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杆十六两秤

2022-07-17 11:42:27

六零年,挨饿的年代,我家有一杆十六两的秤,它每天都在母亲的手中提上提下,我家的这杆秤的盘秤很大,现在想来,它的秤盘有40公分见方,秤盘还是用生铁皮打制的,三根铁链吊在秤杆和秤盘两端,秤杆大约有70公分长,秤砣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这个秤本身就有五六斤重,紫檀木的秤杆和黄铜的戥星,它每天被母亲的手推来拉去的,光润铮亮,也显示了那个时代它在我家的重要地位,因为没有它我们一家就不能维持一日三餐必有粮,就要有揭不开锅的日子。但是,母亲每天拿着它几两几钱地扣锁,实在不太好使,因为,它是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秤,小秤戥星这面能秤十斤,大秤戥星那面能秤六七十斤,这杆秤在我家当初是秤什么的,我不太清楚。

那个时代,城市居民每月的粮食都有定量,刚出生的孩子大约16斤左右,像我这样八九岁的孩子是每个月23到25斤,而且根据年龄每年一斤半斤的续增,这样的定量如果放在今天,也不算什么,但是在当年,除了这定量的口粮和少得可怜的应时蔬菜、一切副食品,例如像豆腐、鱼肉等等食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供应的油的标准仅限于维持最低的生活标准。

再说妈妈手里的这杆秤,妈妈没上过学,不认识几个字,但是,对粮食的珍惜让妈妈对秤的应用极其精准、精确,一顿饭一家人要一共下多少米?用秤一总称出来,每人的定量不同,又要把米分别放到各自的容器里,我记得全家每个人蒸饭的容器,大小不一,有的是铝制的饭盒,有的是固定的碗,我和小弟则是每人一个圆形的洋铁皮小罐头盒,妈妈从这总共称出来的米中,把米从大到小分别放进各自的容器里,这个二两三,那个一两五,直到最后是妈妈的那一份,每次都是不够的,因为,大秤进小秤出,肯定是亏的,如果差的太多了,妈妈就每个容器里捏上几粒,但是,这时,她的手总是在每个容器间踌躇着,那份不忍和无奈连我不到十岁的孩子都从妈妈的眼里和手上看出来了。

给每个容器添上水盖上笼屉帽子,妈妈就去做菜。

五十年代国家实行了商业和供应的全部国营化的社会主义改造,城市的居民区设立的副食品商店是居民能买到生活物资和蔬菜的唯一窗口,居民们每天在为数不多的这些副食品商店里购买着他们需要的油盐酱醋、到粮食店里购买那每月的定量米面,更纠结的是要及时盯着副食店里每天来的蔬菜,一旦发现,就要马上到副食店前去抢着排队买菜,那些应季节用卡车发来的蔬菜,有的根茎上带着土坷垃,有的蔬菜良莠不齐,嫩的嫩老的老,更多的是在大车上挤压的不成样子,尽管如此,居民们还都得抢着购买,否则,一家人就只好吃那仅有的一点点粮食,因为只有这些蔬菜是不用票证供应的。

妈妈每天做菜的心情是又省心又烦心,省心的是每天能吃到的菜就那么一两样,冬天只有土豆和大白菜,春天很少蔬菜,只有过了立夏,蔬菜才渐渐多起来。让妈妈烦心的是,每月里或多或少地有些节日,一家人里还有人到了生日,每每这时,妈妈都要把每月里能用票证买到的诸如麻酱、豆腐、鸡蛋和有限的肉用来应景般的调剂一下生活,让一家人在生命和生存线上的境遇里增加些对传统节日和亲情的慰籍,仅此而已。

还说妈妈的这杆秤,米饭蒸好了,因为我和弟弟的蒸饭器具都是一个洋铁皮的小罐头盒,由于妈妈的操作,我的罐头盒里蒸出来的米饭是平平地,而弟弟的罐头盒里的米饭就稍稍的勉强不满,这差别可能仅仅就是三个手指能捏到的几十粒米吧,但是,就是这微不足道的差别里,维系着一家人的生命。还有,在那时粮食供应中,最多的是玉米面,每次做饭时,玉米面是不能像秤米那样各有一个容器,妈妈只好把玉米面一总秤出来,用热水烫过,这样玉米面有了黏性就好团饼子了,在做玉米饼子时, 妈妈先按人数大致分出饼子坯,然后,再在这些饼子坯之间权衡大小,给这个去一点儿,给那个添一点儿,然后再从大到小看一遍,也许还要调整,这时,是妈妈心里的那杆秤在为每个亲人做着度量衡,直到她认为满意了才把笼屉帽子盖在笼屉上。

回想那个年代,市面上大都使用十进位的度量衡了,这种十六两进位的秤,只在民间还有,包括我家这杆称,但是,这十六进位的度量衡却是历史使用最长的。

春秋各国的度量衡不一致,因此在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后,就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并且在原本的十三星中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而秦制正好是以十六两为一斤,这种秤就是最典型的十六金星秤,也可以说,十六进位的秤从秦朝开始为全国统一标准。

关于十六金星秤,还有很多内在的寓意。在古代的天文中,一般认为北斗七星主亡,而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秤杆上的十六颗星,其作用不仅仅是衡量物体的重量,更是用来衡量人心的。秤杆上的戥星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能用黑色,比喻做生意不能黑心。秤杆上的第一颗星也叫做“定盘星”,其位置是秤锤与秤钩成平衡时秤锤的悬点。做杆秤的关键是能选准定盘星,只要确定好定盘星,就是一把好秤。杆秤上手提的绳纽叫做秤毫,意为明察秋毫

,称东西时不能粗心大意。秤一提起来首先看到的是定盘星,提醒商人要权衡一下良心,不得缺斤短两。古代人相信“人在做,天在看”,很多商人自然也相信这点。而其中的福禄寿三星则与人的福禄寿挂钩,如果商人少给一两,福星就会减少这个人的福,少给二两,禄星就会减这个人的禄,少给三两,寿星就会给这个人减寿。时刻警醒着人们要存有敬畏之心,不要昧着良心做事。

古人创造的杆秤,不仅仅是衡量物体的重量,更是用来衡量人心的。不管是做秤的人、使用秤的人,都要公正、公平、公道。这杆秤不止是工具更代表人们对诚信的追求。

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远远告别了那以十六进位的年代,而且,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着对自己民族灿烂文明的一份骄傲,但是,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我们弃用的不广是那个十六两秤,而是秤里的文化核心价值。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