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惊现不是神话的神话,太室山巅“女娲”卧像如嵩生岳降

http://s12/mw690/006zZ4wyzy79Csc8HPR3b&690
王剑松
【相关链接】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华夏民族的母亲。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其传说故事和遗迹遍布整个华夏大地,尤其是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最为集中。女娲文化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女娲称号亦有娲皇、灵娲、帝娲、风皇、女阴、女皇、女帝、女希氏、神女、阴皇、阴帝、帝女等,史记女娲氏,风(或为凤、女)姓,是古代传说中的大地之母。
先秦文献古籍《史籀篇》、《楚辞》、《礼记》、《山海经》、《淮南子》和秦汉以来的《汉书》、《风俗通义》、《帝王世纪》、《独异志》、《路史》、《绎史》、《史记》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尤其《春秋运斗枢》将伏羲、女娲、神农列为三皇。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人类发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要发现】太室山巅惊现“女娲”卧像
大自然的造化可谓神奇,奇奥的嵩山好景多多。近日,嵩山文化考察队从法王寺下山,行至嵩阳书院,蓦然回首,仰望太室山顶,诸山峰巧妙组合,浑然天成,恰如一位窈窕淑女,平躺山顶,神态逼真,惟妙惟肖,楚楚动人,妙不可言。
“女娲卧像”面部玲珑,秀发飘逸,长长的脖项,丰满的胸脯,整个身段曲线分明,搭配恰如其分,看上去端庄秀丽、雍容华贵。峻极峰、金壶峰、玉柱峰、石幔峰,诸峰轻托,薄雾笼罩其上,好似天然宝榻上熟睡着一位身披轻纱、体态婀娜的玉女。此女娲卧像头枕松涛峰,脚蹬峻极峰,其姿态娇贵洒脱,高雅圣洁,远远望去,令人陶然,给整个奇奥的中岳嵩山映衬得分外妖娆。此景的发现,使中岳嵩山妙趣横生,增添几多靓丽和神韵。
嵩山文化考察队一行下山到登封市区观察此景,发现在市区望箕路以西,仰望太室山顶虽不是最佳观景处,但均可领略女娲卧姿,尤其在逍遥谷西岭观看此景为最佳。笔者走访多人,均不谋而合,并纷纷为其命名“女娲卧像”、“天女卧姿”等,说起女娲,在嵩山还有一个极为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
在古典文献记载中,女娲和伏羲、神农并称开天辟地的“三皇”。《春秋运斗枢》说伏羲、女娲、神农乃三皇也。皇者天,天不言,四时行焉,万物生焉。《世本·姓氏篇》载:女氏,天皇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这里的“天皇”当指伏羲,“弟”也解作“妹”。可见伏羲与女娲是姐弟关系,女娲受封于伏羲而为女帝,以治天下,其功业昭著。影响最大、后世盛传的要数女娲抟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等功绩。
《淮南子·览冥篇》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同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况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那么女娲为何要补天呢?《论衡·谈天篇》中是这样记述的:“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此久远之文,世间之言也。”
【传说故事】
相传,在开天辟地的时候,共工与颛顼争夺天下,两人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共工一时恼怒,口说:“我要不了天下,你也要不得”便怒击不周山,使天柱折断。一时天塌地陷,天地相合,整个天下变成一片汪洋。
http://s3/mw690/006zZ4wyzy79Csf1sfUb2&690
那时,在嵩山南部的一座山洞里住着一户人,其中有兄妹俩,女的叫女娲,男的叫伏羲。他们兄妹俩整天在山上砍柴、采果。一次,他们来到山下小河旁玩耍,一只万年乌龟变成一位老头,站在河中,告诉姐弟俩,天要塌,地要陷,世界要毁灭。兄妹俩正在半信半疑,不多时果然天塌地陷,洪水横流。老头就把他俩揽在怀里,化成一个毛篮(竹篮),让他俩一边一个坐在毛篮内。毛篮随着水涨漂浮起来,他们在毛篮内整整坐了七七四十九天,等着天地复原。
