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岁月——无奈、无能、无聊和无赖的尴尬
在内蒙下乡几年,由于我是插队落户,每年都往返于京兰铁路客运线上,那个时代,长途运输的主要运力就是火车,所以车厢里十分拥挤,
那些年,火车上随出可见的是知青的身影,只要一进冬季,火车上的知青,明显的增多,有时多到每排座椅上都有知青。这还是兵团的知青按规定每三年才可以回家探亲一次,他们有的一身绿军装,有的一身洗的发白和破旧的兰制服,但每个人的行李却都是鼓鼓囊囊,不止一件。
自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始,生产旅行包的工厂成了利润最好的企业,在列车上行李架上一眼望去都是这样的旅行包,不仅如此,就连毛巾也几乎是全国统一的一个标准,一个样子,所差的是蓝条边和粉条边的区别,弄得人们都小心翼翼地认好自己的毛巾,否则弄差了,引起尴尬。
让人觉得尴尬的是知青逃票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他们逃票的原因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当年还在文革期间,在文革中,大批的红卫兵的大串联,就是在无序、无票的情境下进行的,有许多知青都有当年串联时的经历,我曾在一次回城的火车上遇到过这样一位知青,在我们座位上的一个人去厕所的时候,他一屁股坐在那个位置上,和我们聊了起来,他夸夸其谈地聊他在串联时去过的地方,而后,他问我们:你们都买票了吧,听到我们肯定的答复以后,戏虐地跟我们说,买什么票呀,我这些年坐火车从来不买票,我们问他,查票查到过你吗?他说,有,很少,正聊着,车厢一头传来了列车员'查票了”的声音,只见他半句话没说完,迅速站起来,几步就挤过过道里的人,消失不见了,过了几个小时,不知这位大神从哪又窜到我们这里,得意的跟我们说,看,哥们还在这趟车上,你们知道吗,这个点儿(晚上九点左右)肯定不会再查票了,这次哥们可以直接到家了,
可以说,虽然在文革期间,那时,广大的群众对逃票这样的事还是有道德评判的。花钱买票坐车,是天经地义的事。否则,就会被谴责。但是,也有许多知青上车逃票真的是出于无奈。我在车上也曾看到过一个十分端庄文静的女知青,在列车上被查到没票上车,被前后两个列车员夹在中间从我们座位前走过,后面的女列车员,边走边说,这么大的女孩子,不知羞耻,不买票就上车,车是你家的?诸如这些带侮辱性的话,让周围的人听着都觉得很刺耳,就见那个女知青,一脸窘态,一脸的无助和无奈,身上的衣服虽然干净但是已经看的出,很旧了。她用逃票的办法肯定事出无奈。
我也曾跟一些蹭票的知青,聊过他们为什么要逃票,主要的原因是:家庭困难,但,还有一些比较有造反意识
的知青则说:买什么票?一张票是家里人半个月的生活费,能逃就逃,我问他们如果逮着怎么办?他们说,一般是让他们就近下车,下就下,从哪下的,再从哪上,继续前进,说着,还来个革命动作。(呵呵)一位知青介绍经验似的说,想逃票,就不要随身带什么东西,最好一个军挎,查票就逃,行动方便,逃不了,被赶下来,下趟来车再上,说着还露出:得意洋洋小平常的表情。这些,也让我们
心动,本来么,像我,从天津到我下乡的杭锦后旗县城,这一路,都要付车费,从天津到北京是1.2元,从北京到内蒙古的临河车站是19.5元,从临河到杭锦后旗县城的长途汽车费是0.7元,这20多元钱,是一个工人一个月2/3的工资。甚至是当年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呀。
在小学期间,曾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天津三条石工人忆苦思甜的大会上,看到从小就残疾的一位跛着脚的工人师傅上台诉苦,他说的一席话,让我记忆犹新,他说,由于他有先天残疾,没有工作,家里供养他很难很难,他说,他被一句老话叫醒,从此他自食其力,甚至帮家里生活,他做的什么事呢?就是“偷”,他偷工厂里的一切,变卖换钱养家。他说的那句老话是:宁当贼子,不当吃儿!
