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教学设计

课题:等比数列(第1课时)
授课教师:张小星(潜山中学)
一、教材分析:
等比数列是必修5中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它是继数列中等差数列后又一非常重要的一种数列。本小节首先通过具体例子引出等比数列的概念,然后由等比数列的定义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对比等比数列的图象进行了说明,最后给出了等比中项的概念。等比数列的定义与通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中阶段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重要载体之一,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和等比中项的概念,探究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例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公式,渗透类比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以及从特殊到—般等数学思想,着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并进—步培养运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充分感受数列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数学是丰富多彩的,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等比中项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难点:
等比数列概念,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及应用。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四、教学环境: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白纸一张,学案一份,课件一份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六、教学过程
每个学生发一张厚度为0.1mm的白纸,让学生对折若干次。
(注:学生对折5、6次后可能无法对折下去)
师:如果能够对折30次的话,它的高度是多少?
学生猜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师:可能超过珠穆朗玛峰
学生质疑,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展开新课。
(二)推进新课 探索新知
(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四个实例背景)
1.细胞分裂个数可以组成数列:1,2,4,8,……;
2.《庄子》中提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如果把“一尺之棰”看成单位“1”,那么“日取其半”得到的数列是
3.一种计算机病毒通过邮件进行传播,假设每一轮每台计算机都感染20台,则感染病毒的计算机数构成数列:
4.银行支付利息的方式——复利,现在存入银行10000元钱,年利率是1.98%,那么按照复利,5年内各年末得到的本利各分别是多少?
观察:(1)1,2,4,8,….
(2)
(3)
,
观察上面的4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1、等比数列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
问题1.回答刚才4个数列的公比。
问题2.下列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如果是,公比是多少?
(1)2,4,16,64, …
(2)16,8,4,2,0,1,…
(3)
(4)5,5,5,5,5
(5)
注:(1)公比q可正可负,但不可为0;
(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能为0;
(3)若一个数列的公比为1,则其是常数列,
但是常数列不一定是等比数列;
(4)非0的常数列既是等差数列,也是等比数列。
2、等比中项的概念
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G叫做a与b的等比中项。
想一想:(1)2与6的等比中项是(
(2)-9与-9的等比中项是(
(3)-2与8有没有等比中项?
注:只有符号相同且不为0的两个数有等比中项。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问题:若一个等比数列
方法1(归纳、猜想)
方法2(累乘法)
(三)例题讲解 巩固新知
例1、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没经过一年剩留的这种物质是原来的84%。这种物质的半衰期为多长(精确到1年)?
例2、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与第4项分别是12与18,
求它的第1项与第n项.
注:首项
和公比q是确定等比数列的基本量,根据已知条件转化为关于
、q的方程(或方程组)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四个量
知三求一。
练习题:在等比数列
中,
求
.
(四)课堂回眸 感悟提高
1、知识小结
数 |
等 |
|
定 |
|
|
公差(比) |
d 叫公差 (d 可正可负可为0) |
q叫公比 (q≠0) |
通项公式 |
(累加法) |
(累乘法) |
2、思想方法小结
归纳法、累乘法、类比思想、方程思想。
(五)作业:
1、课本第53页,习题2.4 A组 1,2,7;
2、预习课本例4及第53页练习题,并由这些题目归纳、猜想,类比等差数列的性质来证明等比数列的相关性质。
板书设计
1、定义
注:(1)(2)(3)(4) 2、等比中项 a,G,b等比
3、通项公式
例1 练习 小结 作业 |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