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服不中:小小登封竟有七大世界级品牌(之五

(2023-04-22 21:41:16)

王剑松

按语:社会很奇妙,不说不知道。在当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洪流中,纵然有人仍在崇洋媚外,本末倒置,是非颠倒。一个有着华夏五千年文明,顶天立地的中华人,却像烂泥巴扶不上墙,地黄瓜扶不上树一样,在学习和效仿西方仅有不足400年的文化,并企图与他们接轨。致使我们有些人变成了利欲熏心,不懂规矩,野蛮无礼的“人渣”。不能不说,这是当代中国人的悲哀。诚然,西方的科学技术值得我们借鉴,文化方面就绝不可“照搬”了。

比如有着亿万年历史的嵩山文化,在如今世人眼中,似乎名不见经传,但在嵩山主峰下的登封,就有着七大世界级品牌,并分别在中国和世界发展史以及中华崛起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却不被崇拜西方文化的当下人认知,甚至頻临失传。殊不知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几十次的改朝换代,都以占领中原,才能获得天下,才能取得正统的霸主地位。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多次被其他民族侵占,但最终都被中原文化所同化。这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不服都不中。今日推出小小登封竟有七大世界级品牌之五——中岳庙世界华人最早的宗祠,中国道与道教的祖庭。并深度挖掘华夏民族太室太庙和中国道与道教的文化内涵,以飨读者。同时敬请专家和读者朋友关注评论,多提宝贵意见。

品牌五、中岳庙:世界华人最早的宗祠,中国道与道教的祖庭

华夏宗祠:中岳嵩山古称天室、大室、太室、景室、崇高等。大量的史实证明,太室山下的太室祠是中岳庙的前身。词解:“太室,太庙也;太庙:古代皇帝的宗庙。”以此证实:太室山下的太室祠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太庙。也就是说嵩山下的中岳庙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宗祠或宗庙,是汉民族供奉民族创立者以及为民族昌盛做出重大贡献者的地方。上古时期的盘古、混沌、伏羲、女娲、炎黄二帝、立国始祖大禹等等三皇五帝均在此供奉。那时,智慧的先民们不分高低,没有教别,只有筑坛敬天敬地,立宗祠敬先贤的习俗。先民们在宗祠内缅怀宗族先贤的同时,开始传播和交流以《易经》和黄帝思想为主的道学与儒学,以及传授做人做事的方法,被一代代传承。

道与道教起源与发展:出生在嵩山以唐尧时期的许由、巢父;商汤时期的卞随、务光和周武王时期的伯夷、叔齐为代表的先贤们,主张尊崇自然规律,通过教化和感化,人人守道尊德,推行天下和合思想。也就是说,赢得天下的人,必须靠崇高的德行和威望,拒绝禅让和杀戮。他们用“河边洗耳”“怕污牛嘴”讽刺的方式,甚至不惜用生命为代价,向统治者要道义,向社会发出警告信号。他们的思想和极其悲壮的事迹,被后世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称为“古之贤人”;孟子称之为“天下之大老”;荀子评价“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被道家代表人物庄子记录在《逍遥游》中,并大加赞叹和褒扬。

周代以周公为代表,居住嵩洛,提出“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完善《易经》,建立典章制度。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

周桓王时期,公元前719年,管仲和鲍叔牙在嵩山下出生,受到嵩山文化的熏陶,后到齐国辅佐齐桓公,尤其是管仲,被史学家称为“春秋第一相”。其著述《管子》,其内容涵盖和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等百家之学,被誉为“圣人之师”,是诸子百家之鼻祖。其思想的主流是道家,其思想特点是将道家、法家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为法治找到了哲学基础,又将道家思想切实地落实到了社会人事当中。这里值得说明的是:之所以管仲不被后世推崇,其名望比不上老子和孔子,是因为道家和儒家注重德化与教化,天下和合,不注重刑律法治,尤其是对兵家杀戮、涂炭生灵的做法不与倡导。由于管仲不仅是哲学家,而且是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他的思想涵盖了兵家、法家和纵横家等内容,甚至为了发展经济和维护社会秩序,允许和支持刑狱与青楼的存在。