这些往来的信息,也使我们几个人的心蠢蠢欲动,首先是贾四成,他每次回到知青点都和我表哥两个人,叽叽咕咕说一通,大致说他在逃票路上的经历,虽然他不背着我们,但,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他说第一次他直接坐到北京站,下车后他顺着站台和铁路往外走,路上,前后也有铁路工人和学生,因为这是抄近道,可以出火车站,看着人们顺畅的走过那个铁道口的大门时,他看到就在铁路大门的旁边有一个小屋,里面坐着一位铁路老工人,他也假装旁若无人地往外走,但是,还有几步就出去的时候,那位老工人出来就把他拦住了,他跟着老工人到了小屋里,老工人面无表情地说:说吧,从哪来的,他说我就是市里的想穿个近道,老工人说,你从哪个道儿过来的,这一句话就把他给问住了,老工人说,我在这天天能看到像你这样逃票的,说吧,从哪来的?,贾四成这时装作诚恳地说,老师傅,我错了,我是从宣化过来的。真的吗?真的!老工人问他,你为什么逃票?他委屈地说,家里奶奶有病了,实在没钱回城,老工人没说话,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铁路上的那个补票本儿,认真地把一张蓝垫纸放在票面下面,然后问他,你手里有多少钱?他说,就有五元,老工人思忖了一下,写了一张补票后,撕下那张票,说:三块三,交钱吧,贾四成,自己翻着口袋拿出了那五元钱,老工人把那纸票给他的时候,说,我这每天都有逃票的,没有人能逃过我的眼睛,看你小子对老人孝顺的份上,放你这一次,下次可就得进铁路小号了(铁路公安)。走吧。贾四成,拿着票和找回来的零钱出了小屋再走一会儿就到了北京的街上,他这时看了一眼手里的纸票,原来纸票上写的是从南口到北京。他站在街上,回头看着那个铁路进出口,心里头不知是什么滋味儿。
此后,从内蒙回北京想逃票的,大都是一路上上下下坚持到一些小站下车,再打票进北京,少了不少周折。
记得,我从内蒙第一次回城以后,妈妈对我说,会抽烟就抽吧,下乡回来学会抽烟是几乎所有男知青的现象,不过,也有些下乡前在城里就逍遥厮混的学会抽烟了,可我是有些例外,我和六山都没有学抽烟,觉得抽烟有点颓废的感觉。
再说说,那时候的农村经济,那时,几乎所有的农村的经济收入都极其微薄,在我所听到的回城知青中,很少能听到哪个农村的分红能在一年下来分点现金的。只有听说,内蒙古的牧区的分红还是不错,那个从牧区回来的哥们穿着皮马靴,叼着烟卷牛皮哄哄地说,他们那每天能达到两元多。看着他,心里有些嫉妒,更觉得自己很狼狈!
也许有人看到上面两则关于抽烟和农村经济的事与坐车逃票的事有点词不达意,其实,我想说的是,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这些年,是中国城市的知青家庭,承担了自己的孩子在城乡探亲以及他们日常生活用度方面的消费,而广大农村的农民、生产队担负了这些城市青年的粮食需求,当时,整个中国的工业生产都被政治
运动所影响和阻碍,国民经济处在停滞和倒退的状态。
在回城探亲的第三年,由于我和二和都有做木工的爱好和基础,我们俩在回城期间为两户人家手工制作大衣柜,这是当年城市青年结婚时,女方要求做到的必备家具,但是,市场上极其难买到。当年,制作一个这样的大衣柜的工钱是35元,也就是这一年,我们俩,回农村的车费没有用家里人承担,但是,像我们这样能通过做工挣到钱的事,只是知青在回城探亲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一点点机会,虽然,城市里应该还有很多厂矿需要劳动力,但是,计划经济的中国,厂矿根本没有自主招工和计划外给付工资的权利。
所以,中国的知青这一代人,在他们年富力强的那个时期,却没有丝毫的经济自主能力,所有的逃票行为、不能安心劳动、与村民格格不入甚至偷鸡摸狗,都是他们自身家庭的被教育程度,以及社会环境带给他们的无奈、无能、无聊和无赖的尴尬之背后的原因和结果。
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和复杂,这个话题到如今有没有人在时代进程中的历史研究中有何定论和讨论,我个人孤陋寡闻,不得而知,如此权当我本人的一家之言,作为我对知青运动中那些逃票现象以及整个知青运动中,中国城市家庭在经济和精神方面承载这项运动的一个分析和回顾吧。
