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中的爱情与人生》之八:家酿满瓶书满架的白居易

标签:
历史情感文化 |
分类: 诗酒中的爱情与人生 |
家酿满瓶书满架的白居易
《问刘十九》·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在唐代,一般人家都会酿酒,称为“家酝”。爱喝酒的诗人白居易,酿酒技艺相当了得,他的家酝非同一般:
旧法依稀传自杜,新法要妙得于陈。
井泉王相资重九,曲蘖精灵用上寅。
在故里渭村为母居丧的三年多时间里,白居易吟诗弹琴,将情义缀于酒中,经常呼朋唤友来品尝他酿的好酒。
常嫌竹叶犹凡浊,始觉榴花不正真。
瓮揭闻时香酷烈,瓶封贮后味甘辛。
竹叶青酒太浊,石榴红酒色味不纯正。我酿的酒色香味俱全,刚出锅时香味浓郁扑鼻,封存一段时间再喝的话,又多了丝丝甘甜,喝了令人浑身舒畅,回味长久。
开瓶泻樽中,玉液黄金脂。
持玩既可悦,欢尝有余滋。
一酌发好容,再酌开愁眉。
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
他还时常将所酿的酒赠与众邻乡亲们饮用,白居易“家酝除夕赏乡邻”的故事至今仍在渭北一带流传,被百姓乐道称颂。
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文人骚客大都爱酒,姹紫嫣红的诗歌花园里,很多花朵是得以美酒的浇灌,才散发出馥郁的芳香。自称“醉吟先生”的白居易,有着“诗魔”和“诗王”的美名。唐代诗坛的“三大诗人”,诗仙李白平生存世之作近千首,诗圣杜甫存作1400余首,而诗王白居易存作却有3000首,堪称高产诗人。
一直以来,他都是那样与众不同。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16岁时,带着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去拜谒天下学子争相拜谒的文坛巨擘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这三个字,调侃道:“长安米贵,白白居住可不容易。”但看完诗后,他惊叹:这样的才华,居哪里都不难!
当时白居易的父亲已病逝于工作所在地襄阳,白家的生活非常困苦拮据。本来白父常年在外做官,聚少离多的老夫少妻生活哑巴吃黄连般有苦难言,无处宣泄的白母陈氏患上了“心疾”,就是现在说的“精神分裂”。陈氏对儿子处处严厉管教,百般干涉,把所有心思和希望都寄托在白居易身上,期待他能功成名就,荣华富贵。
因为这首诗,惊艳了顾况,也惊艳了盛唐,白居易的名声很快就传遍了京城,并在“长安冰雪价等金璧”的酷夏,蒙皇帝赏赐,得到了一筐只有贵族才用得起的降温消暑用冰。就在这匹千里马要被派上疆场大显身手纵横驰骋时,他却来了个华丽的转身,留给大家一个年轻气盛的潇洒背影。他离开京师,回到故乡符离,因为故乡,有让他魂牵梦萦的初恋湘灵。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被母亲送往南方叔父的路上,白居易写了《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三首都是思念湘灵的诗。
忍着朝思暮想的熬煎,白居易发奋科考,梦想功成名就让母亲满意后,准他迎娶湘灵。29岁那年,他终于骑着高头大马,身披红花荣归故里,兴冲冲地拉上湘灵,跪求母亲答应他们的婚事。
“当年她尚且配不上你,如今她更是连给你提鞋都不配了!”
这对抗争了十几年,依然得不到成全的有情人,终被白居易的“神经病”母亲生生拆散。
后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白居易想到自己与湘灵的有缘无分,不禁悲从中来,一腔爱恨情仇淋漓尽致地融进一曲《长恨歌》,湘灵在他的眼里像杨贵妃一样“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丽,他对湘灵的爱不亚于唐明皇对贵妃“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无奈有情人难成眷属,纵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最终只能扼腕悲叹“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除却巫山不是云,曾经沧海难为水。爱情就是这样没有道理,不是因为门当户对就合适,不是因为你人好、或者长得漂亮,我就能爱你。杨氏再好,都无法让白居易情有独钟。世间有百媚千红,而他只爱湘灵那一种,他的心早已交给了湘灵,除湘灵以外的女人在他眼里没有任何区别!
