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文做例,让写作渐次提高
永登县新城区小学
王
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因此,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我觉得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口语交际、日常写作,让语文能力的发展不要脱离语文的实践活动。因为它是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换句话说,学生对字、词、句、篇知识的掌握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写结合”——即
“读中学写”“读后练写”。通过读写训练,可以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我们在教学实践当中探索,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材是例子”的观点,要求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仅仅是体味情感,明意悟情,更重要的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听和读),运用语言(说和写),训练语文能力,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而阅读课堂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场。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前提的:知识要在训练中获得,情感要在训练中体验,理念要在训练中感悟,方法要在训练中掌握。我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指导,并延伸到每一篇课文中,根据课文特点,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模仿和创造性运用、联系,因需而写,形式灵活。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无意识地把这两者割裂开来,造成作文教学指导上急功近利、事倍功半的现象。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写什么,如何写,怎样让写作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我在日常教学中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理解重点或优美词句、关联词语,练习说话。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理解词语是很重要的一步,一些重点或优美词句,在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后,反复朗读,体会妙在何处,然后再运用词语练习说话,提高运用能力。如《桂林山水》中描写山的奇、秀、险和水的静、清、绿的词语和排比句和连环比喻,学习课文中让学生仿写句子,孩子们一个个结合生活实际,仿照得自由灵活,十分恰当;还有一些关联词语,学生掌握了用法,语句会更通顺,上下文会更连贯,意思表达会更恰当。如《草原》中的“既------又------既------又------”“那么-----那么------”;词语教学中还有情感色彩不同的褒义词和贬义词,如“武断”和“果断”,“顽强”,“顽抗”等,学生知道了词语用在什么样的场合中更确切,写作时就不会用错了。
二、进行有效的作文知识的学习和作文技能的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法指导,不能只将方法抽象地告诉学生,也不能针对某种方法向学生进行灌输,更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方法,而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在读中掌握写法,在学中领悟写法的运用技巧。
如《冬阳 .童年.骆驼队》一文中精描细节的写法——看骆驼咀嚼。认真读这段话,看看作者主要抓住什么来写的,听老师读这段话,闭目想象,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再出示相同内容的简单描写来与原文加以比较,你会有什么感觉?(这段只写骆驼怎样咀嚼,没写骆驼咀嚼时的具体情景;原文写了骆驼咀嚼时的具体情境,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骆驼的深深喜爱之情),通过对比,大家一起分析,老师进行小结:像这样抓住动物(或人)的外貌、动作和神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叫细节描写。作者在这里精心描写这个细节,既写出了骆驼的生活习性和外貌特点,又表现了自己对骆驼的喜爱、对童年的眷恋。学生听了以后点头称是,恍然大悟的表情让老师知道如此分析、对比的重要性。相信潜移默化的训练、学习一定会传递给孩子一些方法、技巧,对今后的写作一定是大有帮助的。
三、借助课文写作方法的特点,进行仿写
语文课标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学生习作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自由的窗户,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和空间,孩子们通过这个舞台,把自己的思想可以尽情地表达出来。但作为一名小学生,要想提笔就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难度确实很大,不知道如何下手去写作,头脑中即使有语言,有内容去表达,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内容怎样用语言组织起来,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所以课文的学习就给他们提供了范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拐杖。尽管孩子们语言并不十分成熟,但他们能掌握这种写作方法,也能模仿这种思路写作,会很流畅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已是令人十分的欣喜。如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桂林山水》,学生就可以仿照课文写写《可爱的校园》《美丽的森林公园》;学习了《草虫的村落》,就走进大自然,像作者一样展开想象,写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子等等。有了课文作者的示范,“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学生在进行写作练习时就扫除了畏难情绪,降低了写作难度,使孩子的感情随着语言自由飞扬,孩子们表达的灵感在笔尖喷涌。智慧的源泉就会在课堂上大放异彩,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四、以课文内容为依托进行写作练习
我们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精品,它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在思想、情感、写作方法等方面都堪为典范,许多课文读后有的能给人以遐想的空间,有的给人以深深的启示,这些课文内容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如《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寻找写作点时,学生们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学生说,我准备联系课文内容,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写一份保护地球的倡议书;有的学生说,我想以地球母亲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诉说我的痛苦,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还有学生准备从地球上即将濒临灭绝的物种的角度向人类发出自己的呼吁。学生们各种各样的写作切入点令我感到惊叹,看来,只要我们结合所学课文内容,给以适当的引导,学生的写作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作文练习就不会无话可写。正象叶圣陶先生说过的:“如果阅读教学教得好,我以为不必有什么作文指导。”其实在阅读教学中巧妙渗透作文的技能技法,比仅仅单方面讲枯燥乏味的作文知识来得直接、具体、有味也有趣,对学生是极大的帮助与提升。
五、巧用标点符号仿写补充,加以拓展。
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往往让读者意犹未尽,引起人遐想的空间。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巧妙引导,在不知不觉中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及习作的训练。如:课文《唯一的听众》第11自然段以省略号的形式出现,省略了原文的内容,我就引导学生体会,当“我”从妹妹的口中得知老人不但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的教授时,回顾老人陪我练琴的过程,我的心灵引起了怎样的震动?请结合课文内容,将“我”此时的心情写下来。这样,既进行了心理描写的写作训练,又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真是一举多得。孩子们经过短时间的酝酿,写出了好多的心里话,真是有话可说,有言能讲,有情爱抒。真好!
