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儿,你永远都不会变成魔方,但要保全所有棱角

(2017-10-31 01:15:25)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感想

http://s1/large/006AFNxhzy7fqnMg5PS44

 最近老公迷上玩魔方,我也经常在碎片时间蠢蠢欲试,女儿踏上爸爸的路径,有空也拿着魔方胡乱地转呀转,也真会撞上有趣的颜色搭配。不过她最牛的那次,是独立把一个面调成同色。

 今天女儿跟我在地铁,也各自拿着魔方,用心地转呀转了。突然女儿转过头来,很大声地跟说我:“妈妈,如果彤彤也变成这个魔方就好了,可以变成好多不一样的样子!”

 哎呀,我真没想过一个孩子会想到变做一个魔方啊!确实是,做这么一个魔方很神奇,变成很多不同感觉的样子。但是女儿,你永远都不会变成一个魔方,因为你是你,永远都只是你,终归还是你。而现实生活中,女儿听到的来自大人的语言,更多是要求孩子去跟随别人,变成跟大家一样的人。比如:

 秋天起凉风,女儿不觉冷因此不愿添衣,家人就会劝说:“你看人家个个都添衣,就你一个只穿一件,快,加一件!”
 偶尔早上女儿懒着不想上幼儿园,家人赶忙劝说:“你看人家个个小孩都去上学,就你一个不上学呆在家,你说你乖不乖呢!”
 诸如此类,真的很多,在此也不一一罗列了。
 
 事实上,对此你有着怎样的感觉,就要看你有怎样的观念。如果你很渴望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跟集体的步伐拍得整齐,你可能会很失望,因为一个孩子要被集体同化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儿;但如果你有另一种的观念,很希望孩子在成长中能够保留特立独行的一面,独特的个性和气质,你可能会有所担忧,因为孩子在适应群体时,她的棱角和锋芒也很容易被慢慢磨平。

 你的观念又是哪一种呢?前者,后者,抑或是两者之间?

 一篇名叫《保全自我》的文章(推荐阅读)里,有这么一段话:“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独特的,但是活着活着都活成一样了。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浓厚从众文化的过渡期里,改变自我说的其实是和别人一样。从‘别人家的孩子’开始,到‘别人家的员工’,‘别人家的老公’,再到‘别人家的爸爸’,这是一个自我渐渐消磨殆尽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不断改变的过程。它最终指向在公园里跳广场舞的无数身影中的一员,相同的动作,相同的节奏,成为别人眼中‘别人家的老人’。”

 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都正在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社会而改变自己。更令人感到难耐的是,现代的成人,老人,都在一个劲地说服“因为要迎合统一现象,所以必须改变自己”。明明是因为天气转凉所以添衣,明明是因为孩子要体验集体生活所以要上幼儿园,我们总爱给孩子抛出“人家是这样所以你也要这样”的逻辑。如果下次孩子还是不愿意配合添衣,不愿意上幼儿园,我们是否应该这样跟她解释:

 孩子,天气转凉了,如果还只穿一件衣服就容易不知觉间着凉,着凉了就会鼻涕塞鼻子,可能会吃药,打针,所以添衣只为了保暖,为了身体好哦!

 孩子,小孩子是不能时刻都呆在家里,或者时刻都跟着妈妈身边哦,因为跟同伴一起有跟同伴一起的乐趣,每天应该有些时候在家,有些时候跟妈妈一起,有些时候跟同伴和老师一起,这样才开心哦!

 这样,会不会更加呈现事情的真相?“传统的一味从众”几乎都没曾呈现过事情的真相----它的意图不是要呈现真相。

 “女儿,你不会变成一个魔方,因为魔方有棱角,你不会有像它这样突出的棱角。但是,我希望你的棱角在你长大后也不会消失”我心里如此默默地想。我们的孩子,将来也会跟我们以前那样,被一些自认为阅历丰富的前辈拍打肩膀,说道:“年轻人,你出了社会后要学会适应这个社会,这个社会会一点一点地磨平你的棱角”。因此那个年代的我们,浑浑噩噩,唯唯诺诺,面对糟糕的情况有话不敢说,我们不敢辩论,也不善于辩论,我们不敢批判,也不善于去批判,我们失去了棱角,失去了原本性格里该有的锋芒。

 “希望在未来你永远都保留所有棱角锋芒,却不显山露水地坚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是《给那些坚硬的部分》里十分显眼的一句话,它会令80后这一辈陆续步入中年的人感慨良多!

 女儿,你永远都不会变成一个魔方,尽管如此,在以后适应社会的路上,希望你永远都保留所有棱角锋芒,却不显山露水地坚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