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文字避讳的那些事!

(2019-05-06 08:09:46)
标签:

杂谈

古代文字避讳的那些事!

        古人有避讳的习俗。在家谱里,有很多要避讳的文字讲究。比如取名时,按老法规矩来,不可跟老辈重名,为了尊长当然要避讳,还有葬墓或铭刻碑文时也十分注意讲究。更重要的是,不能直呼帝王、以及圣人等的名讳,要改用其他字或其他方法代替。

古代文字避讳的那些事!

        据《公羊传》记载,孔子作《春秋》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种习俗经过长时间的应用而约定俗成。历朝历代的皇帝还规定了避讳的范围和方法,让人们必须遵照使用,否则就会被治罪甚至杀头,由此,避讳变成了一种法律,让人不得不极为重视。

古代文字避讳的那些事!

        古书中,避讳的现象随处可见,而避讳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缺笔避讳。这种形式是在唐代出现的,如: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民”字少最后一笔(弯钩);避宋太祖赵匡胤讳,“匡”字少最下面一横;避孔子讳,“丘”字少中间一竖;避清雍正皇帝胤禛讳,“胤”字少最后一笔(竖弯钩)等。

古代文字避讳的那些事!

        二、空字避讳。就是在书写中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干脆不写出来。东汉光武帝名刘秀、明帝名刘庄、章帝名炟,东汉学者许慎写作《说文解字》时,每遇秀、庄、炟等字,皆写“上讳”二字,空其不注,还有的时候,用一个方框或用一个“某”字代替,以避诸帝名讳。

古代文字避讳的那些事!

        三、改字避讳。即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要避讳的字。户部原名民部,为了避讳唐明皇李世民而"民"改"户"。为避汉高祖刘邦讳,《论语·微子》中“何必去父母之邦”一句,汉石经残碑写作“何必去父母之国”,将“邦”字改为“国”字。

古代文字避讳的那些事!

        另有如晋文帝名司马昭,那时的书籍都会将“昭”改为“明”,就连西汉出塞和亲的王嫱的字“昭君”也被改为“明君”,后人也沿用这种说法,如杜甫七律《咏怀古迹》(其三)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之句,此“明妃”即指王昭君。

古代文字避讳的那些事!

        古人避讳一事,会造成某些人的姓名、地名、事物名以及图书名或文体名的改变,对于后世人来说,阅读时往往会遇到一些令人费解的字和词。
        唐代时避讳的事最多,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把隋末唐初的割据者王世充写成“王充”,中间用空格代替了“世”字,后代的刻书匠不知这是避讳造成的,刻书时便把二字联在一起刻成“王充”,这就让一代枭雄王世充与汉代大哲学家王充混为同名,闹出了大笑话。日常书写时也一样,例如"葉"字中间用"云"代替"世"等等。

古代文字避讳的那些事!

         还有,宋代时一位文人读《后汉书》时,发现其中有一句“画龙不成反为狗者”,认为其中的“龙”字写错了,应为“虎”。事实上,《后汉书》的纪传部分由唐代章怀太子李贤作注解,而唐高祖李渊祖父名李虎,为避祖先名讳,就将“画虎不成反为狗者”改为“画龙不成反为狗者”。

古代文字避讳的那些事!

        再比如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世时,因为“几”与“基”读音相同,为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基”字,唐人作品中不称其名而称字,为“刘子玄”,到了清代,又要避康熙帝玄烨之讳,于是,刘知几在清人笔下又改称为“刘子元”,就这样改来改去,为人们阅读古书造成了不少障碍。

古代文字避讳的那些事!

        如今,生活中还保留着许多要避讳的习惯,各地宗亲们,你们也讲一讲,欢迎补充!

古代文字避讳的那些事!

  有关  “名、字、号”的区别与避讳(禁忌)

    在古代,凡有文化者几乎都是既有“名”,又有“字”。古人与现代人不同,古人不是出生时就命名,而要待出生三个月之后,以一定的仪式来命名的。所以名是幼时父母给起的,但此时没有字。

古代文字避讳的那些事!

        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就是说,当一个人成人之后,由长辈原来所命和多年来由长辈所称的“名”就不便再在成人之间的社交场合呼来喊去,就得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这是一方面原因。

古代文字避讳的那些事!

还有一个原因是古人特别重视避讳,一个人成人之后,就要参加包括祭祀在内各种正式的社交活动,在很多场合,人名是要避讳的,这也是得另取一个新名的原因。成人而有字,就是这样来的。

古代文字避讳的那些事!

当我们了解了先秦之古礼“男子二十冠而字”, “女子许嫁笄而字”的习俗之后,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后世一直称女子许配夫家或出嫁为“字人”,称未曾许配的闺女为“待字闺中”了。因为当时是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礼记·内则》),到此时就有了“字”,就表示已经成人,可以出嫁,于是成人与有字二事成为一件事, “女子十五许嫁,笄礼之称字”(《白虎通义·姓名》)。

古代文字避讳的那些事!

古代文字避讳的那些事!

古代文字避讳的那些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