六、选取名段仿写身边人,渗透方法。
名家名篇名段往往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甚至会影响一生。为使孩子终身受益,常常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潜移默化让他们加以运用。如《少年闰土》一课中两处有关闰土外貌的描写,刻画了闰土活泼可爱的形象,课后,我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写法,描写身边熟悉的同学的外貌,只写特征,不写人名,让全班同学猜猜写的是谁,大揭秘之后再加以集体评改,补充完善。人与文对应,感受表达的恰切的神奇。这样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使学生学会了抓住人物特点,进行外貌描写的方法,避免了以往学生写人物外貌时多人一腔,千人一面的写法,学会突出描写人物独特外形的方法,为以后习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除此之外,还有的课文中侧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些都为我们进行片断练习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七、理解课文
续写故事
许多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意犹未尽,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有效的资源让课文为写作服务。如《穷人》课文作者将深深的情感融入每一个文字之中,使我们为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品质所感动。课文结尾以桑娜拉开了帐子结尾,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拉开帐子后,渔夫看到了什么?桑娜怎样向渔夫说?第二天,孩子们都醒了,渔夫和桑娜会怎样向他们的孩子说,再后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如何?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课文。这样,既补充了课文内容,为孩子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又丰富了情感,深化了课文的主旨,使学生受到人性美的教育。强化了写作,学会了想象,升华了感情。一举多得。
八、学习课文内容,课外及时超链接。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课外阅读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写作打下基础,提升语言的表达魅力,课外安排大量的阅读作业——读原著,读与课文相关联的书籍,文章,更多的了解故事背后的信息,多层次地理解作者的创作心路历程,感触历史背景的丰厚。可以摘抄词语、片段;背诵经典语段。利用每周两节的固定阅读时间交流展示,感受并学会独特的表达,情感的宣泄,语言的精妙。这样多种阅读渠道的引进,方法技巧的诠释,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领悟,慢慢的加以掌握。学会应用与表达。相信他们的写作水平会趋于提高,日臻完美。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把阅读和感悟紧密结合,注重由仿到创,循序渐进,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感悟与作文相结合、相联系,从阅读感悟文本内容入手,训练学生自我表达,从说到写,变传统的“师授作文”为“自能作文”,融课文学习、模仿与适时地作文指导为一体,实施高效的阅读教学时,学生阅读课文除了从文字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的过程外,还存在一个从思想到文字、从内容到形式的逆向思维。第一步,感知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步引导孩子来琢磨文章的写作技巧。对于学生来说,你让他以课文为例仿写作文,我觉得就像给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副拐杖,有了依靠,有了拐杖,走起路来就心中有数,不怯走,写起作文来至少心中有了一定的方法,规则。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阅读感悟、复述表达、仿写作文三项结合,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九、复述课文梗概
,内化语言
复述课文,就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完整而连贯的叙述,它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在熟读并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叙述顺序、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基础上,打破原来的知识体系,用新的语言材料,按照一定的要求,通过“口头”或“笔头”把课文内容重新表达出来。它富有创造性,能把记忆、思考、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不仅是课文语言内化过程,还是学生的听、读
、思、记能力训练过程。可以训练语言的张力,复述表达的过程是学用词语、修辞、句式等的过程,学生能熟练复述课文,至少说明他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对部分内容记忆了,发散自己的思维去思考了,敢于站在同学们面前表达了。这种方法不但是转化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更是我们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教学魅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明了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让学生掌握这种交际工具为自己服务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无论是知识的接受还是思维成果的传达,都必须借助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的语言能力才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读、写是不能丢弃的法宝。语文课本上的每篇文章都是精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性。正如数学上的应用题,如果孩子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无论里面的数字如何千变万化,他们还是能够根据思路解答出来。我们把每一篇课文都当做一道典型的例题,不仅仅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思想教育,更重要的是懂得怎样掌握语言文字,成为会阅读、会表达、会写作的人。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依靠教材文本所提供的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来作为读写结合的“中介”。
让学生对课文分析、理解和感悟,拥有令人满意的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促进写作能力。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期望看到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