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卢崖瀑布:诗意与力量的交响

(2025-08-10 12:13:51)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史

王建淞

https://img.dingxinwen.cn/image/20250707/5d9ccf34fa93e41887fdfb60f1c326b7.jpg

太室山东南麓的晨雾还没散尽时,我已站在悬练峰下。一道青灰色的崖壁如被巨斧劈开,127 米的落差让仰望的视线微微发颤 —— 这就是卢崖,那个在《新唐书?隐逸传》里被称为 "嵩山隐者图腾的地方。崖顶渗出的水珠顺着岩缝滑落,在晨光里连成细如蚕丝的银线,恍惚是唐代隐士卢鸿一未写完的诗行。

当地向导老周指着崖壁中段的凹痕:"看那片褐红色的岩层,就是卢鸿一当年建草堂的地基。我攀着石阶靠近,指尖触到的岩石温度竟比别处略高,老周说这是 "隐士气"——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语》里说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卢鸿一显然选择了后者。唐玄宗开元年间,三次征召他入朝任谏议大夫,他都以 "推脱,最后索性带着弟子钻进这太室山的褶皱里,用茅草和山石搭起草堂,门楣上题着 "宁为玉碎四个篆字。

崖壁上有处天然形成的石臼,积水倒映着流云。老周说这是卢鸿一的砚台,"他讲学之余,就着山泉研墨,写《嵩山十志》时,墨汁顺着石缝渗进岩层,把石英岩染成了黛色。我俯身细看,石臼边缘果然残留着细密的刻痕,像极了毛笔舔墨时留下的印记。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记载,卢鸿一 "工八分书,善画山水树石",或许就在这石臼前,他曾蘸着瀑布的水雾,在岩壁上勾勒过太室山的轮廓。

https://img.dingxinwen.cn/image/20250707/33eb2a577797f00bec93a4377aa8a9bf.jpg

卢崖寺的遗址在瀑布左侧的平台上,仅存三根石柱。考古队在柱础里发现过唐代的瓦当,上面刻着 "字的变体。向导说,玄宗在卢鸿一死后改 "草堂为 "卢崖寺",其实是种微妙的招安 —— 把一个拒绝体制的隐士,变成体制供奉的先贤。这种对隐逸精神的驯化,像极了崖顶的水流,最终都要被引导进预设的河道。

瀑布跌落处的深潭中央,"墨浪石三个字在水光里浮动。明代袁宏道的题刻刚劲如剑,"字最后一笔的捺划深深嵌入石中,仿佛要锁住潭底的涡流。老周说这方黛色圆石是卢鸿一的 "天然案几",他常在此召集弟子论道,"有次讲到 上善若水 ',突然山洪暴发,瀑布改道冲过石面,留下这些水纹般的刻痕。"

蹲在潭边拓片的年轻人告诉我,这块石英岩的密度比周围岩石高出三成,"地质学家说是瀑布亿万年冲刷的结果,但我们更愿意相信,是卢鸿一的文气让它变得坚硬。他展开刚拓好的字幅,袁宏道的笔迹在宣纸上洇开,与石上天然的水纹重叠成奇妙的图案 —— 像幅写意山水,又似篇狂草。这让我想起卢鸿一在《嵩山十志》里写的 "枕石漱流",原来文人与山水的对话,从来都不需要语言。

https://img.dingxinwen.cn/image/20250707/bf517565b17609cd3b0d11f841e75d3d.jpg

明代高出的诗碑立在潭边,"为看飞瀑三千尺,直透春云一万重的诗句被水沫溅得有些模糊。老周说每年雨季,瀑布会漫过诗碑,"水退之后,碑上的字迹反而更清晰,像被重新墨过一样。这种自然的润色,恰似历代文人对卢鸿一的解读 —— 唐代人赞他 "抗节不屈",宋代人叹他 "独善其身",明代人则借他的故事,抒发对官场的厌倦。

潭边的岩石上布满圆形凹坑,老周说这是历代文人 "以石为砚留下的痕迹。清代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里记载,登封县令曾在此处 "集诸生,仿卢鸿一故事,观瀑论道"。我数了数,大小凹坑竟有二十七处,深浅不一,像是不同时代的文心在石头上留下的指纹。其中最深的那个,直径恰好能放下一个标准的端砚,向导说这是清代学者景日昣的杰作,他晚年隐居嵩山完成《说嵩》这部地理巨著。

https://img.dingxinwen.cn/image/20250707/7213b8f8dc6a4c07fb669b0bbcaf5173.jpg

站在观瀑亭里看水势变幻,忽然懂了为何卢鸿一选择此处归隐。瀑布的形态本身就是种哲学 —— 平时 "似雨似雾的轻柔,与汛期 "如虎扑羊的凶猛,完美诠释了《道德经》"柔弱胜刚强的真谛。唐代孟郊在《怀卢隐士》里写的"瀑布洗心尘",或许正是这水的双重性,涤荡了那些应试举子的功名心。

老周指着瀑布中段的一道裂隙:"那里藏着卢鸿一的《退隐表》刻石。传说卢鸿一第三次拒绝玄宗征召时,把表文刻在崖壁上,"臣闻巢父洗耳,不欲闻尧;许由逃尧,不欲见舜。臣虽不才,愿追其迹。这段话后来被欧阳修收录进《新五代史》,成为中国隐逸文化的经典宣言。裂隙里渗出的水珠滴落在下方的石笋上,叮咚作响,像在反复吟诵这篇表文。

