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以来,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与自己的指导老师谈论“课堂上的教学声音的问题。”这一次的交谈,让我更深刻的理解到:教学离不开声音的艺术。只有讲究声音魅力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说话能力的高
低极大程度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
在支教过程中,我一直以为,作为一名教师,自己要一直在提高自己的备课能力、创新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学习讲题技巧、积累上课经验等等。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学了那么多,我要用什么声音表达出来?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收我所讲授的知识。在刚刚遇到这个
问题时,我回答是:抑扬顿挫+响亮的声音,其实这种声音只是授课中就基本的要求。
支教指导陈老师曾评价我授课的声音,说有些平淡,看不到热情,这种声音不能引导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而且长期发展下去,学生会慢慢不想课并犯困。其实,我本人早就知道自己上课的时候声音出不来,我一度觉得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当老师,我也不知道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声音多样化,丰富化。经过和陈老师交流后,我开始=慢慢的领悟到其中的一些精髓。陈老师说:“声音有时是随着自己的面部表情而发生变化的,当你要提问问题时,这是你要有疑问的表情,这是你发出的声音自然就是疑问句了;还有当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或自己自主解答完一道题,我们教师要面带微笑,用轻快的声音奖励他们。”当听到这一番话时,我突然觉得,教师就是一名演员,在讲一道题,一节新课的情况下,我们教师虽然熟知知识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提问的解答过程,但是我们要假扮自己不知道,再加上自己丰富、多变的声音引导学生,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
在了解声音的重要性之后,我自己开始学习了胸腔共鸣,努力让自己的声音更洪亮和明朗,在上课的过程中,自己也会有意的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了。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自己以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http://s10/bmiddle/006zqkAwzy77urNEk7779&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