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最有历史地位的洞穴——无极洞
标签:
历史文化 |
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38660b697bbd4879ae77cdd40b1077eb?from=pc
嵩山无极洞
无极洞位于嵩山太室山峻极峰下,逍遥谷北山梁上,拔在800米以上。此洞又称“老君洞”,“老母洞”,明万历时傅梅又称之为“象极洞”;因洞形如鸡卵,还称“鸡卵洞”。 有关无极洞有多种说法:一是源于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者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故称无极洞;二是说女娲在此居住过,又称老母洞;三是老子当年在此编写《道德经》,成为当时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理论家,后人尊称这个洞为老君洞;四是唐代著名道士潘师正曾于洞内写《玄纲论》。
各种史料表明,无极洞早在伏義、女娲时代以及夏商时期就很有名气。尤其是到了东周老子在此洞编撰《道德经》,再到东汉道教形成后,尊老子为始祖,更把无极洞的名气推向了高峰。
老子写《道德经》在无极洞
据相关文献记载,因周王室内部矛盾,老子受到指责和迫害,被免去守藏史之职后,隐居嵩山。一日,老子在嵩山遇见一位叫常枞的老者,老子向常枞老者诉说心中委屈,常枞张开嘴给老子看了看,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还在。”常枞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不在了。”常枞又问老子:“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老子回答说:“那舌头所以存在,难道不是因为它是柔软的吗?牙齿的不存在,难道不是因为它的刚硬吗?” 常枞说:“对啊!这就是刚柔之道,存亡之道。世界上的事情都已包容尽了,我还有什么可以再告诉你的呢?”老子恍然大悟,忙拜为师。从此,老子便跟老师学道。
常枞病重了。老子前去看望他,问道:“先生病得如此重,有什么遗教可以告诉弟子吗?”常枞说:“就是你不问,我也要说了。” 他对老子说:“经过故乡要下车,你记住了吗?”老子回答:“经过故乡下车,就是要我们不忘旧。”常枞说:“对呀。”又说:“看到乔木就迎上前去,你懂吗?”老子说:“看到乔木迎上去,就是让我们要敬老。”常枞说:“是这样的。”接着常枞对老子讲:“天和地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只是后来有了自己的形象,才有了名字。但是天和地的产生,是在道之后的,所以道没有名字,没有名字,就是天地的开始。从‘无’开始便有了‘有’;从无名的‘无极’开始,也便有了‘有名’的万物,一切都是顺应着自然而产生和发展的。从有形的深远境界去探索、认识和到达无形的深远境界,这就是通向一切奥秘的大门。你看得见吗?”
老子答:“ 看不见,但确实有,你我都包容其中。请言其详。”
常枞接着说:“ 有一个东西,浑然一体,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它独立存在,永不衰竭,循环运行,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可以把它看作天地万物产生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把它叫做‘道’吧,或者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又返回到本源。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宇宙间有四大,人是其中之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老子顿悟:“说得好极了。‘道’栩栩如生。‘道’就在你我的身边?”
后来,老子在嵩山老君洞根据黄帝时期流传下来的智慧和老师所教的知识,撰写了《道德经》。其中第七十六章写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意思是,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而死亡后身体反而是坚硬的。草木万物活着时也是柔软的,而死亡后却是枯槁僵硬的。由此看来,坚持己见,个性刚强的人往往属于“死亡之徒”,柔和温润的人才是“生存之徒”。因此,依赖强大军力,逞强好战,这难以取胜;树木高大强壮则必遭砍伐,强大者反而居于下风劣势,柔弱者却可以处在上风优势。
汉·刘向《说苑·敬慎》:常枞有疾,老子往问焉,曰:“先生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常枞曰: “子虽不问,吾将语子。”常枞曰:“过故乡而下车,子知之乎?”老子曰:“过故乡而下 车,非谓其不忘故耶?”常枞曰:“嘻,是已。”常枞曰:“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老子曰:“过乔木而趋,非谓敬老耶?”常枞曰:“嘻,是已。”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枞曰:“子知之乎?”老子 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枞曰:“嘻,是已。天 下之事已尽矣,无以复语子哉!”
据东晋王子年《拾遗记》载,老子曾在嵩山老君洞旁金壶峰上,以金壶之墨撰写《道德经》,故名金壶峰。又云,老子在写经时,有浮提国献善书者二人佐老子写经。当老子把金壶之墨用尽时,二人刳心沥血以代墨。此峰下的岩石呈黑色,《拾遗记》云为老子泼余墨所致,又云其所泼之墨形成蝌蚪之字云云。宋代楼异有《金壶峰》诗:“想见金壶写墨河,皂林余润郁嵯峨。伯阳当日传经后,肯向山阴与换鹅。”
公元前516年,大约在老子70多岁的时候,周王室内乱,各诸侯国热衷于权力争夺,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老子对周室失望透顶,于是决定辞官西行。老子当年因编写《道德经》己名满天下。他在骑着青牛经过函谷关时,把守的关令尹喜见到老子,将其到来比作“紫气东来"。
尹喜款待老子数日,请他留下《道德经》,老子推辞不掉,于是就将五千言《道德经》抄写一遍。据记载,老子留书之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然后就没了消息。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有人说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其他地方落脚,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飞升”。
现存无极洞重修于唐代
汉代无极洞先后有蔡邕、张道陵在此隐居或修练;唐代先后有著名道士潘师正、田游岩在此修行;宋、金、元、明、清历代均有道教名家在无极洞研学或修练,创造了非凡的成就。
无极洞现存多数建筑,为汉唐遗存。唐代以后,无极洞历经翻修,建国后仅存无极洞和钟鼓楼等建筑。1984年对无极洞进行大规模整修和重建后,形成二个院落。东院为主院,从大门至大殿共三进,大门前有三段石阶,大门高高凌起,青砖灰瓦,悬山卷檐,十分别致。山门为1984年重建。山门后为无极洞,洞高2米,深4米,宽1米余。洞内供潘师正、太极和无极老母塑像,洞门楹联:“峻极峰嵩阳胜地,古灵山金壶洞天。”洞上有八角挑檐,风格新颖的壶室。门额有明代登封知县丁应泰“壶室”题字。室后有卷棚,明柱撑顶,彩绘栋梁。卷棚两侧下方各有三间房面,为清宣统三年所建万佛洞等。再后为正阳门,两边书写“天中”、“福地”,灰筒瓦滚脊,前后明柱撑顶。洞外两边相对有清光绪年间修建的金钟楼、玉鼓楼。楼高8米,上有花卉、盘龙、人物故事浮雕。最后为1986年重建的面阔三间的无极殿。殿为硬山式黄琉璃瓦顶建筑。两边有1984年后建的配殿。
西院原有火光洞、千佛洞,利用自然岩壁作墙,上盖房,形成两层。今全部改建为两层楼房,已失原貌。院内现存明、清、民国年间碑石20多品。主要有:清代《重修三清殿金粧神像碑记》、《造鼓布施碑》等。1987年3月1日无极洞被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剑松整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