的禀赋,使它发挥出来。
也就是说,像莫扎特这样的天才,依然脱离不了“刻意练习”。
讲到“刻意练习”,其实我们身边的努力人士,很多都乐于保持这种习惯:刻意地练习,反复地练习,不断熟练,并逐渐达到行业界的高水平。
但此时我想说说孩子的一个写作文问题。
以前听一个表姐说,她很头痛孩子写作文,自己学历不高又不知道怎样教,只能扔钱到培训机构,让老师教孩子。但是老师教孩子,能教多长时间呢?你不可能光写作这个事情,就让外面的老师教几年-----
“教”的要点也填塞不了几年,甚至半年都不用。
完全依赖老师“教”不明智,那怎么办呢? 孩子要落“刻意练习”的功夫!
那些上了一年级,有了些许识字量的孩子,完全可以每天写一篇日记。此时作为家长的你,一定自觉不可能。这样,孩子从“今天天气很好”或者“今天我很高兴”6个字写起,可以么?也就是说,一篇日记就这6个字,一句话,自成一文。
过去人们流行写日记,但十几年后的今天,它已经“过时”了。写日记,当你赋予了它意义的时候,它就不会“过时”了-----
事实上,写日记本身的好处就有好几个,看你自己侧重哪方面。
孩子每天写日记,从一句话写起,随着识字量的提高逐渐增加文章字数,“写好”的作文反复修改,改到语言使用合理,表达的中心明确为止……而且,要每天都轮回这样的步骤-----时间长后,这个就是刻意练习的过程。
把孩子的写作完全交托于培训老师“教”,其实来来去去几个要点,老师也不可能反反复复地去啰嗦,最根本的,还是孩子落实行动去练习,修改,反复修改。你总得有“自我教育”的阶段-----在反复的刻意练习中,你自己去领悟一些东西,自己教导自己。
莫扎特练琴每天都要练上8个小时,天才都要刻意练习,作为当代人,哪怕想投机找捷径,最终你总得要有真本领----你总得要走上“刻意练习”的轨道,去见证自己的水平慢慢提高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