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申请到斯坦福大学的?—HEC黄斌

标签:
教育美国留学 |
分类: HEC哈斯教育 |
导读:2005年,黄斌老师拿到了美国教育专业排名前5的所有院校的入学通知和奖学金,并最终选择了排名第一的斯坦福大学就读,师从教育经济学创始人Martin Carnoy教授。本文黄斌老师写于2013年9月,讲述他的研究生申请过程,同时对本科申请的借鉴意义也非常大!
很多想申请美国本科和研究生的同学向我提问,涉及到了选专业、选校、文书写作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虽然这么多年来,我帮助学生申请到过差不多所有的美国名校,但是每个学生的情况是天差地别的,我向来反对贸然给人建议。我的工作算是一个服务业,我给别人的,是基于经验的专业建议和技术指导。很多时候,只有你自己才清楚,什么时候最适合出国读书,什么专业最能够引起你的兴趣,什么学校才真正是你的梦想。
但是我还是很愿意和大家分享我的经历,从我自己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对申请文书的准备的写作方面来谈一谈,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我的本科学的是经济学,对这个学科我是极其热爱的。我曾经想过要去经济学的博士,但是误打误撞地,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老东家新东方,收入在当时还不错,这个想法就暂时搁置下来。等到两三年后想要重拾这个理想,发现数学已经放下很难再捡起来了。同时,工作后的心态也有所变化,对于经济学的博士动不动就要读个五年甚至七八年,我也不是那么坚定了。
于是我就想,我对经济学有强烈的兴趣,我的功底也还可以,同时我的工作经历是教育领域内的,但教育学作为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几乎纯文科的专业我兴趣并不大。那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是,为什么不找一个教育学和经济学相联系的专业呢?一旦这个方向定下来,接下来的事情就非常容易了。我按照当年教育学的专业排名,看了一下前10名的学校,发现斯坦福和哥大有教育经济学专业,而教育排名当年第二的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有教育管理专业。而我很想申请的哈佛大学,一来教育排名当年只有第8比较靠后,二来也没有我这个方向,于是我就没有申请。事后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我申请者中,有经济学背景的,我教育方面经历最多,有教育方面背景的,我的经济学学术训练最为扎实。
对广大申请来说,我的经历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事实上后来我发现,有不少人也都是这个思路。比较当年和我同时入学斯坦福大学的一共有三个大陆学生。一个是F2到了美国后当过一小段时间的Private Tutor,所以就选了国际比较教育,另一个是在国内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于是他申请的是教育技术专业。很多同学总是说自己没有什么竞争力。可是很多时候,这个竞争力在于你是否选择了正确的项目。如果能找到一个适合你的专业方向,你的申请就成功了一半。后来我申请斯坦福和哥大的硕士项目都录取了,同时录取的还有范德堡和弗吉尼亚大学的博士项目。而在我申请的众多项目中,反而是我当时打算用来保底的威斯康星大学,却把我给拒了,也是唯一一个拒了我的学校。我后来回想,是因为我一开始就拿这个学校保底,其实项目本身和我的情况并不匹配,而我也没有下功夫去研究这个学校。
确定专业方向和选校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一般来说,理工科的学生还好,因为在本科四年,基本确定了自己所在学科的研究方向,同时之前的学术积累和研究经历,也使得理工科学生在转换专业的时候成本过高,所以基本上只是在大的方向内作出更专业方向的选择,但这过程也涉及到信息的收集和甄别。而文科、商科、社会科学的学生,或者是理工科学生有兴趣向这些方向转换的,就更加需要仔细研究目标学校的专业设置,因为你潜在可选的方向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哈佛大学的教育学院,其硕士项目就包括了如下这么多选择:
http://s3/mw690/006zx1zfzy75KbMVafMd2&690
哪一个项目才是适合你的?只有你自己才知道。比如你对以上任何一个项目有兴趣,你可以点击链接进入相关网页,除了项目的总体介绍以外,你一般还可以看到如下内容:
Program Description
News & Events
Curriculum
Faculty
Alumni & Careers
Students
FAQs
Contact Info
每一栏都很有必要认真研读以决定是否符合你的需求。在这里我想着重讲一点,就是和教授的联系是否有必要,以及如有必要,应该如何联系。很多研究生的申请人喜欢把这个过程称为“套瓷”,我极度厌恶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暗示着你和教授的联系,只是一个套近乎拉关系的过程,且不说这其中的功利主义导向,这样的目标本来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你要想教授,尤其是对最终决定有影响力的大牌教授,平时的教学和研究任何本来就很多,给他们写邮件希望引起他们注意的全球各国学生更是不计其数,他们为什么要理你呢?所以,如果你不是学术强人,如果没有超越常人的成就,教授一般不会理你的,最多也就里礼节性的客气而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用处。可是如果你真的有过人的研究经历和成果,那么这样的内容放在申请材料中也是熠熠生辉,又何必事先联系教授呢?
所以一般来说,除非你是申请博士生,需要了解教授是否有奖学金的funding,否则和教授不是必要的。当然如果联系教授得法,也确实可以给自己加分。我当时最想去的就是斯坦福,因为在我申请的当年及之前的十来年,斯坦福的教育学院的专业排名都是最高的,而我最想读的那个方向更是毫无疑问的第一。所以我联系了教授以增加我申请成功的概率。
但是我联系教授前,我先在Faculty页面找到教授的简历,从中找出他历年最有代表性的约三十多篇学术论文,一篇篇认真研读之后,对教授的学术观点和最新的研究兴趣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我知道他拿的是芝加哥大学的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关注的是经济学和分析方法在教育领域内的应用。我确定地知道他对特点学术论点的倾向,我也知道他一直在追踪弗里德曼提出的“学券”制度在世界各国的实际应用。而非常巧合的是,当年国内正在少数几个地方试点这一政策。于是我给教授写了邮件,没有半句“教授你好牛我特别仰慕你”之类的废话,直接就和他讨论这个方面国内的最新进展。教授给我的回复比我的邮件还要长很多,热情洋溢地介绍了很多他的工作和对我的指导。几番往复之后,我对教授直截了当地说我要申请你的研究生。他这次的回复特别短只有两个词“Just apply”。其实这个时候,我心里大概知道,斯坦福的申请应该问题不大了。
最后的文书写的时候就相对简单。因为我有明确的学术方向和教授的选择,我整个Personal Statement都是围绕学术来写,全是干货。而且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的内容没有问题,很简单,之前在邮件中都和教授沟通过了嘛。当然我也还注意了一下技巧。我之前说过无论是哪个阶段的申请文书,开头都要尽量给人留下印象,让人有阅读下去的兴趣。很多人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比如就有人喜欢引用名人名言的。但我很不推荐这种方法。因为美国大学是喜欢学生有学术的创新,鼓励学生去挑战权威的。我看过无数的PS,开头就是什么人的什么话让自己定下了人生的目标,我觉得现实中这种事情真的极少,我就没有见过谁真是被一句话改变人生的。所以当时我有意识地反其道而行。
我的PS第一句话是“You Jiao Wu Lei”,我特意用了拼音来说出孔夫子“有教无类“这句话,为的是让评审委员会有足够的好奇心读下去。然后我用一个定语解释了这个是什么意思,但是紧接着我就用经济学关于稀缺性的原理来说明这个伟大的理想只是一个空想。因为教育经济学就是研究这样的课题,我知道自己说的是否正确并不重要,但是有这个批评性思考的开头,后面进行相关学术讨论,我的PS应该是与众不同的。而申请的结果也证实了我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