兄妹俩在毛篮内里实在忍受不住了,就央求乌龟放他们出来。乌龟不放,兄妹俩就哭,通过再三央求,乌龟无奈就放他们俩出来了。女娲、伏羲来到地面,地上树倒屋塌,人亡兽死,荒无人烟,非常凄凉,兄妹俩无家可归,抱头痛哭。哭罢,俩人登上位于天下之中的嵩山,在山洞里等了七七四十九天,渴了饮雨水,饿了食野果。
兄妹俩见天还没有完全长严,地上淫水横流,天上有许多裂缝。女娲就站在伏羲身上,用骨针和兽筋缝补天上的裂缝。但天上的裂缝虽缝住了,可天上还有许多窟窿,没法缝。这时女娲就从天上取来天火炼五色石,不知炼了多少年,才用五色石补严天上的窟窿。女娲补天是从东南至西北,可是当补到西北时,五色石用完了,补天的期限也到了。这时,天开始下雨,补过的地方雨点很均匀落下。惟独西北角没补。大水就像从天上倒下来一样。女娲一时心急,连忙拾起地上的一个大冰块往西北一扔,便堵住了窟窿。从此,西北方向刮来的雷雨常带有冰雹。
天补好后,女娲又将芦苇灰装在葫芦内,撒遍东西南北的大地,以此方治住地上的洪水。水见芦灰就下降,使整个天地又复原,百草丛生。(传说的大禹治水,晚于女娲,大禹是继女娲后的第二代治水英雄。)
天地被整修好后,姐弟俩看天下没有别的人,甚感寂寞。女娲正为此事发愁。突然,天上飞来一只神鸟,告诉女娲,要让兄妹成亲,繁衍人类。女娲、伏羲羞愧难当,心想兄妹俩岂能成婚,但思来想去没有别的办法。
女娲和哥哥两人想了个巧妙的办法。提出要燃火成婚,谁知女娲和伏羲所燃的火很快燃到了一块。兄妹再提出滚石成亲。结果他们在嵩山北的雪花山上滚石磨,两个石磨也滚到了一起。女娲一看兄妹成婚是天意,无奈何只好成亲,并结芦草为扇,以障其面。如今,在浮戏山和中灵山上还有两个石磨相合的遗物。
兄妹俩婚后,看到万物都有了,就是缺人。于是,女娲就用黄土捏人,女娲捏了一个又一个泥人,有男有女,漂亮男的与漂亮女的配在一起,丑的和丑的配在一起,她整整捏了100天,捏的泥人遍地都是。这一天,天上要下大雨,女娲怕雨淋坏自己捏的泥人,就忙用簸箕往山洞内搬。刚开始搬时,是一个一个很整齐地往山洞内放。但因太多,后来便往洞内堆了起来。刚捏好的泥人软,就被压得歪歪扭扭。长得好的与长得丑的男女都混杂在一起。谁知女娲捏的泥人,后来都变成了活人。先搬进山洞的人长得聪明、漂亮、健康,后搬进山洞的人长得歪歪扭扭,另外被雨淋的人,有的长得白,有的长得丑。于是,人类便有了贫富贵贱之分。男女配偶被打乱,美男子却只娶个丑女人,相反美女子却要嫁给丑男人。泥人变成了活人,一时间男的女的遍地都是人,热热闹闹。女娲看到这种情景很高兴,就教他们怎样生活,怎样打猎、放牧、捕鱼。黄种人就由此繁衍下来。还有一种传说是:兄妹俩婚后生了一个肉团团,两人又羞又恨,将肉团团用石器剁成了肉沫,女娲将肉沫撒在了野地。结果没过多久,这肉沫都变成了人。女娲根据变人的不同地点开始起名划姓,比如挂在李树上变的人就姓李,在石头上变的人就姓石等等。
嵩山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女娲姑娘从南方来,头没戴帽子脚没穿鞋;身披着芦衣泪满腮,全心全意修世界……”
http://s7/mw690/006zZ4wyzy79CshXzsW46&690
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完成了造世大业,太累了,便躺在嵩山(太室山)之巅休息,一觉睡去,就是多少万年,一直睡到现在。于是,如今人们便可在太室山下看到“女娲”的姿容。
由于女娲补天,造人有功,上帝封她为女神,并有七十而化。她虽在太室山顶休息,而早转化为十五老母,掌管天下。她先转化为无极老母,后转为无生老母,再转两仪老母。无生老母再转化为十二老母,依次分别是观音老母、大悲老母、地藏老母、白衣老母、青身老母、文殊老母、普贤老母、鱼蓝老母、九莲老母、势至老母、太阴老母、太阳老母。这十二个老母分别转生在四面八方,主管人世间的四象、八卦、五行以及风雨雷电、生老病死,男婚女嫁,生儿育女,酒色财气,贫富贵贱等。其中大悲老母居住在嵩山脚下的登封。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
天生母二转化大悲老母,
母落在登封县圣地中原;
落凡胎住禹州庄王朝内,
转皇宫乾宫院妙善公主;
父庄王母李氏生下大悲,
至五月十五日佛降昆仑;
长一十单六岁要去修行,
赴香山白鹊寺修身养性;
大悲母舍手眼救父大病,
有六月初一日功满成就;
无生母亲敕封金莲宝号,
红日宫宝莲台换就佛位;
清香寺去修行广有神通,
千手眼掌日月感应乾坤;
佛家宝拴妖锁破邪恶鬼,
斩妖剑照妖镜随带身中;
锁北方壬癸水水养万民,
伴无量功德佛大悲老母。
神话传说不可全信,但女娲补天安民的伟大壮举,反映了人类战胜自然的理想和愿望,这自然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产物。也许是大自然的造化与神话传说故事的巧合,太室山顶着实躺着一位“女娲”造像。
太室山顶这个巨型的“女娲”天然卧像,颇有几分传奇色彩,令人观赏,令人玩味。笔者观罢此景观,不禁有感而发,习作小诗一首:“女娲炼石自何年,补足人间缺漏天;抟土造人传佳话,丽姿倩影留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