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历史情感 |
分类: 诗酒中的爱情与人生 |
徐月英,晚唐时期江淮名妓,但关于她的史料记载少之又少,不知道她何日生,也不知道她何日死。之所以把她列入“名妓”,是因为她有才情,“工于诗”。据说她还著有诗集,但是在乱世中失传,留世的仅是收入《全唐诗》里的两首七言绝句,外加断句一联。所以说,我们称她为“两首半诗传世的徐月英”。
烟雨江南,历来都是温柔水乡,秀山媚水育出过不少才貌俱佳的青楼美女,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可徐月英貌似每日只是例行公事,做着妓女迎来送往的本职工作,闲暇时间写写诗,练练字,弹弹琴,并没有传闻与哪个名人大腕有纠葛、绯闻。
《舌华录》中载有故事:有徐公子者,宠一营妓,死而焚之。月英送葬,谓徐曰:“此娘平生风流,殇犹带焰。”金陵有个徐公子非常宠爱一个营妓,这个营妓突然生病死了,徐公子很伤心,徐家人将营妓焚化。虽说在唐代汉族已有火葬的习俗,但只是僧尼、信徒等对肉体的轻视和解脱的理解才在他们中间流行。徐家人焚化营妓是对她羞辱和惩罚的意思。徐月英去送葬时,触景生情,无限感伤,她说:“这女人平生风流,去世后仍带着火光。”这句话当时成为经典的调侃流传。徐月英不过是看到营妓的结局想到自己,自己也是一名妓,人家死了好歹有个人伤心,而自己死了还不知道谁人安葬谁人哭,还不如人家呢!
歌舞升平的唐朝,是中国古代妓业的繁荣期,官方妓院的生意火爆,歌伎舞伎是很热门的职业,朝野上下狎妓淫乐之风盛行,各怀绝技的妓女们收入丰厚,生活品质随之增高,浓妆艳抹,调脂弄粉,更加精心打扮自己。但在江南,妓女们追求清新靓丽,素裙生香,品味更具有文化气息,审美趣味更加高雅。她们的居所华美精致,纤尘不染,充满闲雅的艺术情调,堪称乐界胜地。她们还日日焚香,“徐月英卧履皆以薄玉花为饰,内散以龙脑诸香屑,谓之玉香独见。”“名妓”的称号果然不是浪得虚名。徐月英对生活讲究的是内涵,没有一点世俗之气。
但风尘女子终究是命如浮萍,年轻的时候尚有一碗“青春饭”可吃,当容颜衰退,她的结局如何?历史上、百科里,关于她的人生只有寥寥数语。我们只能从她幸存的两首半诗中,去揣摩她的身心历程。
《送人》
惆怅人间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
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鸳鸯相背飞。
平望是吴江上的驿亭,送人上船都在此地。虽然我们不知道徐月英在这里是要送别谁,但诗中的离愁悲情读来让人断肠。
徐月英留下的另一首七言绝句,被称为妓女们的“大唐梦”:
《叙怀》
为失三从泣泪频,此身何用处人伦。
虽然日逐笙歌乐,长羡荆钗与布裙。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徐月英渴望从良,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良家妇女的心愿。妓女们尽管夜夜笙歌,纸醉金迷,但她们深知自己身份卑贱,没有平民女子的自由之身。所以在她们的内心中,大都有着一个和徐月英一样的“荆钗与布裙”的平民女子之梦。
剩下半首,道出了妓女无奈被迫,卑贱而又痛苦的心声:
枕前泪与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这半首被宋代女词人聂胜琼借去凑了一首《鹧鸪天》: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
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
隔个窗儿滴到明。
谁也不曾想到,这首直接引用了徐月英的断句的词,让聂胜琼的命运由此改变!
冯梦龙的《情史》里有个故事,聂胜琼是北宋京师名妓,与赴京城改官的礼部郎中李之问相爱。李之问离京返家之际,聂胜琼写了这首《鹧鸪天·别情》送给他,后来被李之问妻子发现了!其妻是读过诗书的明理之人,觉得这首词情感真挚,写得很好,不禁心生怜悯,于是就自己出钱帮丈夫把聂胜琼娶了回来。聂胜琼就此跳出泥坑,得到善终。不知道徐月英在天之灵有没有羡慕,有没有欣慰?
平淡如水,是人生的真味。徐月英的命运是平凡的,但她不平庸,她在不幸中思索,在疼痛中品味生活。她站在烟花青楼上,莞尔回眸,把馨香留在最后的那片净土,令唐诗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