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九华山游记(黄山游之二)
标签:
黄山市屯溪镇九华山祗园寺化城寺 |
文、图/江边鸟
清晨,天还没亮就从黄山屯溪镇上了旅行社的大巴车,赶往九华山。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到了九华山下,进入山门就开始爬坡,山道弯弯曲曲,把睡梦中的游客都晃醒了,晃得游客都晕车啦。
下车略为休息,等导游拿到门票后就开始进入景区。今天天气不太好,阴,多云,不利于拍摄。上午9点多,正是游客进入景区的时间,游客很多。
进入大门,一块巨石上刻写着《九华圣境》几个金黄大字,进门的游客都在这里拍照留念。
九华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5A级旅游区,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胜景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过了迎仙桥,左侧是山,右侧是谷,路旁苍翠的松柏,远处的山岭已显示出秋日的气息。左侧建在山坡上的庙宇林立,金黄色高大的庙墙显得很有特色,西接化城峰,东面插霄峰,两峰对峙形成一狭长入口道,似虎踞龙盘,似乎步入了仙境之中,将九华街区紧紧锁在里面。






来到了莲花池,眼前是一片迷人的园林秀色。左边是插霄峰,青山翠绿,使人开颜悦目,富有活力之感。莲花池一侧是芙蓉桥东西横卧,连接环街公路,桥上车流滚滚,桥下流水潺潺。
依山一侧就是祗园寺。祗园寺是游客往来必经的寺庙,具有独特的外观。这是一座宫殿式庙宇,恢宏、古朴,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规模很大。寺前高耸着铸铁香炉塔,寺前的石板路上刻满钱币浮雕,传说和印度信徒用金钱铺地买下波斯祗陀太子园林迎请释迦牟尼说法的典故有关,“祗园寺”也因此得名。第一殿正面三层屋檐嵌入黄色墙壁,覆盖黄绿色琉璃瓦,侧面伸出马头墙。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鳞次栉比,布局紧凑,层次分明。寺院还借松林、溪流布置了天然优美环境,引人入胜。
山门殿中供奉灵官像,左右为哼哈二将。过山门是天王殿,殿中央前供弥勒佛,背供韦驮菩萨,看那弥勒佛笑口常开,肚腹袒露,一副天真慈祥的模样。旁有一副名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殿左右为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由弥勒殿内行,上台阶即到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中供12米高的三尊大佛,这是全山最庄严的一组大佛。为药师佛,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两侧供十八罗汉坐像,后墙两旁为文殊和普贤菩萨坐像。大殿背墙有一组高20米、宽7米巨型“海岛”,塑有观世音菩萨及善财、龙女等大小近百尊群像。祗园寺佛、菩萨、罗汉塑像排列规整,工艺精湛,形象逼真。






出了祗园寺就进入九华老街,就在街区里吃团餐。
九华老街坐落在化城盆地,四山环抱,是九华腹地中的一颗明珠,是九华圣地的中心,寺院和佛事活动集中,是南来北往的香客和游人的集散地。老街上一律的二层民居,徽式建筑的白墙褐瓦,古色古韵,与圣地气氛相融。
位于化城盆地中心的化城寺是全国重点寺院,这是平地高台上建立的庙寺,地位突出,气势非凡。寺前高悬着“九华山历史文物馆”横额,四根石柱上刻有两副楹联,一联为:“大圣道场同日月,千秋古刹护东西”;二联为:“华严峰前香云缥缈,化城寺里花雨缤纷”。门前镶嵌“化城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刻。这是化城古寺光辉历史和显赫地位的展示。
导游说此寺由天竺僧杯渡始建于晋隆安五年,构筑台殿,以成琳宇,请地藏大师居之,成为九华山地藏道场开山祖寺。千余年来,古寺历经兴废,在岁月长河中依然耸立。化城寺石阶下有宋代石狮一对,一雌一雄,古拙浑厚。山门前有月牙形放生池,据传是金地藏率众徒修建化城寺时开挖的,既为寺院防火,又为僧侣和香客放生之用。池中龟鳖成群,游鱼欢跳,吸引游人争相观赏。池前是平整、开阔的化城广场,许多的广场鸽在围绕着广场飞翔。






