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从师就从沈从文》
2024-03-31 11:07:45
众所周知,汪曾祺是文界奇才,他的作品从《沙家浜》《范进中举》等戏剧剧本到散文、小说,可以说是才华横溢。他也是沈从文先生的高徒,就本文题目而言,我在看了汪曾祺先生写的《我的老师沈从文》这篇文章中让我十分认同他对沈从文先生在教学上的一个特点,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的语文老师。
汪曾祺先生在西南联大时就读于沈从文先生的中国文学课,沈从文先生开了三门课。“个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我想与读者分享的是汪曾祺先生讲到沈从文先生在批改学生作业上的一个做法,他说:沈先生是那种“用手来思索”的人,他用笔写下的东西,比用口讲出的要清楚的多,也深刻的多。沈先生是湘西口音,而且口音很重。他在教这三门课时,他在给学生写习作评语上,沈先生的最大特点是用笔和学生做广泛的交流。沈先生对学生的文章也改,但改的不多,而评语却都写的很长,有时会比本文还长,这些评语有的是就那片习作而谈的,也有的是由此说开去,进而去谈创作上的某个问题,这实在是一些文学随笔,往往有独到的见解。文笔也很讲究。所以,这种方法对学生在习作和文学创作上收获极大。
另外,他是执笔为文。不论写什么,哪怕是一个便条,也当一个作品来写,这样才能随时锻炼文笔。
汪先生总结说,沈先生这种教学写作的方法到现在我还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甚至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他希望现在的大学中文系教师在教授创作的老师也来试一试这种方法。可惜愿意这样教的人不多,能够这样教的也很少。
由此我也想起了我在小学时的语文老师。
我小学时的几位语文老师都给我留下了记忆,尤其三四年级的语文刘老师和五六年级的谢老师。我坦白的说,还有我的姐姐们。
在我印象里,那时老师对学生的批语中,对作文中的用词比较好的地方,老师都用沾水红笔把词圈一下,好的句子就在下面画上连续的圈儿。对好的段落也在后面或旁边,简单的写上一个评语。尤其在文章后面的批语是特别想看到老师的鼓励,指点的越多越好。
我的两位老师应该没有像沈老师那样写的很多很长,但是批语总是有的。
刚才说到给我在文学上写作上给予帮助的还有姐姐们。是的,想当年我有一次不经意间看到了姐姐写春节过年情景的作文,她写到:我的两个弟弟急着穿上新衣、急着去和胡同里的小伙伴们去拜年,看到他们在一起互相欣赏各自的新衣服,在一起放鞭炮等等细节,她的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过年情景用文字写出来竟然如此鲜活,让我茅塞顿开。后来我在写过年题材的作文时,把这些自己经历的情景都写了出来,那是按照姐姐们那篇作文抄袭下来的,也是我们都曾经历过的生活情景,老师作为范文在班里阅读。
我记得谢老师在阅读时候他也被作文中的情景感动到了,他读的绘声绘色。全班的同学都静静的听着,读到有趣的地方,同学们都会心地笑起来。
那时候我们班的同学,尤其男同学在作文上,文笔还都很粗略,像写这样题材的作文,大都是写流水账:过年早上,我吃了妈妈包的饺子,然后跑到同学家去拜年,我们一起放鞭炮,这个春节很快乐,如此等等。所以我的作文难得让老师也高兴一回。
从那次以后,我好像找到了写作文的窍门,会写一些情节和细节,甚至心里描写,此后我的作文时常被老师在作文课上做范文。有时候他来朗读,有时让我自己读,老师在作文上的红圈儿也很多,评语里表扬的当然也很多,每每让自己很得意。
记得在四年级的时候,我有一次看了一篇像散文一样的文章,上面的成语很多、很华丽很美,文章也很美,我突发奇想,自己钉了一个小本本儿,把成语都记下来,此后再看到一些文章里有好词和成语都记在这个本本上,之后,在一次刘老师的语文课上,他表扬我的作文中使用了一些新颖的成语后,我同桌的杜孟久同学就把我的那个小本本举给老师看。这一下引起了刘老师的注意,他看了之后让全班同学都向我学习。这一下不要紧,我的小本本被同学们轮流借去抄写,连女同学都不顾羞涩来找我借。
就是这两位老师使我的语文成绩一直都很好,那一年小学升初中考试,我并不费劲地考入了天津七中。当年天津七中还是一所市重点中学,我们那一届小学六年级有9个班,将近500人,那一届只有5个同学考入了天津七中,这5个同学中也只有两个男同学,我是其中的一个。
