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7-09-11 10:51:00)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西安市高陵区耿镇中心小学
摘
关键字:数学课堂; 有效; 提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提问已经成为师生互动的最主要形式,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还能促使教师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题意清楚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欲使提问达到集中注意、启发思维的目的,所提出的问题必须题意清楚、准确严密。
二、 紧扣目标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
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信口开河、随意提问,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三、
难易适度
所谓问题难易适度,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思维。
教师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应分层次。如概念的理解、例题的要求、练习的完成都具体分层次。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比如,在一、四、六等不同年级中都出现了《统计》这一内容,对此,教师必须有所了解。在不同的年级学习统计时,应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以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让学生获得有层次的体验。
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对此,教师应善于寻找学生出错的根源,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进行追问,给学生以新的启发。
四、面向全体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适宜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
五、
准确评价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章显联.让学生在数学交流中学习[J].数学教学,2004(5):23-25.
[2] 沈宣旺.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J].吉林教育,2008(3-4).
[3] 黄光虎,刘家林.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J].小学教学参考,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