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17-09-24 21:07:24)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 |
《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十里望中学
摘 要:“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是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出不同的、适合各类学生的作业,从而帮助、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完成作业,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分层作业的设计研究,有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 作业; 设计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作业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有效的补充,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不可缺少的,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分层严重,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不听讲、睡觉的现象比较严重;调查发现,学生对传统的数学课堂作业不感兴趣,拖拉、应付、抄袭等现象相对严重,这严重影响数学成绩的提高。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而应因人定标、因材施教。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而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更是我们实行素质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教育观下,我们必须认清应试教育下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符合素质教育标准的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形式。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教师,设计作业不应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二)研究意义:
1、巩固强化,形成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能力是经过由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将其广泛迁移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进一步概括化、系统化、具体化的结果。然而并非是学生掌握了知识就必然会形成相应的能力,能力只有通过练习才能逐步发展起来。
2、因材施教,整体发展
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妥善地解决好既满足尖子生求知欲,又促进学困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且必须解决的一个矛盾。分层设计练习则为我们科学地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一个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和提高不同程度的学习要求,去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分层练习真正落实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3、准确反馈,及时调节
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能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综合信息,从这些信息中,教师不但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学”的情况,还能及时发现教师“教”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调节教学结构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4、激发兴趣,快乐学习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结构存在差异,有的语言表达见长,有的绘画独具天赋,有的最善组织交际……在数学学习方面学生同样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差异和不平衡。教师看到这种客观差异,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组成优势设计呈现方式及解决途径多样的不同层次的作业,从而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二、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一)理论依据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1、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而应因人定标、因材施教。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而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更是我们实行素质的一个重要理念。我们在教学中没有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因此就喜欢用一个标准或一个尺码去评价学生。然而,这样做的结果适得其反。他们在学习中不但没有得到快乐,反而还被一次次的失败而打击。他们在学习上失去了信心,也就没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2、让学生在练习与评价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教师,设计作业不应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数学作业批改应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的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三、小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时间为一年,主要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6.10—2016.11.)
认真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学习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主体教育概论》及有关信息、资料,吸取广大教师的有关经验和体会,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形成较为实用、科学的研究方案。
2、实践探究阶段:2016.12—2017.5)
依据研究方案,开展作业设计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加强日常沟通,不定期的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研讨、分析实验情况,完善方案。并将设计内容及时汇总使用,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交流推进。
3、实验的总结阶段: (2017.6—2017.7)
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四、研究内容及采取措施
1、研究内容
(1)学生分层
(2)课内练习分层
(3)课外作业弹性布置
五、研究的初步成效
七、反思与总结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我深切地体会到,要想真正提高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有效性,设计时需要教师时刻想着学生,心中装着学生,学生才会接受、认可,作业才会事半功倍,课堂才会有效,甚至高效。
“导学案”上题目的难度是有层次的、是有选择的。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这种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设计“导学案”时,我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分层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难度。为此,我将“导学案”上的习题分为三类,分别用“A”、“B”、“C”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应该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数学作业的设计,避免那些作业机械、内容单一的低效作业,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他们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从而为教育事业奉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