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淞文//摄影蔺乾勋 凯旋 宋立民等
时下,有不少人知道太室山东麓有山水如画的卢崖瀑布和九龙潭风光,但提起八龙潭的景观,却知者甚少。八龙潭景色之美,自古有名。唐代女皇武则天偕太平公主常游于此,历代文人墨客也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然而,多年来由于八龙潭地处偏僻,不曾开发,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使其恰似一位深藏闺中有着倾城之色的“少女”,人们无缘相识罢了。在七月流火季节,考察队一行对八龙潭进行了细致考察,八龙潭山水风光之秀比卢崖瀑布、九龙潭更胜一筹,且八龙潭山势形成之独特,潭水之深奥莫测,水源之盛,常年不涸,比卢崖瀑布、九龙潭较为优胜,堪称太室山之胜景。
考察队在东张庄村村委主任韩树枝,以及村民刘金海、韩义德的带领下来到了八龙潭。在入口处仰望四周,诸山峰陡峭耸立,层峦叠嶂,形态各异,悬崖峭壁上野草碧绿,岩石透白,好似天公之神笔勾勒出的一幅美妙绝伦的山水画卷,令人击掌叫好。踩着光滑如卵的河石西上,众人突然发现,在河东南方向,山半壁有字迹显现,我们为看个究竟,拉着草根攀上去,果见两米多高的石檐下刻有清晰可辨的正楷文字,上书:“河南尹唐昭,准制祭潭,告成令崔望之,孔目宜吴珣、典赵良、典刘玖。开元廿年十二月十八日。”据字意分析,唐代开元年间,中原一带久旱不雨,善男信女们前来八龙潭祈雨,应验。并惊动了当时的河南府尹唐昭,于开元二十年(公元733年)十二月十八日按照礼俗,在八龙潭举行盛大的祭潭仪式。当时参加仪式的主要官员有告成县令崔望之及随从官员孔目宜吴珣和典史赵良、刘玖等。由此可见,1000多年前的唐代,这里已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地方。
沿峡谷,趟溪水,过闷滴沟,前行不远处,但见南崖壁,岩石均匀相隔,一个个壁立如削,足有五六十米之高,如万林耸立,似石浪翻滚,千姿百态,雄伟壮观,挺拔峻秀,令人目不暇接。人称此景为石笋或石林。站在此处西望一座老态龙钟、高不可攀、形似宝壶的山峰上,独有一石,高约数米,方方正正,直刺云天,大有“望望不可到”的感觉,只有飞鸟才能站其上。人称此石为落鸟石,或说它是远古时,女娲炼石补天时,留在这里的“大荒石”。在此细听,峡谷深处传来震耳欲聋的声音。向导刘金海说:看,八龙潭到了。顺着刘金海的手北望,但见这里陡峭的山崖三面环抱,仰望山顶,犹如天井,一挂瀑布从40多米高的山崖上飞落直下,恰似一挂白练,又如天河倒流,瀑水泻下,挟风带雨。站在瀑下时有凉风吹来,真有“清凉不觉过炎天”之惬意。瀑布下的八龙潭,面积足有60平方米,呈圆形,潭水深不可测。瀑水泻入潭中,发出“咚咚”山响。八龙潭下是簸箕潭,形如簸箕,因此得名。细观八龙潭瀑布流过的石崖左端,石纹裂缝,天然形成“卧龙八龙潭”的字迹依稀可见。另观瀑布右端有一“祯”字,与潭下的簸箕潭上方的“祥”字相吻合,颇为传神。站在这里,听瀑布流水“哗哗”,闻潭水翻滚“咚咚”,观山景秀丽多彩,辨别崖壁字迹,深感此景奥妙无穷,风光宜人,秀色可餐。堪称嵩山景观中之一绝。另外,这里每逢雨季,山洪爆发,这里的瀑布声如雷鸣,满河谷云雾缭绕,雨后初霁,阳光普照,河谷内五光十色,彩色的光环顺风飘荡,煞是迷人。难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观罢此景,曾这样写道:“喜逢二室游仙子,厌作三川守士臣;举手摩挲潭上石,开襟斗薮府中尘;他日终为独往客,今朝未是自由身;若言尹是嵩山主,三十六峰应笑人。”
