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课题研究活动记录(一)

(2017-05-08 17:07:08)

小课题研究活动记录(1

    

2017222

    

耿镇中心小学会议室

    

杨俊峰

    

 

参加人员

郇超(校长)、王娟利(主任)、刘月和、张敏等

主要议题

西安市2016年小课题申报准备工作

          

      

      一、我们准备申报2016年西安市小课题,成立课题组。

 组长:杨俊峰(耿镇中心小学)

      组员:郇超 商峥 刘月和 张敏。

      二、学习西安市2016年小课题申报工作文件。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紧紧围绕2016年中心工作

和重点工作,着力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

题,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支撑。

  2、小课题是为教师个体教育教学实践服务,研究周期为二年。

 三、郇超:

      1、课题组成员大多来自我校的数学老师,希望大家通过研究,能

取得一定成果,服务于我镇的教育教学。

      2、学校会在各方面给予支持。

      四、王娟利:

      1、尽快开始课题研究工作,要能指导实际教学,要小而实,切实

为教学服务。研究时间为一年,中间要交阶段性研究报告。研究成果要

规范。

      2、如实填写小课题开题报告(一式二份),打印后送审。

      3、要有新浪博客。

 

 

 

 

 

 

 

 

小课题研究活动记录(2

    

201736

    

耿镇中心小学会议室

    

杨俊峰

    

商 峥

参加人员

郇超(校长)、王娟利(主任)、刘月和(数学教研组长)、张敏等

主要议题

小课题研究立项事宜

         

       

      一、课题研究题目的选定。

      1、经讨论,结合我镇教学工作的实际,小课题选题为《“数形结

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2、选题缘由:

   早在数学萌芽时期,人们在度量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过程中,把数

和形联系起来了。我国宋元时期,系统地引进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方法,

用代数式描述某些几何特征,把图形之间的几何关系表达成代数式之间的

代数关系。17世纪上半叶, 法国数学家笛卡儿以坐标为桥梁, 创造了平

面直角坐标系,数形结合的思想才得到突飞猛进。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

,从而创立了解析几何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所

有的数学问题无外乎是数与形的问题,也是两个最古老最基本的对象,

是数学大厦深处的两块基石。“数形结合”一词的正式出现源于我国著

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无形时

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切莫忘,

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这句话深刻的揭露了数形结合的

重要意义。数形结合是数学发展的需要,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数学思想方

法,是解决数学问题不可或缺的工具。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

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

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

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需要。它既具有数学学科的鲜明特点,又是

数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让图形更好为理解数学知识提供帮助。

2.如何在图形教学中建立数学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3.如何让学生主动自觉的利用数形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将数形

结合的思想内化成自己的需要。

4.如何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案例分析法:对名师及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修正

和完善“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

2.行动研究法:在充分调查和整理、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展开课堂

践,边实验,边总结,将研究与实际课堂教学相结合。

  3.问卷调查法:采取座谈、问卷等方法,了解学生及教师需求,

验证、提高该策略的有效性。

      四、共同完成课题立项申请评审表。

 

 

小课题研究活动记录(3

    

2017325

    

耿镇中心小学会议室

    

杨俊峰

    

商峥

参加人员

郇超(校长)、王娟利(主任)、刘月和、张敏等

主要议题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心得交流

          

      

      一、回顾《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二、学习心得交流。

      郇超:新课标强调,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

做数学。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

计、组织操作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学生对

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

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

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王: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

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

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

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

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教之道在于,教师要处理好自

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

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

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

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杨:我是对比原课标读的,感触颇多。比如2011版评价既要关注

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

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

识自我、建立信心。将更要改成也要,体现学生评价的重要性。

      三、总结

      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

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我们。本次学习,我们又一次认真的学习了一遍《数

学课程标准》,更加使我们认识到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

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把自己的教育

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