我的知青岁月——无奈、无能、无聊和无赖的尴尬
我的知青岁月——无奈、无能、无聊和无赖的尴尬
在内蒙下乡几年,由于我是插队落户,每年都往返于京兰铁路客运线上,那个时代,长途运输的主要运力就是火车,所以车厢里十分拥挤,
那些年,火车上随出可见的是知青的身影,只要一进冬季,火车上的知青,明显的增多,有时多到每排座椅上都有知青。这还是兵团的知青按规定每三年才可以回家探亲一次,他们有的一身绿军装,有的一身洗的发白和破旧的兰制服,但每个人的行李却都是鼓鼓囊囊,不止一件。
自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始,生产旅行包的工厂成了利润最好的企业,在列车上行李架上一眼望去都是这样的旅行包,不仅如此,就连毛巾也几乎是全国统一的一个标准,一个样子,所差的是蓝条边和粉条边的区别,弄得人们都小心翼翼地认好自己的毛巾,否则弄差了,引起尴尬。
让人觉得尴尬的是知青逃票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他们逃票的原因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当年还在文革期间,在文革中,大批的红卫兵的大串联,就是在无序、无票的情境下进行的,有许多知青都有当年串联时的经历,我曾在一次回城的火车上遇到过这样一位知青,在我们座位上的一个人去厕所的时候,他一屁股坐在那个位置上,和我们聊了起来,他夸夸其谈地聊他在串联时去过的地方,而后,他问我们:你们都买票了吧,听到我们肯定的答复以后,戏虐地跟我们说,买什么票呀,我这些年坐火车从来不买票,我们问他,查票查到过你吗?他说,有,很少,正聊着,车厢一头传来了列车员'查票了”的声音,只见他半句话没说完,迅速站起来,几步就挤过过道里的人,消失不见了,过了几个小时,不知这位大神从哪又窜到我们这里,得意的跟我们说,看,哥们还在这趟车上,你们知道吗,这个点儿(晚上九点左右)肯定不会再查票了,这次哥们可以直接到家了,
可以说,虽然在文革期间,那时,广大的群众对逃票这样的事还是有道德评判的。花钱买票坐车,是天经地义的事。否则,就会被谴责。但是,也有许多知青上车逃票真的是出于无奈。我在车上也曾看到过一个十分端庄文静的女知青,在列车上被查到没票上车,被前后两个列车员夹在中间从我们座位前走过,后面的女列车员,边走边说,这么大的女孩子,不知羞耻,不买票就上车,车是你家的?诸如这些带侮辱性的话,让周围的人听着都觉得很刺耳,就见那个女知青,一脸窘态,一脸的无助和无奈,身上的衣服虽然干净但是已经看的出,很旧了。她用逃票的办法肯定事出无奈。
我也曾跟一些蹭票的知青,聊过他们为什么要逃票,主要的原因是:家庭困难,但,还有一些比较有造反意识 的知青则说:买什么票?一张票是家里人半个月的生活费,能逃就逃,我问他们如果逮着怎么办?他们说,一般是让他们就近下车,下就下,从哪下的,再从哪上,继续前进,说着,还来个革命动作。(呵呵)一位知青介绍经验似的说,想逃票,就不要随身带什么东西,最好一个军挎,查票就逃,行动方便,逃不了,被赶下来,下趟来车再上,说着还露出:得意洋洋小平常的表情。这些,也让我们
心动,本来么,像我,从天津到我下乡的杭锦后旗县城,这一路,都要付车费,从天津到北京是1.2元,从北京到内蒙古的临河车站是19.5元,从临河到杭锦后旗县城的长途汽车费是0.7元,这20多元钱,是一个工人一个月2/3的工资。甚至是当年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呀。
在小学期间,曾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天津三条石工人忆苦思甜的大会上,看到从小就残疾的一位跛着脚的工人师傅上台诉苦,他说的一席话,让我记忆犹新,他说,由于他有先天残疾,没有工作,家里供养他很难很难,他说,他被一句老话叫醒,从此他自食其力,甚至帮家里生活,他做的什么事呢?就是“偷”,他偷工厂里的一切,变卖换钱养家。他说的那句老话是:宁当贼子,不当吃儿!