卢鸿一的弟子中,有个叫崔希逸的年轻人,后来官至宰相。他在《赠卢尊师》诗里写 "草堂犹在否,瀑布记曾闻",字里行间满是对故地的怀念。这种 "出仕者对归隐的回望",构成了卢崖特有的张力 —— 就像瀑布既是自由下落的水,又是被崖壁限定的流。唐代科举制度下,很多文人都经历过 "先隐后仕的循环,卢崖则成了他们精神上的中转站。

https://img.dingxinwen.cn/image/20250707/18f2730464dbf0a016f4eea6694de687.jpg

暴雨突至时,我躲在观瀑亭里看山洪暴发。瀑布瞬间变得浑浊,裹挟着泥沙和碎石奔涌而下,撞击墨浪石的声响如雷贯耳。向导说这是 "卢崖显威",每年汛期都有这样的景象。恍惚间,我仿佛看见卢鸿一站在崖顶,看着咆哮的水流对弟子们说:"乱世如瀑,能在洪流中守住本心,方为真隐。这种对隐逸的理解,早已超越了 "遁世的表层含义,升华为对精神独立的坚守。

如今的卢崖,游客中心的玻璃幕墙反射着瀑布的光影。文创店里摆满了 "墨浪石造型的镇纸,导游们拿着扩音器讲述卢鸿一的故事,却很少有人提及他那篇《抗表》里最锋利的句子。这种对隐逸文化的消费主义改造,像给瀑布套上了玻璃罩 —— 看得见形态,却闻不到水雾的气息。

但总有些东西在顽强地生长。崖壁上的野生何首乌,沿着卢鸿一时代的石阶蔓延;潭边的蒲公英,种子成熟后会顺着瀑布的气流飘向太室山深处;甚至游客丢弃的矿泉水瓶,也会被当地老人捡去,做成简易的 "水琴",在墨浪石上敲击出模仿瀑布的韵律。这些细节让我想起卢鸿一在《草堂歌》里写的 "天地为吾庐"—— 真正的隐逸精神,从来都不是被动的逃离,而是主动的创造。

https://img.dingxinwen.cn/image/20250707/46916cb5100b5a7b645a9341eb59a597.jpg

离开卢崖时,暮色已浓。最后一道阳光穿过瀑布,在墨浪石上折射出彩虹,袁宏道的题刻突然变得通透,"字的黑与 "字的白,在水光里交融成青灰色,像极了宣纸上未干的水墨画。老周说这是 "隐士笑了"—— 千年前拒绝做官的卢鸿一,或许早就预见,那些试图用体制框架框住隐逸精神的努力,终将像瀑布下的泡沫一样破灭。

车子驶出卢崖瀑布景区时,后视镜里的卢崖渐渐隐入暮色。崖顶的水珠仍在滴落,只是在车灯的映照下,不再是银线,而是串成了珍珠 —— 那是太室山给每个读懂隐逸真意的人,留下的礼物。就像卢鸿一从未离开,他只是化作了瀑布的一部分,在每个暴雨将至的夜晚,用 127 米的落差,提醒世人:真正的自由,不在逃避的远方,而在内心的坚守。诗曰:

https://img.dingxinwen.cn/image/20250707/a60fd2f99073857aa3e80f8c54197cef.jpg

卢崖飞瀑韵无穷

卢崖峭壁瀑流雄,墨浪翻腾气势洪。

水跌悬崖如虎跃,珠飞雾霭似烟笼。

阳光雨后虹霓现,黛石潭中字韵丰。

胜景迷人魂魄醉,恍疑身在玉霄宫。

卢崖瀑布笑谈中

卢崖瀑布势如虹,水幕连天映碧空。

好似银河倾碧落,恰如白练舞苍穹。

墨浪石上诗痕在,黛色潭边笑语融。

莫怪游人皆忘返,银珠卷帘意难穷。

https://img.dingxinwen.cn/image/20250707/525cb150907b3f6569b488ca71846bf2.jpg


相关链接:瀑布崖前墨浪流亦称“卢崖瀑布”景观。太室山东南麓的悬练峰下,有一高耸的山崖,因唐玄宗年间,有个被封为谏议大夫的卢鸿一,不愿做官,来此修盖“草堂”隐居,广招天下才子,在此讲学,此崖便称卢崖。鸿一死后,玄宗改“草堂”为“卢崖寺”。崖上平时泉水泻下,高约127米,似雨似雾,夏秋季节,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峡窄水急,水跌浪猛,滚滚滔滔,如虎扑羊,跌入崖下,声震山谷,浪涛扑撞崖石,化作粉沫,成为点点水珠。在雨霁的阳光下,变幻五颜十色,水珠积流,形成水潭。潭上独出一个黛色圆石,上有明人袁宏道写的“墨浪石”三字。人称此景“卢崖瀑布”。明代诗人高出《卢崖瀑布》诗曰:“太室东来第几峰,孤崖侧削半芙蓉;为看飞瀑三千尺,直透春云一万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