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个周末我们三个又过去孩子外婆家了,外婆的屋子多了两个小人儿热闹不少。
晚饭过后,小女儿按捺不住捣蛋的心,声东击西的,老人俩连忙想打开电视机放动画片来使孩子“驯服”起来。不过最后,我还是选择让孩子们玩剪纸来代替看电视。我亲自陪同她们左右,片刻时间,屋子就安静下来,都在认真地操着剪刀裁剪,算是“进入状态”。
我也欣慰了:妈妈的一个小用心,就减少孩子木讷在电视机前的时间,多了一个动手活动,真好。
此时孩子的公公从房间冒了出来,看到两个小朋友在认真地剪纸,感觉有点不对劲似的,问道:“不是放动画片给她俩看么,怎么是剪纸呢?”
明明孩子已经乖乖地安静下来,公公依然冒出这番话也使我非常诧异,很快我把他没表达的部分也“读”懂了:孩子一齐剪纸怎么安静投入亦好,都比不上看动画片。孩子听到看动画片都兴致勃勃,没有什么比放动画片更令孩子开心,应该放动画片给她们看。
现代的年轻父母,只有稍有些教育意识,都会知道经常看电视对儿童的危害,那么对于幼儿就更不用说了。最浅显的认知是,常看电视对孩子的视力有伤害——这一点,所有老人其实都知道的。而常看电视对孩子还存在其他同样不可忽视的危害,那些就只有年轻父母知道了: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懒于思考,限制语言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我对女儿看电视的时间,一直都持有控制,基本就是30--40分钟,时间一到我就是很果断地关电视,不会拖泥带水。
“老人家带孩子比年轻人的区别,不过就是常识问题,这都是旧时代延续下来的问题,属于客观因素”,我如这样想。不过,客观的因素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同时会“并行”着主观的因素,那,就是对待孩子的态度问题——就是缺乏态度,而这,就不是属于上个时代的东西了,它还属于这个时代。
孩子外婆曾向我提及她的一个老同学,一位阿姨,跟儿子一家同住,孙子也几乎每天都跟阿姨在一块。不过这个阿姨个性比较宅,不特别喜欢出门,平时没什么事都呆在家——做家务,看电视,睡觉,诸如此类。孩子外婆告诉我:“她的孙子天天在家看动画片”,并转述了那个阿姨的原话:“如果给他看到凌晨两点他也肯!”
这个就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大家看到一个小人儿被“压抑”成如此沉迷电视是否会不禁寒颤?故事是从孩子外婆那“中转”过来的,纵使她知道孩子老端在电视机前不好,但是,外婆带孩子,还不是动不动就打开宽大的液晶电视机来哄住孩子。
我似乎说的是孩子外婆,而其实我在讨论老一辈的人。
那么,同一个“孩子看电视”的问题,老人跟年轻父母的区别是什么呢?曾几何时以为只是年轻人装的常识比老人要多,这个时代的育儿观念比过去科学先进……现在回头再思索:所谓的认知问题,观念问题,最终都会同时产生主观方面的态度问题。缺乏态度,这属于后天不足:
☆孩子早睡的好处有多少也罢,晚十一二点睡,第二天接近午时才起床,才是最让大人舒服的方案;
☆人人都说孩子晒太阳很重要,但是我孙儿孙女大部分在家玩玩具,还不是照样长高长胖;
☆什么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都是扯谈,饭撒一地劳累大人自己,我天天喂他吃半小时就搞掂,他三岁不会吃饭到了七岁你还担心他不会自己吃?
隔代教育,之所以普遍很难跟教育沾上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知道有些事情不好,依然没有所谓地去做。而老人家们,作为上一个时代走过来的一辈人,真不该去承担所谓的“隔代教育”。对于他们,我们只需要作一些讨论,或者对比,没有必要去批判什么。
但是,我们却要批判这个时代的很多不沾孩子教育的年轻父母。
你说这部分年轻父母脑子里没“装”过教育常识么,不知道于孩子什么是利什么是弊么?尽管信息在今天传播得如此快捷广泛,他们或许真不想费心去探讨什么钻研什么。“自己怎样舒服就把孩子怎样带”——这,就是态度问题。人持何种态度,是他为自己选择的。作为跟孩子最亲密的人,父母,本应该担任教育的职责却如此失责,这部分人,才值得去批判。
现在乡镇地区似乎还十分流行“传宗接代”思想,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对此十分理解。但是,我们理解不了的,是那一部分经济环境本身就不好的家庭,他们还没曾坐下认真教育过家里的长女,从来没曾给过她良好的成长环境,就匆匆忙忙地生个儿子为“继承祖业”。这些家庭,找个中性词形容,就是很“传统”,“传统”似乎没有强烈的好坏之意——然而,就算有心继承传统,理性一点也先考虑自己的经济条件,打下经济基础,如果家庭有硬实力的情况下,去跟从传统多半不招人评论,但是如果自身的经济条件就不好,夫妇双方的受教育程度也不高,这样快快追生孩子去完成祖先使命,这样——只能说,这种态度,往往就是归属于“夫妇双方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家庭里。
关于孩子的幼教老师,我们宁愿渴望她是个学历普通,但是发自内心爱孩子的年轻人,而从来不会奢求一个博学多识的教授去担任。因为前者,更有可能把我们的孩子当成重要的人物,把陪伴孩子的工作当成一份重要的事情来做。
选择保姆亦如此,你智商和学历有多高不是十分重要,重要是在你内心处孩子是个怎样的物体,你认为你的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然而,我们该如何让老一辈的人接受,孩子是很重要的小人儿,七岁之前的童年时光举足轻重,带孩子的工作非常重要呢?
这就等于既要往老人的脑子里“装水”又要提升其脑子的等级,甚至把老人的气质也带动上升。做到这点如此之难,好比你让一个中产以下的人快速上升到中产之上——就好比跨越阶层了。
继续往下想,一个人如果本身处于社会较低的阶层,文化水平低,知识欠缺,我们可能会认为,他能够通过个人努力填补这种空白,继而一定能跳跃上另一个阶层,从而脱胎换骨,改头换面。但是,当这个人按部就班地替大脑安装了那部分硬件时,我们发现,他的软实力依然比一般人差一截——他的思想高度,社交气场,谈吐气质,处世态度和能力,等等。由此我们意识到,知识可以在某个时间段得到填补,但是素质,气质,处事能力,处世态度往往很难就相应上升;人可以通过各种努力去提升自己的学历,但是在社交气场,谈吐气质上,处世的能力和态度,如要脱离原阶层的水平而获得上升,得需要走过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大的代价。
所以,年轻人跨越阶层难,上一辈的老人跨越旧时代真正成为现在的我们,也难。
隔代教育,本身就有缺陷,我们不批判,也不要求老人做多少改变,它好比,这一代人“跨越阶层”。那我们本身对孩子的教育呢?就一定要时常批判和善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