现存《管子》76篇中,论“道”的就达65篇,“道”字共出现了486次。“虚无无形谓之道”(《心术上》),“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内业》),这是以虚无为本之道;“人道不顺,则有祸乱”(《五辅》),这是在讲存亡之道;“不自以为所贵,则君道也”(《乘马》),这是君王之道;另外《内业》《白心》《心术》上下等篇,均教人如何“修道、得道”。

《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权修·第三》载:“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牧民》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等。这一些内容表明,《管子》一书是黄帝思想被管仲领悟和注解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是诸子百家各种学说的范本和源头。孔子曾赞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管仲作了齐桓公的相国,使其称霸于诸侯,天下的人都听命于他,现在的人们都能得到他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我们现代人都还是披头散发,反穿衣襟的野蛮人。

100年多后,老子在嵩山拜常纵为师,隐居老君洞和太室祠,综合黄帝和管仲以及夏商先祖流传的道家思想,完成了《道德经》的撰写。之后老子出函谷关时,已是名满天下的大人物,关令尹喜曾用“紫气东来”来形容老子的到来,可见老子当年的名望有多高。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祭祀嵩山,在启母庙旁随从官员和吏卒都听到大山在“三呼万岁”的声音,信奉君权神授的汉武帝认为,他是真龙天子,致祭太室惊动了通天彻地的山神,在呼他“万岁”。因此,特令祠官增建太室祠,禁止在山周围伐木和割草,并划山下阳城县300户为崇高邑,免除一切杂税,专一负责太室祠祈福祭祀活动。

在西汉以前,中原(中国)人只崇尚诸之百家思想,尤其是道和儒的思想最受人们推崇,法家、兵家、墨家、纵横家等思想有背道和儒仁爱和善的教义,受到民众的排斥,更没有教别的概念。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原(中国)后,虽然发展势头之猛,但也受到中国人的极力排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佛教剃度、出家、一心向善的思想影响,中原(中国)人逐渐接纳,并迅猛发展起来,使道和儒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冲击。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嵩山修行9年,从嵩山石室得到了《三皇秘典》和《黄帝九鼎丹书》。东汉顺帝永和6年(141年),张道陵以注解《老子五千言》《太平洞极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成为中国道教的开端。

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张道陵托言太上老君授“三天正法”,命其为“天师”。又托言太上老君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区机构):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嘱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进而设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宰守。从这时起,道教开始有了正规教团组织“正一盟威道”,后世也称之为“天师道”。张道陵成为第一代天师。

北魏时期,始光元年(424年),嵩山道士寇谦之“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又授予导引、服气之术。经文中猛烈抨击五斗米道旧道法,认为五斗米道在三张之后组织混乱,祭酒道官私传教职,招收不良弟子,任意榨取道民的钱财,又妄传张陵房中术,有损道教形象。尤其令寇谦之不满的是某些下层道民利用道教起义。针对这些弊病,寇谦之宣布将三张旧道法,特别是祭酒世袭制、租米钱税制及男女合气之术“尽皆断禁,一从吾《乐音诵诫》新法”。

为改变流行的原始道教,提出以“礼度”为主要内容、礼拜炼丹为主要形式的新教义,宣传儒家的“佐国扶民”思想,得到太武帝的支持和司徒崔浩的推崇。寇谦之吸收了佛教戒规等内容,重新制订乐章、诵诫新法,称“新天师道”。寇谦之以天师兼为国师,辅助太武帝。太武帝因崇奉道教,再加上崔浩及众道士的鼓动,太武帝决意灭佛,下诏各州杀僧人,毁佛像,禁民信佛。北魏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而衰败。此后道教在北魏广为传播。让道教重新成为国教,中岳庙也被后世奉为新天师道祖庭。

