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两山堂说书 |
【两山堂说书】
书法笔画的“逆”与“顺”
——————
——在书法笔画方面, “逆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字有解数 , 大旨在‘逆’”( 周星莲《临池管见》 ) 。“书亦逆数焉”( 笪重光《书筏》) 。古代书法家对“逆”加以极大重视。
——书法笔画之“逆”, 体现在不同方面:
——有起笔、收笔之“全逆”: “欲左先右 , 至回左亦尔”( 蔡邕《九势》)。“势欲下行 , 必先用意于上。”“无垂不缩 , 无往不收 ”( 米芾) 。
——有起笔、收笔之“侧逆”: “横画须直入笔锋 ,竖画须横入笔锋”( 《书法三昧》 ) 。“全逆”于篆、隶为多 , “侧逆”于楷、行、草常用。
——也有运笔过程中诸多环节之“逆” “将欲顺之, 必故逆之;将欲落之 , 必故起之;将欲转之 , 必故折之;将欲掣之 , 必故顿之;将欲伸之 , 必故屈之;将欲拔之 , 必故擫之;将欲束之 , 必故拓之;将欲行之 , 必故停之”( 《笪重光《书筏》》 。逆笔、逆势 ,或有形或无形 , 或于纸面使笔 , 或于空中作势 , 在笔画之力的生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逆笔书写 , 使笔画具有沉涩紧劲的力度。
“逆则紧 , 逆则劲”( 周星莲《临池管见》) 。逆向、逆势的反作用力 , 使笔画不轻飘 , 不平板。逆笔增加了笔毫与纸面的磨擦力 , 使笔画有涩意 ,不流滑 , 紧而不松 , 劲而不软。周汝昌指出写横画“下笔时笔尖不能平伸顺卧 , 而要‘立锋’下笔” (在汉隶、八分书 , 则笔身实是向左逆按)”,“然后乘着这种‘立劲儿 ' 向右涩进 , 而非滑拖。……只有这样写去 , 才能感觉到什么是前人已然明白指出的‘涩’ 、‘迟' 、‘鳞 ' 的意思。”(《书法艺术答问》)
——逆笔蓄势 , 积聚着能量 , 有助于笔力的生发、延续、伸展。
“缩者伸之势 , 郁者畅之机”( 周星莲《临池管见》 ) 。如果说“紧”与“劲”体现了相对静止的力 , 那么“伸” 与“畅”则意味着力的动势。只有先盘郁积势 , 出笔才能畅快劲利。所谓“逆入平出”, 先有笔锋的逆入 , 产生阻力、留意 , 然后其平顺而出的笔画才厚实紧健又疾畅痛快。清代《方石书话》中说 : “先君子有言 , 每作一画须于笔前蓄势 , 逆折而入。如‘千 ' 字上下画 , 顺笔直下 ,毫无气力。譬如以锤打钉 , 务使入木, 先举手扬锤, 乃能得力。如‘氵’字末笔 , 随笔直上 , 亦毫无气力。譬如猫欲跳墙 , 先伏身一顿 , 乃能跳跃而起。凡古人诗文 , 欲抑故扬 , 欲擒故纵 , 皆如此,岂特书欤!” 所谓“以锤打钉”的先扬后下、“猫欲跳墙”的先伏后起 , 说明了“相反相成” 的规律。笪重光在《书筏》中所讲的先逆后顺、先起后落、先折后转、先顿后掣、先屈后伸、先擫后拔、先拓后束、先停后行等用笔方法 , 正是“相反相成”的“逆”的法则。有起之落便会富有弹性而不扁卧僵滞;有折之转才能圆畅而又沉着;有顿之掣 , 有屈之伸 , 有擫之拔 , 积蓄了笔毫展放之势 , 具有充分的张力 , 其发笔必然显示出强劲的气势;有停之行的笔画运动 , 富于节奏感 , 笔势连中有断 , 行笔之力时时得以补充加强。有逆入 , 才有“劲”势, 其顺笔才会“力充” 。