要说白居易与元稹,那可真是非同一般的“知己”。两人都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少有才名,一起参加过考试,一同登科,一同任职于翰林院。一个负了崔莺莺,一个负了湘灵。二人一个被贬去了通州,一个被贬去了江州。白居易在一个寂寞的清晨写下了一首《梦元九》:“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而元稹在看到后也立马回信:“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在元稹病重之时,听闻白居易被贬九江,他心痛地吟出: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同是天涯沦落人,二人惺惺相惜,互通书信几十年,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终究没有辜负大唐文坛。
“十年贫健是樊蛮”,在众多的家伎中,只有樊素、小蛮二人三年未换,留用了10年。樊素善歌,小蛮善舞,“两枝杨柳小楼中,袅娜多年伴醉舞”。任职于太原北都留守的好友斐度曾直接在信中表达出“君若有心求逸足,我还留意在名姝”的要求,白居易断然拒绝。刘禹锡劝他没有必要为了两个女人和斐度闹不愉快,他无动于衷。后来斐度当上了宰相,“小气”的白居易在仕途上自然得不到重用。
可叹的是,风流的白居易居然用诗逼死一个贞洁烈女!“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的名妓关盼盼,做了徐州守帅张愔妾室后,在燕子楼为张愔守节期间,写了一首: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那种凄清孤苦、相思无望、万念俱灰的心境让白居易很感概,便和了一首“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关盼盼看到这首诗,觉得他是在嘲讽自己,如果真的那么相爱,为何不去殉情,还活着干嘛!她觉得受到莫大的侮辱,悲伤地说:"自从张公离世,我并不是不想一死随之,只是怕人们议论我夫重色,竟让爱妾殉身,玷污了我夫的清名,因而我才含恨偷生到现在!”她委屈地写下: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相随。
世态薄凉,生无可恋,于是她开始了绝食。十天后,这位烈女在燕子楼香消命陨,弥留之际写了:“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讥讽白大诗人是幼稚无知的儿童,不懂她的良苦用心。可惜“贞节牌坊”宋朝之后才弄出来,那时候还没有这一说。好在她因此有了美名流芳,和白居易一起永垂诗史。
关于燕子楼的故事,广为流传,文天祥曾写过“燕子楼中,又挨过几番秋色”;苏轼写过“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白居易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又言词激烈、锋芒毕露的个性最终也导致他被一贬再贬,官路暗淡。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书主张严缉凶手。因为写新乐府诗时他已经得罪了不少权要,这下,那些人趁机群起而攻他越职言事,不在其位而乱插足他人事务,妨碍他人公务。接着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有人提出新的罪证: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他对母亲去世毫无悲戚之色,定是记恨母亲阻碍他与湘灵成婚而蓄意谋杀。状子直接递到了他的上司裴度那里,白居易对此百口莫辩。幸好他的一个同僚薛存诚出来作证,说我就住在白居易家的隔壁,知道他的母亲患精神病已经很久了,邻里左右都经常听到陈氏大呼小叫,落井完全是她自己失足。案子倒是公正了结,但这给白居易带来的打击是沉重的,那些羞于启口的家事闹得众人皆知,他也被贬为江州司马。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繁花烈焰逐渐暗淡,白居易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笃信佛教,闲暇时与刘禹锡结伴在扬州、楚州一带的山水间徜徉。
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
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白居易晚年生活,正如他诗里描绘的一样闲适。
写作,应是传播社会良知。伟大的诗人,必须有“不合时宜”的智慧与勇气,如果仅仅是写风花雪月,未免有些轻薄。“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的创作中,因为有了《卖炭翁》这类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便多了份厚重的家国情怀。“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忧民之心赤诚可见。他也曾在杭州修井,西湖筑堤,苏州开凿山塘河,修建道路“七里山塘”;826年因病去职前,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73岁时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为了重修香山寺,他将为好友元稹撰写墓志铭所得的酬金悉数奉出……
846年9月8日,75岁的白居易病逝于旧居履道里,家人遵照他的遗嘱把他葬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白园”,僧如满墓塔的旁边。一切如他生前所愿,“门前常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百余步”,并与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隔岸对望。在官场中浸淫多年,痴心惘然也罢,风流惹唾也罢,成败也罢,得失也罢,自由他人评说吧,他只想躺在这琵琶峰巅,静静地欣赏伊阙的绝美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