一代女皇武则天在天册万岁二年(696年)登封嵩山,举行封禅大典,改元万岁登封,尊岳神为天中黄帝,灵妃为天中黄后,追封夏启为齐圣皇帝,启母为玉京太后。改山下嵩阳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以昭示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

唐代在嵩山修道著名的有潘师正、田游岩、刘道合、武攸绪、司马承祯、吴筠、元丹丘、孙太冲、李八百等。潘师正居嵩山逍遥谷修道期间,深得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尊崇。永淳元年(682年),潘师正羽化于嵩山隆唐观,时年92岁。“高宗、天后追思不已,赠太中大夫,谥体元先生。”其弟子司马承祯、吴筠对嵩山道教的发扬光大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后司马承祯被尊为茅山宗12代宗师。

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八年(730年)敕修中岳庙,动用库银10万两。天宝年间,唐玄宗敕令嵩山道士孙太冲在嵩阳观合炼金丹,服后病愈,并在嵩阳观立《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以资纪念。从贞观到开元(627—741年)的100多年,嵩山是全国道教活动的中心。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修中岳庙行廊100余间,均饰以丹青、绘以壁画,遍栽松、柏百株;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增修崇圣殿及碑楼等850间,把原有神像重新妆塑,并绘制功德壁画470余间,时有“飞甍映日,杰阁联云”之誉。宋靖康年间(1126—1127年)殿宇多已塌废。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中岳庙重修殿宇238间,历时两年多,用银14900多两,费工18300多个,中岳庙状貌逐渐恢复。

金末元初,全真道入主嵩岳,嵩山道教步入复兴时期。全真道开创祖师是金代道士王重阳,提倡道儒释三教圆融。认为清静无为乃修道之本,除情去欲,心地清净,才能反璞存真,识心见性。主张修道必须出家,并且要忍耻含垢,戒杀戒色,苦己利人,节饮食,少睡眠。王重阳有大弟子七人,即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和孙不二。王重阳羽化后,他们继承师业,分别在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等地修道传教,并且各创一派,号称“七真”。

元时庙内殿宇750间,壮丽可观。元末倒塌后仅存100余间。明成化壬寅年(1482年)又进行了一次历时一年零八个月的重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十三年(1656年),乾隆元年(1736年)、十五年(1750年)、二十五年(1760年)多次重修扩建。乾隆四十年(1775年)在庙内设置道会司,以掌管登封全县道教事务。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巡抚毕沅奉旨重修中岳庙,经过大规模全面的整修,中岳庙呈现出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局面。新中国建立后嵩山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秦汉以后五岳概念的形成和道教的兴起以及文化重心的转移,华夏人淡化了太室太庙和宗祠的尊崇地位,逐步被五岳和道教思想所替代。那么,有着4000多年树龄的古柏和数千年的中岳庙古建筑,不仅见证着华夏民族远古的记忆,而且诉说着华夏民族在此朝圣的盛况。中岳庙会就是华夏先民最古老、最传统的西方人所谓的“朝圣节”,一直历久弥新传承到今天。

中岳嵩山的神奇地位不可忽略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意思是:以往夏、商、周三代均是围绕黄河与洛河和嵩山周围而建都,所以才确定嵩山为中岳,在确定中心后,才分出东西南北,其他东西南北四岳的名字才都按照各自的方位而命名。也就是说,中岳为五岳之首,五岳之尊。北宋宰相卢多逊言:嵩山“齐德泰华,而独峙于中方;俯视河洛,而助成其秀气。”嵩山峻极峰的御碑亭上自古就有一幅著名的楹联:“翠岭千重包楚塞,黄河一线下秦川”。楹联的大意是说,站在天地之中嵩山之上,西望秦岭,东瞰淮海大平原,北眺黄河,南瞻长江(楚塞),大有“四面云山拱岳,八方风雨会中”的王者气派。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cf3640deb3c34673bac5514ab2149594~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82775623&x-signature=IgcR8ZpNWQtCZnGoamfl+y6iS5U=

上古帝王祭祀嵩山时的礼器“月明珠”,近日在嵩山逍遥谷被发现。图为黑暗处自然发光的“月明珠”