化城寺为多进民居式殿宇,一进灵官殿,二进天王殿,三进大雄宝殿,前三进为清代建筑。二、三进之间有一巨大四落水天井。大雄宝殿全木窗门,门楣上刻有冰纹窗棂。顶中大藻井“九龙盘珠”浮雕为艺术珍品。四进藏经楼为九华山唯一的明代建筑。化城寺依地形渐次升高,结构严谨,古朴典雅。
站在化城寺山门前,看那化城寺外景色十分宜人。南面的山峰为芙蓉峰,峰峦崛起,清秀如莲花,犹如巨大的绿色屏风。清冽的山风送来阵阵清凉,寺庙里不时传出悠扬的诵经声和敲铜钵之声,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面对寺庙的肃穆、宁静、庄严,面对万山层峦,云海漫卷,在这里,心空了,灵静了,难有的安宁与平静。
穿过化城寺前广场,来到了旃檀林。旃檀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全国重点寺院,据传初建寺时,采伐寺后琵琶形山上异香古树,这种树与南印度被佛家视为珍品的旃檀香木极为相似,故寺名“旃檀林”。听说原旃檀林为砖木结构,寺内门窗、梁、栋、佛龛雕刻精美,藏有匾额、碑刻、法器等文物。但由于严重损坏,无法维修,于1990年筹建了大雄、大悲、大愿三大宝殿,为九华街增添了新韵。
大悲宝殿为宫殿式建筑,坐南朝北。殿中供奉19米高的四面千手观士音铜像,东西供陀罗尼八十四佛,后供“三十二应身”、禅宗6位祖师法像。殿前回廊悬挂一口幽冥大钟。殿前广场开阔,有青麻石雕制的双狮和一对麒麟,威武神勇。台阶坡面镶嵌两组九龙玉壁浮雕,形象逼真。门前矗立四柱三门大理石山门,三层叠檐,与大殿和谐映衬。
游览三大宝殿后,跨过人行步道,即到三庵(长生庵、龙庵、新龙庵)。三庵为清代建筑,民居式,整齐排列,一堵长院墙将庵与街市隔离,十分清静。三庵院墙外为一条古朴的老街道,两边二层民居,中间石板铺道,窄巷、古井、木板门,古貌依旧。











步出老街,蹬石级而上,过上禅堂,过金沙泉,到达十王殿,穿过一个回廊,进入一座山门,山门后是弥勒殿,正面的地藏殿为五开间,供奉巨型地藏铜像,左侧供慈明肉身。导游说慈明和尚俗名陈万超,江苏高邮人,1961年来九华山,苦行修持三十载,1991年圆寂,3年后开缸肉身不腐,遂涂漆供奉。
从地藏殿大侧的定心台有99级石阶直通肉身宝殿。肉身宝殿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原为3层石塔,安葬地藏肉身,俗称肉身塔,又名“地藏坟”。因塔墓之地曾现圆光,后人名此地为神光岭。至宋代始建塔院,明代塔院建殿,以殿护塔,规模宏伟。塔旁有钟、鼓二楼。宝殿宫殿式,歇山顶双重檐,铁瓦盖顶,戗角凌空,琉璃生辉。殿周回廊雕梁画栋,20根石柱昂然挺立。殿中为1.8米高汉白玉塔基,上矗7层8面木质宝塔一座,每层佛龛供8尊金地藏坐像。
这里绿荫环抱,环境优美,游人如织,香火旺盛。金地藏灵场千古,肉身塔万祀千秋。






游客来到这里,除了烧香之外,还会顺时针的绕殿祈福,我也随着人群绕塔走了三圈。
九华山景区内古刹林立,香烟缭绕,风光旖旎。现有寺庙80余座,僧尼300余人,是具有佛教特色的风景旅游区。一天游只能看看九华老街的几个寺庙,看完肉身宝殿后就随导游下山返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