这些往来的信息,也使我们几个人的心蠢蠢欲动,首先是贾四成,他每次回到知青点都和我表哥两个人,叽叽咕咕说一通,大致说他在逃票路上的经历,虽然他不背着我们,但,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他说第一次他直接坐到北京站,下车后他顺着站台和铁路往外走,路上,前后也有铁路工人和学生,因为这是抄近道,可以出火车站,看着人们顺畅的走过那个铁道口的大门时,他看到就在铁路大门的旁边有一个小屋,里面坐着一位铁路老工人,他也假装旁若无人地往外走,但是,还有几步就出去的时候,那位老工人出来就把他拦住了,他跟着老工人到了小屋里,老工人面无表情地说:说吧,从哪来的,他说我就是市里的想穿个近道,老工人说,你从哪个道儿过来的,这一句话就把他给问住了,老工人说,我在这天天能看到像你这样逃票的,说吧,从哪来的?,贾四成这时装作诚恳地说,老师傅,我错了,我是从宣化过来的。真的吗?真的!老工人问他,你为什么逃票?他委屈地说,家里奶奶有病了,实在没钱回城,老工人没说话,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铁路上的那个补票本儿,认真地把一张蓝垫纸放在票面下面,然后问他,你手里有多少钱?他说,就有五元,老工人思忖了一下,写了一张补票后,撕下那张票,说:三块三,交钱吧,贾四成,自己翻着口袋拿出了那五元钱,老工人把那纸票给他的时候,说,我这每天都有逃票的,没有人能逃过我的眼睛,看你小子对老人孝顺的份上,放你这一次,下次可就得进铁路小号了(铁路公安)。走吧。贾四成,拿着票和找回来的零钱出了小屋再走一会儿就到了北京的街上,他这时看了一眼手里的纸票,原来纸票上写的是从南口到北京。他站在街上,回头看着那个铁路进出口,心里头不知是什么滋味儿。
此后,从内蒙回北京想逃票的,大都是一路上上下下坚持到一些小站下车,再打票进北京,少了不少周折。
记得,我从内蒙第一次回城以后,妈妈对我说,会抽烟就抽吧,下乡回来学会抽烟是几乎所有男知青的现象,不过,也有些下乡前在城里就逍遥厮混的学会抽烟了,可我是有些例外,我和六山都没有学抽烟,觉得抽烟有点颓废的感觉。
再说说,那时候的农村经济,那时,几乎所有的农村的经济收入都极其微薄,在我所听到的回城知青中,很少能听到哪个农村的分红能在一年下来分点现金的。只有听说,内蒙古的牧区的分红还是不错,那个从牧区回来的哥们穿着皮马靴,叼着烟卷牛皮哄哄地说,他们那每天能达到两元多。看着他,心里有些嫉妒,更觉得自己很狼狈!
也许有人看到上面两则关于抽烟和农村经济的事与坐车逃票的事有点词不达意,其实,我想说的是,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这些年,是中国城市的知青家庭,承担了自己的孩子在城乡探亲以及他们日常生活用度方面的消费,而广大农村的农民、生产队担负了这些城市青年的粮食需求,当时,整个中国的工业生产都被政治 运动所影响和阻碍,国民经济处在停滞和倒退的状态。
在回城探亲的第三年,由于我和二和都有做木工的爱好和基础,我们俩在回城期间为两户人家手工制作大衣柜,这是当年城市青年结婚时,女方要求做到的必备家具,但是,市场上极其难买到。当年,制作一个这样的大衣柜的工钱是35元,也就是这一年,我们俩,回农村的车费没有用家里人承担,但是,像我们这样能通过做工挣到钱的事,只是知青在回城探亲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一点点机会,虽然,城市里应该还有很多厂矿需要劳动力,但是,计划经济的中国,厂矿根本没有自主招工和计划外给付工资的权利。
所以,中国的知青这一代人,在他们年富力强的那个时期,却没有丝毫的经济自主能力,所有的逃票行为、不能安心劳动、与村民格格不入甚至偷鸡摸狗,都是他们自身家庭的被教育程度,以及社会环境带给他们的无奈、无能、无聊和无赖的尴尬之背后的原因和结果。
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和复杂,这个话题到如今有没有人在时代进程中的历史研究中有何定论和讨论,我个人孤陋寡闻,不得而知,如此权当我本人的一家之言,作为我对知青运动中那些逃票现象以及整个知青运动中,中国城市家庭在经济和精神方面承载这项运动的一个分析和回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