说起八龙潭景观,不只此一景,八龙潭何止八潭。在韩树枝、刘金海的带领下,考察队攀树枝,爬山崖向八龙潭上游走去。当登上八龙潭北崖山峰,忽见一块巨大的岩石,形似雄鹰,伸头展翅,飞落在此,观看八龙潭瀑布,极有情趣,称此景为雄鹰观瀑,被列入嵩山三十景。过雄鹰观瀑石,再攀岩而下,又见形状各异的五个深潭。下边一个潭,潭虽不大,却形似乌龟,水流入潭,从乌龟头部(或口中)溢流而下,潭水浮动,活灵活现。称此景为“金龟潭”,或叫蜥蜴戏水潭。金龟潭上又有一面积约有20多平方米大的潭,因潭水藏于石庵内,即站在跟前,也难观其全貌,人称此潭为“藏龙潭”。再往上有两个潭不曾有名。近靠无名潭就是瓦罐潭,此潭是诸潭中最险的潭,口小肚子大,潭水究竟有多深,无人知晓,人若下去就很难上来。刘金海说,这个潭年年都要淹死人,前一个月,有一个年轻小伙儿,在这里玩水,不慎滑入此潭,溺水而死。他还曾亲自来打捞尸体,说得令人胆颤心惊,不敢近前。
瓦罐潭上端约20米处便是涡龙潭,此潭堪与八龙潭媲美。潭上方悬崖飞瀑直泻,高低落差与八龙潭相近。驻足细听,既可闻到瀑布下泻,震耳欲聋的雷鸣声,又可听到瓦罐潭内传出的“咚咚”的击鼓声,两种声音交织一起,悦耳动听。
由于涡龙潭瀑布崖壁高陡,无法爬上,只得向西沿山半腰绕道上山。山林内草木茂密,考察队手拨齐腰深的蒿草,寻路上山。登上山巅,举目四望,视野豁然开阔,令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为寻找到涡龙潭瀑布的水源,我们决定再从此向北徒步走下山。正当在山上行走时,忽闻不远处深涧中有水声,但难以看到潭水之真貌。我们一行用绳系腰,从绝壁下到涧底。这里凉风习习,清爽无比。由于水深,便脱衣游过潭水,在这条足有100多米长的深涧中,有三个与八龙潭一样大的潭,均深不见底,且形态各异。过去人们下不到涧底,只知这条沟长,便叫它扁担沟,潭叫扁担潭。从此向西北便可行至塔湾。
至此,考察队屈指数了数。这里除去5个浅水潭,单深不见底、久旱不干的潭就有11个。那么这里的潭到底有多深,韩树枝告诉我们。就拿八龙潭说,过去曾有人不服潭水会没底,这个人上山割了三天葛条藤子,背下山来,系一块石头,一根接住一根往潭内输,将所有的葛条藤用完,也没丈量出潭有多深。后来,在70年代初,这里驻扎了部队,其中有一位南方来的战士,水性极好,听说八龙潭深不见底,决意一试。这年夏季,他来到八龙潭,施展出看家本领。他进入水潭,足有半个小时,却是劳而无功,仍没探出潭有多深。
考察队一行由扁担沟攀壁而上,来到最后一个潭--饮马潭,大家已是大汗淋漓,满身尘土,疲惫不堪,一见此潭水,清澈见底,大家乐不可支,纷纷赤身跳入潭内,尽情地戏水洗浴,直至近黄昏才恋恋不舍地下山。
八龙潭不仅潭深,山美,水秀,景色宜人,而且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文景观,更奠定了八龙潭风景的旅游文化品位。
考察队一行沿蛟河北上,过任村、宋村,穿康村、燕村、张家门,便到了东张庄村,在东张庄村西北1公里许,就是被称为嵩山名寺的龙潭寺。据《登封县志》载:“龙潭寺原是唐代女皇武则天的离宫,建于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唐开元时改为寺”。这里山岭环绕,河水曲流。峰峰壁立,曲径盘旋,水穿石涧,聚水成潭,潭水深不见底,是为嵩阳盛景之最的九龙潭。龙潭寺千载以来,历代多次重修。清顺治年间,僧洞然传戒于此,修殿宇、辟土田,得寺地六顷七十五亩,僧众数百,并聘请善书者写有佛经数千套,专供寺内僧人研究佛学使用,乾隆时还对此寺颁发了半套(八柜子)南京木板佛经。《龙潭寺志》(惜无存本,幸存刻版数页)记载,武后同太平公主游九龙潭五言诗:“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欲验山家尝,唯有风入松。”另有白居易七绝:“登上龙潭谁是伴,云随飞益月随杯;明年尚作三川守,此地应偕歌舞来。”还有《游九龙潭记》多篇。由此可知昔日旅游的盛况。