读书札记《从师就从沈从文》
众所周知,汪曾祺是文界奇才,他的作品从《沙家浜》《范进中举》等戏剧剧本到散文、小说,可以说是才华横溢。他也是沈从文先生的高徒,就本文题目而言,我在看了汪曾祺先生写的《我的老师沈从文》这篇文章中让我十分认同他对沈从文先生在教学上的一个特点,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的语文老师。
汪曾祺先生在西南联大时就读于沈从文先生的中国文学课,沈从文先生开了三门课。“个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我想与读者分享的是汪曾祺先生讲到沈从文先生在批改学生作业上的一个做法,他说:沈先生是那种“用手来思索”的人,他用笔写下的东西,比用口讲出的要清楚的多,也深刻的多。沈先生是湘西口音,而且口音很重。他在教这三门课时,他在给学生写习作评语上,沈先生的最大特点是用笔和学生做广泛的交流。沈先生对学生的文章也改,但改的不多,而评语却都写的很长,有时会比本文还长,这些评语有的是就那片习作而谈的,也有的是由此说开去,进而去谈创作上的某个问题,这实在是一些文学随笔,往往有独到的见解。文笔也很讲究。所以,这种方法对学生在习作和文学创作上收获极大。
另外,他是执笔为文。不论写什么,哪怕是一个便条,也当一个作品来写,这样才能随时锻炼文笔。
汪先生总结说,沈先生这种教学写作的方法到现在我还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甚至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他希望现在的大学中文系教师在教授创作的老师也来试一试这种方法。可惜愿意这样教的人不多,能够这样教的也很少。
由此我也想起了我在小学时的语文老师。
我小学时的几位语文老师都给我留下了记忆,尤其三四年级的语文刘老师和五六年级的谢老师。我坦白的说,还有我的姐姐们。
在我印象里,那时老师对学生的批语中,对作文中的用词比较好的地方,老师都用沾水红笔把词圈一下,好的句子就在下面画上连续的圈儿。对好的段落也在后面或旁边,简单的写上一个评语。尤其在文章后面的批语是特别想看到老师的鼓励,指点的越多越好。
我的两位老师应该没有像沈老师那样写的很多很长,但是批语总是有的。
刚才说到给我在文学上写作上给予帮助的还有姐姐们。是的,想当年我有一次不经意间看到了姐姐写春节过年情景的作文,她写到:我的两个弟弟急着穿上新衣、急着去和胡同里的小伙伴们去拜年,看到他们在一起互相欣赏各自的新衣服,在一起放鞭炮等等细节,她的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过年情景用文字写出来竟然如此鲜活,让我茅塞顿开。后来我在写过年题材的作文时,把这些自己经历的情景都写了出来,那是按照姐姐们那篇作文抄袭下来的,也是我们都曾经历过的生活情景,老师作为范文在班里阅读。
我记得谢老师在阅读时候他也被作文中的情景感动到了,他读的绘声绘色。全班的同学都静静的听着,读到有趣的地方,同学们都会心地笑起来。
那时候我们班的同学,尤其男同学在作文上,文笔还都很粗略,像写这样题材的作文,大都是写流水账:过年早上,我吃了妈妈包的饺子,然后跑到同学家去拜年,我们一起放鞭炮,这个春节很快乐,如此等等。所以我的作文难得让老师也高兴一回。
从那次以后,我好像找到了写作文的窍门,会写一些情节和细节,甚至心里描写,此后我的作文时常被老师在作文课上做范文。有时候他来朗读,有时让我自己读,老师在作文上的红圈儿也很多,评语里表扬的当然也很多,每每让自己很得意。
记得在四年级的时候,我有一次看了一篇像散文一样的文章,上面的成语很多、很华丽很美,文章也很美,我突发奇想,自己钉了一个小本本儿,把成语都记下来,此后再看到一些文章里有好词和成语都记在这个本本上,之后,在一次刘老师的语文课上,他表扬我的作文中使用了一些新颖的成语后,我同桌的杜孟久同学就把我的那个小本本举给老师看。这一下引起了刘老师的注意,他看了之后让全班同学都向我学习。这一下不要紧,我的小本本被同学们轮流借去抄写,连女同学都不顾羞涩来找我借。
就是这两位老师使我的语文成绩一直都很好,那一年小学升初中考试,我并不费劲地考入了天津七中。当年天津七中还是一所市重点中学,我们那一届小学六年级有9个班,将近500人,那一届只有5个同学考入了天津七中,这5个同学中也只有两个男同学,我是其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