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引导阅读数学课本(西安爱知中学 郭晏铖)
| 分类: 原创论文 |
初探引导阅读数学课本
西安爱知中学 郭晏铖
读了余文森的《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后,再加之教室内那醒目的关于“阅读”的标语,就不经在考虑是否应该尝试着改变自己对数学阅读的看法?是否应该尝试去培养孩子们数学阅读的能力?如何才能通过我的数学课堂来影响同学们逻辑性阅读能力?也许对于一个数学老师而言,可能更加看重学生在阅读课本或是阅读数学题目时,所获取的知识和思维逻辑的信息。因为这才是一部分想优秀而不能优秀的学生的能力软肋。
初探: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几何图形》第一节(P2~P3),在完成课程标准“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后,我让孩子们对课本第2页至第3页的内容进行了阅读,让他们围绕两个问题展开思考,第一是从课本中看到了什么,第二是课本中看不到但是想到了什么。说真的,在备课时,我还在想我的这个环节设置既满足了自主学习阅读的目的,又能够简单快捷的解决后面的教学内容,说不定还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学生所质疑的问题出现……但这些真的只停留在了备课中!同学们用了短短不到2分钟的时间,就都基本无所事事了。其实我心里已经明白,他们不知道看什么……随后我让他们就我的两个问题展开交流,在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听了听他们的交流内容,基本都是课本中所呈现的概念,对简单概念的理解都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课标要求)……听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不到点子上,我意识到了孩子们的课堂阅读必须规范。
一、知识分区域阅读。
二、每个部分读到了什么?
三、每个部分应该想什么?
1、应该想的是课本中的实例或图形是如何支撑这个部分知识或概念的,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实例或图形来支撑,他们之间是否存在逻辑关系。例如:在本节课第一个部分中,图1—4中的三幅图是如何支撑前面所提到的概念的?我们不难发现,图(1)是为了呈现线线相交成点;图(1)、图(2)、图(3)这三幅图的逻辑关系是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从不含曲面的立体图形到含曲面的立体图形;这三幅图都属于生活中的实例等等信息。
2、应该知道每一部分存在的必要性。例如:本节课第二个部分及第一个“议一议”中的三个问题设置,为什么要在这里设立这三个问题?既然在前面已经基本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那么对于这些立体图形是否满足前面的概念呢,既然生活中实例满足,那么标准的常见几何体就更应该满足了。
3、考虑一节课几个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会站在一节课一章节的角度考虑内容。例如:本节课第三个部分出现了“点动成线、线动面、面动成体”的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前面“面面相交成线,线线相交成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不难发现,前面的概念是由面产生线、线产生点,而后面概念的是由点产生线、线产生面、面产生体,它们之间的产生过程和方式是不一样的,从不同角度理解了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再例如:本节课第四个部分,为什么要设置几个面所旋转产生的体?因为本节课我们依然是以研究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为主,所以我们更加关注这些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如何产生的。
四、举一反三的提出问题,展开思考。
我认为这个才是真正阅读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如果总觉得什么都看会了,往往来说会得都是表面,很肤浅。但一旦能站在阅读会了的知识的平台上,提出合理化问题,那么这节课才真正的看懂了,学会了。例如:本节课学完后,在第三个部分和第四个部分就会产生质疑,关于“面动成体”,课本中所涉及的“动”都是在通过围绕某一条轴进行旋转,那么对于这个“动”字的理解只能是旋转吗?其实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对后面学习平移和旋转打下了基础,这也是初中数学由静态向动态过渡的桥梁,是本节课的升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