考察人员在龙潭寺发现,龙潭寺大部分殿宇已不复存在,现仅存中佛殿,是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盖顶的清代建筑。殿前东西两侧镶有二品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十月,重修龙潭寺中佛殿以及水陆六佛圣母山门碑记,上刻施主姓氏。殿内还存有同治三年中佛殿碑一通,另有几通功德碑被村民建房做根基石使用。据传原大雄宝殿内有经柜,藏有经书。大殿在1945年被日寇烧毁,大殿前尚存有柱础,石雕精致。大殿西侧是方丈室,房顶已塌,墙和木柱犹存。现在龙潭寺成了一个村落,全村共40口人,系东张庄村12组。仅存的中佛殿被村民郑占文居住。据东张庄村村委主任韩树枝讲,龙潭寺原有山门及各种殿宇上千间,是一座十分壮观的深山古寺。寺前东塔坟,原有8座古塔,西塔坟有30多座古塔,塔的造型各异。但在50年代,村里因建校缺砖,扒掉了所有古塔的青砖。
我们通过翻阅大量历史资料和到实地考察,认为自清代以前,八龙潭统称为九龙潭。而倒拜沟的九龙潭和现在所说的八龙潭是清代以后附会而来。八龙潭有龙潭寺,建于唐代,九龙潭的九龙殿,古书没有记载。笔者推测,九龙潭与八龙潭可能是根据“生下九龙长得丑,掂住尾巴扔山后”的传说而来。倒拜沟九龙潭出处应在清代后期,但这里的风景宜人,是无可非议的。历代名人吟咏九龙潭风光的诗词,即指八龙潭而非倒拜沟九龙潭。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送方尊师归嵩山》一诗中曾这样写道:“仙官欲住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山厌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眈。”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九龙潭水深莫测,而如今的倒拜沟九龙潭却非此景象。
相传,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四月,武则天在嵩山居住长达4个月之久,她先后下令在石淙河建三阳宫,在八龙潭的平坦处建离宫。听说康村一农家姑娘生下九条龙子,缓解中原旱情,拯救一方百姓的故事后,武后很受感动,加封玉莲姑娘为九龙圣母,并下令在康村西岭建造九龙圣母殿。又传旨选定良辰吉日,在八龙潭举行大型的祭潭仪式。山上两处平整的地方,如今人们还叫它“大戏台”、“小戏台”。在八龙潭前的一块平整的巨石上,还遗留有不年武则天祭潭时所搭帐蓬开凿的立杆窝印。由此可见,武则天祭拜八龙潭声势之浩大。武则天在八龙潭祭潭后,并在此居住数月。此后,她又常带着太平公主到八龙潭游山玩水。至此,使八龙潭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山谷,声名远播,成为当时极具轰动效应的旅游圣地。武则天与太平公主住过的离宫,在唐开元年间改为龙潭寺。清代诗人顾嗣立在《龙潭寺》一诗中写道:“野云荡秋旻,寒山人幽邃;岩扉苔藓滋,中藏太古寺;老柏缠凌霄,花露泫新泪;小轩留清阴,日华不到地;九潭根虚无,照见群龙睡;殷殷闻轻雷,孤云向空坠;碧峰颢气凝,路缅起遐思;还当候明月,搴芳与踏翠,何须杯酒将,滟滟心已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