成语“嵩生岳降”和《诗经》言:“嵩高维岳,峻极于天。”意思是神奇的嵩山是治理天下的大人物以及圣贤们降生和聚集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高耸入云的峻极峰与天相连,嵩山是上通九天,下贯九野,天人合一,万物俱生的圣境灵地。《山海经·中山经》载:“太室、少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此话就是说太室山和少室山不仅是万山的祖宗,是最神圣的山,而且是华夏先祖的诞生地、建功立业地和安息地,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头上都镌刻着列祖列宗创世立业的印痕,因此祭祀它必须用天下最高的礼仪,太牢之礼,还得用世上最精美的玉器放置祭品。

从黄帝开始,到夏商的诸位帝王,在确立帝位后,都到太室山祭祀和封禅,才算受命于天。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典礼,而且只有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天下从大乱到大治之后,才可以封禅天地,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君权神授,接受天命而治理天下。周武王定天保(都城),依天室(嵩山),并在嵩山封禅,奠定了周朝800年天下。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错误认为自己的统治得到上天的委命。因最后才灭掉齐国,为收复齐国人心,展示秦国强大,在齐、鲁的儒生博士70人拥簇下,忽略了嵩山的地位,选择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准备行封禅之礼时,儒生博士便议论纷纷,不知古代天子封禅礼仪,所说互相怪异,争论不休,难以达成共识。秦始皇一怒之下将他们全部斥退,自己乘车从山南登上泰山之顶去行封礼,并刻石歌功颂德,然后又从山北下来,到梁父山去行禅礼。他的封禅礼制基本上是取自战国时祭天帝时所采用的一套仪式,稍加改造而成。然而秦始皇泰山封禅后,并没有使大秦江山稳固,反而他死后,他的儿子秦二世胡亥只当了三年皇帝,在赵高的祸乱下,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大秦江山瞬间崩塌。

后来的汉武帝等虽仿照秦始皇到泰山封禅后,在董仲舒等人的建议下到嵩山祭祀,听到山呼万岁声,下诏加赠太室祠(中岳庙),他当了55年皇帝,是两汉在位时间最长的雄才大略皇帝。

唐代女皇武则天认为封禅活动应遵循古代帝王的礼仪,必须选择嵩山。于是,公元696年她在嵩山举行了盛大的封禅大典,使她创立的大周江山平安过渡,她上乘“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是大唐最鼎盛时期,自己也活到老82岁高龄。

宋代宋真宗在嵩山建造崇福宫的目的是为大宋天下祈福,赵恒不仅在位25年天下大治,他的儿子宋仁宗赵祯在位40年是宋代最鼎盛时期,也是两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从而使大宋王朝享有319年天下。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在乾隆十五年(公元1785年)亲自到嵩山祭祀,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63年零4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管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不仅使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的最高峰,而且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历史一次次印证了嵩山之神圣。这能说只是历史的巧合?

五岳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文化最厚重的庙宇

现在的中岳庙位于嵩山太室山南麓,背依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山峦环拱,翠柏掩映,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中岳庙的建筑包括庙院内的建筑群和庙括院外的太室阙、黄盖亭、九龙宫等。中轴主建筑现在共分11进:名山第一坊、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峻极殿、寝殿、御书楼。从太室阙起至御书楼,全长1163米,宽166米,面积近19.3万多平方米。中轴两侧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神州宫、小楼宫等跨院建筑。庙内现存殿、宫、楼、阁、坊、亭、台、廊庑、门庭等明清建筑400余间。在古建筑群中点缀着古柏树300余株,树龄最长的达4000年。

由此,中岳庙是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其建筑乃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杰出代表和范例,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宗教、建筑、艺术等方面卓越成就的一个缩影。2001年,中岳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8月1日,中岳庙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岳庙是五岳之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所庙宇,也是五岳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文化最厚重的庙宇,更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宫殿式古建筑群,据记载中岳庙的建筑格式曾是明代在建北京故宫时的标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