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潘先生在难中》赏析

(2017-06-06 14:29:44)
标签:

杂谈

             《潘先生在难中》赏析
                 文学院  1601 田丹
      《潘先生在难中》写于1924年11月,发表于翌年元月《小说月报》地16卷第一期。初识《潘先生在难中》知它是描写旧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的卑琐人生”的代表作。现代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精神痼疾,还有在那样一个时代里,诸如潘先生这一类人的卑怯灰暗的人生。
       作品以1924年江浙战乱为背景,描写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在战乱中举家逃难的种种可笑而又可鄙的行径。小说以潘先生的行踪为线索,在军阀混战的大幕下,一场啼笑皆非的闹剧徐徐展开。
       在小说的开场,战争还没有波及到潘先生所在的城市,他就已经丢下自己的学校举家逃来了上海,仓皇又狼狈的维护乱世中的一己之利。但我说潘先生不算最恶的恶人,只在乱世中升华自己,苟且偷安。面对战争他惊慌失措,又在妻儿面前故作镇静。不忘与车夫争一个铜子,不忘衣柜角的一件旧衣,时间稍一允许他苟且偷生,他便悠哉乐哉。譬如潘先生在到达租借地的旅馆后,强行忍受着刺鼻油腥味和尿臭味,乐观的想这总比吃枪子儿强,只消这一想,他竟开心的喝起了小酒。对于潘先生来说,由于他的精明,他常常能够投机取巧,占得一点小便宜,而这一点小便宜在他看来又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于此,他经常陶醉在自我欣赏之中。文中多采用诸如此类不加以任何主观赘述冷静客观的叙述语言,平淡无奇的白描下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跃然纸上,生动的将潘先生遇事惊慌、自私、苟安等小市民式知识分子心态真实的表现了出来。
       到了上海后的第二天,潘先生忽而想起自己的不辞而别,怕因此丢掉职位,又不顾夫人劝阻回到了让里。为了得到上司的赏识,积极筹办起了开学之事。谁知战火再起,匆忙之中为了活命,他申请加入了红十字会,并执意为全家人都讨要了徽章,要到之后一人沾沾自喜。此处的潘先生固执而又可笑,在这样事实的对照中作者不动声色的进行了讽刺,看似冷静客观的叙述却时时都在暗暗地发出冷光,影射每一个虚伪、懦弱的“潘先生”。
最具讽刺意味的一幕出现在听到正安失守,慌忙逃到洋人的红房子里避难的潘先生在停战后为欢迎杜统帅而写颂词的场景里。潘先生心里明知军阀混战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却毫无骨气,还是为了“保全自己”充当了军阀的吹鼓手,抛弃了是非和原则,赤裸裸的表现了潘先生胆小怕事,苟且偷生,麻木,缺少正义感的奴性心理。小市民的劣根性凸显的淋漓尽致。
       潘先生的两次叫车神态,动作和内心的变化描写十分值得推敲和咀嚼。潘先生第一次叫车发生在他们一家刚挤出上海的车站时,喊黄包车时昂起了头,声色威严,老道的与车夫讨价还价。处处不透露着逃出一劫后内心的沾沾自喜。第二次发生在潘先生听说正安失守后,慌忙回到家里胡乱打包了行李,刚走出门便开始叫起了车,甚至都没有讨价还价的心思,只催车夫快点跑。两次截然不同的叫车行为,再现了潘先生形象的典型,也从侧面表现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潘先生在难中》结构严谨,形式上并没有纠结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文章的笔墨多集中于对人物的性格、心里的刻画上,大量的心理描写集中展示,勾勒出了人物形象的灵魂,从而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在世事变化中不同的心态、处事方向。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内涵,栩栩如生。有力的抨击了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不辨是非,不明真理,屈服于丑恶现实的人生态度和软弱,怯弱的性格特点的人。
       这样一个“潘先生”让人颇感真实。通过潘先生的言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小说主要突出了潘先生利己主义的性格特点。与潘先生一同在红房子里避难的教育局长等人同样麻木,这部分小人物在战争中苟全性命的艰难处境通过潘先生形象的塑造,嘲讽和批判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特点,深刻的揭示出中国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的混乱是教育处于委琐状态的根本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