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的一草一木,乡间的风俗轶事,乡间的历史遗迹。
嘉祥县梁宝寺镇的高庄村,有一处保留完好的古老建筑,名称是“高子祠”,祠前后两院,规模也不算小,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里的大多数人都姓高,“高子”是个称谓,这是他们的祖先,名高柴,是孔子的门徒。
高柴是孔门弟子中响当当的人物,据查资料,高柴生於西元前521年,字子羔,亦称子皋、子高、季高。春秋末齐国人。高柴身高不满五尺,是孔门的著名弟子,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高柴是七十二贤之一。孔子认为他憨直忠厚,《论语·先进》中孔子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把他和曾参、子张、子路并称,可见他是孔子的一位重要弟子。子路在季氏那里任职时,举派高柴去做费邑宰。孔子怕他不能胜任说:“这是害了人家的儿子啊!”
高柴在鲁、卫两国先后四次为官,历任鲁国费宰、郕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他以尊老孝亲著称,拜孔子为师后,从未违反过礼节,影响他治理的民众。任卫国狱吏时,不徇私舞弊,按法规办事,为官清廉,执法公平,有仁爱之心,受到孔子的称赞、民众的赞扬。为人性格直爽,与子路是好友。子路认为他忠厚纯正,能守孝道,并善为吏。
据明代《高氏族谱》记载,他于周安王九年(西元前393年)九月初九无疾而逝,享年128岁,世尊“寿圣”,更为惊奇的是,高柴也是柴姓的始祖。春秋时期,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柴高一家亲,世代相传。
这是百姓自己的文化,这是民间历史的遗迹。在一个县的境内,存有很多有名的历史文物是自然不须说的。惊异的是,在民间的这些村子里,在不经意之间路过发现的这些遗迹,还有多少呢?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定还有很多,它们就隐藏在民间乡野的寻常巷陌里,默默地守护着自己的历史与苍老。
备注:经邀请,本文在《先贤高子祠管委会》主任高庆英的精心指导下,发布宣传。并共同期待在即将来临的10月份“世界高姓青州大会”的系列报道作出新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