——逆笔蓄势还是笔锋充分开张、万毫齐力、八面出锋的表现基础。
“要笔锋无处不到 , 须是用‘逆 ' 字诀 ”( 刘熙载《艺概·书概》 ) 。毛笔是用软的兽毫制成 ,俗称“毛锥子”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蔡邕《九势》 ) 。毛笔的表现力恰恰是由其软的呈圆锥形的笔毫决定的。它有笔锋 , 有副毫 , 有笔心 ,有笔肚。书写的笔画有藏与露、方与圆、中锋与侧锋、裹毫与铺毫等多样变化。要充分发挥其表现力 ,书写出“奇怪”丰富的笔画 , 必须使笔锋能自由开张。通过逆笔书写 , 在正逆、侧逆、转折的方向变化上 , 在提按顿挫驻衄等运笔动作中 , 使笔锋不断得以调整、变换 , 使笔毫的各个富有表现力的部位得以充分运用 , 达到四面势全 , 多姿多态。
——在逆笔书写过程中, 不可刻意描画、迟钝臃滞,而要干脆利落、果断坚决。
张宗祥在《书学源流论》中批评不恰当的用逆 :“下笔之时先使其锋着纸 , 回向前端少许 , 既至起笔之处 , 视与所临之书相类 , 然后用力向后运行 ,此与描字何异耶 ? 且使笔锋屈而不舒 , 神气滞而不畅 , 挫势甚矣 , 何可法也 ? ”“神气滞而不畅”、 “挫势” ,哪有生动之力可言 ? 许多人在写楷书时 , 没有很好理解其以侧逆为主的特点 , 而过分强调以篆书般的逆法 , 又片面追求圆润效果 ,结果往往钝滞不畅。张宗祥提出“斩起为逆”: “六朝之碑 ,……画皆平锋斩起 , 而收笔顺出。画之用笔以斩起为逆 , 以平出为顺。然画之止也 , 截然而止……”( 《书学源流论》)。虽然他是专论六朝碑书的方笔 , 但其“斩起为逆”的“斩”意 , 确实需要人们很好体悟。“斩”的干脆利落 , 使这一横画格外富有生气和力度。
——从“顺笔”来看 , 富有审美意义的“顺”应是“顺势”。
“字有自然之形 , 笔有自然之势 , 顺笔之势则字形成 , 尽笔之势则字法妙”( 汤临初《书指》) 。该顺不顺, 必滞笔势。在入笔、收笔、带笔等笔画书写中 , 为了笔势之流畅、笔意之连贯 , 恰恰需要一些顺笔。
——具体看来 , 有顺笔承势而入、顺笔尽势而收、顺笔导势而送等方面。
顺笔而入 , 承接上一笔、上一字的笔势 , 顺之而起笔。单纯看此一笔画可能有些轻弱 , 但联系上一笔画 , 此顺笔则因势生力 , 借势生气。而这就要求上一导势之顺出之笔有疾畅有力的余势 , 足以引发承接的顺笔。这样 , 前后之笔、上下之字便力势相应了。一些收笔 , 只有顺出才能尽势。“真草末笔 , 尖锋有万万不能回笔者 , 如‘千 ' 字上画之末 , ‘丁 ' 字下画之勾 , 若拘定无往不收 , 则讹矣”(《方石书话》 ) 。上述顺入、顺收、顺送之笔 , 如果逆笔而书 , 则势必滞笨呆板 , 了无生气。
——在联笔成字、联字成篇的美化书写中 , 逆笔与顺笔是有机结合的。它们各有审美特点 ,使书法形象呈现不同的风貌。
“小而偏傍 , 大而全体 , 有顺利以导 , 而天机流荡 , 生意蔚然;有反阻以成 , 而气力委婉 ,精神横溢”( 汤临初《书指》 ) 。逆笔蓄势生力 ,顺笔因势贯气 , 使笔画、结构力势充沛 , 有机统一。逆笔沉实稳健 ,顺笔流动通畅。逆与顺的结合、变化 , 具有既沉着又痛快、静动相宜的审美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