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腊子口游记
标签:
迭部甘南腊子口腊子口战役纪念碑 |
分类: 游记 |
文、图/江边鸟
早上离开迭部县城,沿着313省道直奔腊子口。
一路在山中行驶,很快就到了腊子口。这是一条峡谷,峭壁如削,直插云霄,岩壁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沟壑,像是岁月刻下的皱纹,最窄处仅容一辆车通过。阳光被高耸的岩壁切割成细长的光带,在车内投下忽明忽暗的光影。
腊子口,藏语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自古就是甘川古道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里地处甘南州境内的原始森林高山峡谷地带,沉积着丰厚的绿色森林生态、自然山水文化、长征红色文化、地域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旅游资源。
进入腊子口,只见两山对峙,高耸入云,仿佛是大自然刻意设置的屏障。峭壁上的岩石层层叠叠,树木顽强地从石缝中生长出来,为这险峻的山峰增添了一抹生机。
一条清澈而湍急的腊子河奔腾而过,水流撞击着河中的石头,溅起层层白色的水花,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让人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河上的小木桥,虽历经岁月,却依然稳稳地横跨在两岸之间,连接着东北山崖边的栈道,仿佛在诉说着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便是当年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
在1935年9月16日那个硝烟弥漫的日子里,国民党军队在桥头和两侧山腰构筑了碉堡,形成交叉火力网,企图凭借天险将红军阻挡于此。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们没有被吓倒,红军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抄的战术,经过浴血奋战,一举攻破了鲁大昌部重兵据险扼守的腊子口天险,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进入陕甘的通道。
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就耸立在两山之间的深山峡谷中,它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刻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纪念碑南面和西面镌刻着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写的“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八个大字,北面刻写着甘肃省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内容为“1935年9月16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翻过雪山草地后,突破了国民党重兵扼守的天险腊子口,打开了通往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胜利道路,实现了北上抗日的伟大目标”。
腊子口战役是红军长征中的关键一战,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此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妄图利用恶劣的自然条件“困死”红军的阴谋,为红军顺利进入陕甘创造了有利条件。
腊子口战役纪念碑成为了追怀往事,凭吊先烈,宣传和接受红军战斗英雄事迹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战役纪念碑,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碑身上的文字和浮雕,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红军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场景,他们不畏强敌,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在这里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听到了他们坚定有力的呐喊声,心中涌起了对先烈们无限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沿着峡谷再往北走,来到了腊子口战役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详实的史料,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件件陈旧的实物以及多媒体展示,全面而生动地展现了腊子口战役的全过程,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这里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让人感受这段震撼人心的红色记忆。
有讲解员的解说,也可以阅读图版和文字说明。看着那些图片和说明,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当年红军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重兵把守,敌人在桥头和山崖上构筑了坚固的碉堡,形成了交叉的火力网,妄图凭借天险挡住红军的去路。然而,红军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组成两路突击队,一路由团长黄开湘率领,带两个连迂回到东边山崖高处袭击敌碉堡;一路由政委杨成武带领所有部队向敌正面佯攻。在战斗中,一个十六岁的云南籍小战士,他从小爬山攀崖采药,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主动请缨,借助崖壁裸露的岩石和石缝里长出的树木,像猴子似的爬上了陡峭的山崖,放下绳索,让其他战士得以攀爬上去。在总攻时,他更是身捆手榴弹,从崖顶跳下,炸毁了敌碉堡,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可惜,这位勇敢的小战士没有留下正式的名字,大家只知道他叫“云贵川” 。他的英勇事迹让人眼眶湿润,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离开纪念馆,沿着红军当年的行军路线前行。走在栈道上,脚下是湍急的河水,头顶是陡峭的山崖,每一步都让人小心翼翼,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红军战士们行军的艰难。
腊子口峡谷的自然风光旖旎,这里生态优美,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高。可以尽情呼吸这清新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沿着修建好的木栈道前行,一边攀登一边欣赏腊子口峡谷的景色。木栈道依峡谷山势而建,部分路段较为陡峭,在攀登过程中能近距离感受两侧如刀劈斧削般的绝壁和谷底湍急流淌的腊子河。这里山高谷深,两侧山峰高耸入云,谷底到山顶落差较大,站在木栈道上俯瞰,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这里峡谷两岸危崖峭壁,岩石层层叠叠,纹理清晰,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穿越腊子口的自驾游,目睹了腊子口的险峻,深刻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人们将永远铭记这段历史,铭记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