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探引导阅读数学课本(西安爱知中学 郭晏铖)

(2017-12-16 23:26:58)
分类: 原创论文

初探引导阅读数学课本

西安爱知中学 郭晏铖

读了余文森的《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后,再加之教室内那醒目的关于“阅读”的标语,就不经在考虑是否应该尝试着改变自己对数学阅读的看法?是否应该尝试去培养孩子们数学阅读的能力?如何才能通过我的数学课堂来影响同学们逻辑性阅读能力?也许对于一个数学老师而言,可能更加看重学生在阅读课本或是阅读数学题目时,所获取的知识和思维逻辑的信息。因为这才是一部分想优秀而不能优秀的学生的能力软肋。

    重知识、提能力,这其实是我一直以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出发点,也正是有了这个双重目标,所以我觉得我的数学课才不会被那么多由老师和资料生成的知识所制约。虽然在某些教学环节中并不是那么的自然,但至少也不会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课堂上的疲惫。

    数学课堂阅读能力的提高及时直接的也是间接的,直接的会影响课堂的知识生成和对课本的解读,间接的影响着由知识的生成过程而调整的思维方式。但这种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并做出指导和模范,甚至是规范。

初探: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几何图形》第一节(P2~P3),在完成课程标准“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后,我让孩子们对课本第2页至第3页的内容进行了阅读,让他们围绕两个问题展开思考,第一是从课本中看到了什么,第二是课本中看不到但是想到了什么。说真的,在备课时,我还在想我的这个环节设置既满足了自主学习阅读的目的,又能够简单快捷的解决后面的教学内容,说不定还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学生所质疑的问题出现……但这些真的只停留在了备课中!同学们用了短短不到2分钟的时间,就都基本无所事事了。其实我心里已经明白,他们不知道看什么……随后我让他们就我的两个问题展开交流,在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听了听他们的交流内容,基本都是课本中所呈现的概念,对简单概念的理解都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课标要求)……听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不到点子上,我意识到了孩子们的课堂阅读必须规范。

初探引导阅读数学课本(西安爱知中学 <wbr>郭晏铖) 

初探引导阅读数学课本(西安爱知中学 <wbr>郭晏铖) 

    孩子们从小学培养的习惯和能力中,阅读的本领就是提着笔去画课本中的概念,无需理解,只要在老师提问时,能够拿着书读出课本中的内容就算认真阅读了。这属于认真阅读的标准吗?在第一节课备课时,其实我也意识到了可能会出现的不会阅读课本的情况,所以我才设置了第二个课本中看不到但是想到了什么的环节,其实现在看来仍然难度很大。这当然是跟孩子们从小所养成的被动学习的习惯有着直接关系,甚至对课本知识的自然生成都有着轻视的态度,只要会做题,会做难题就是学霸!因此这样的观念改变可能需要一个时间段来解决,但是对阅读数学课本的培养我依然没有停止。

     再探: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生活中的立体几何图形》第二节(P5~P6),依然和第一节课一样,我依然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进行了自主阅读,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了思考和讨论。不一样的是,我通过这一节课为载体做了阅读课本的示范:初探引导阅读数学课本(西安爱知中学 <wbr>郭晏铖)

初探引导阅读数学课本(西安爱知中学 <wbr>郭晏铖) 

一、知识分区域阅读。

    数学课本中经常会出现“议一议”、“想一想”、“例题”等主要文字提示的部分就为“分区”分依据,例如:本节课课本中出现了两个“议一议”和一个“想一想”,那么我就可以以这三个提示部分将本节课分成四个区域进行阅读。

二、每个部分读到了什么?

    首先应该会读到课本中基本概念,结合课本中的例子或图形进行理解。例如:本节课课本中的第一个部分就出现了基本概念“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学生在阅读这个概念时,应该结合课本图1—4来进行理解和体会。

    其次应该回答课本中的所有问题,例如:本节课课本第一个部分的关于点线面的两个问题,第二个部分“议一议”中的三个问题,以及后面“想一想”与“议一议”中的问题。

    后来,如果课本中有出现例题的环节,应该要看例题的书写格式,如何规范书写。

    最后,就是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本节课的内容。

    其实,在“读到了什么?”这个阅读课本环节中,简单的基础的知识就应该通过自主阅读的环节基本实现,如果确实有对课本文字内容不理解或疑惑的地方,再通过小组交流就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了。其实这个环节,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难度并不大,这也是很多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所基本停留的状态,如何开拓思维、举一反三,还得看后面的这个部分

三、每个部分应该想什么?

1、应该想的是课本中的实例或图形是如何支撑这个部分知识或概念的,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实例或图形来支撑,他们之间是否存在逻辑关系。例如:在本节课第一个部分中,图1—4中的三幅图是如何支撑前面所提到的概念的?我们不难发现,图(1)是为了呈现线线相交成点;图(1)、图(2)、图(3)这三幅图的逻辑关系是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从不含曲面的立体图形到含曲面的立体图形;这三幅图都属于生活中的实例等等信息。

2、应该知道每一部分存在的必要性。例如:本节课第二个部分及第一个“议一议”中的三个问题设置,为什么要在这里设立这三个问题?既然在前面已经基本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那么对于这些立体图形是否满足前面的概念呢,既然生活中实例满足,那么标准的常见几何体就更应该满足了。

3、考虑一节课几个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会站在一节课一章节的角度考虑内容。例如:本节课第三个部分出现了“点动成线、线动面、面动成体”的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前面“面面相交成线,线线相交成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不难发现,前面的概念是由面产生线、线产生点,而后面概念的是由点产生线、线产生面、面产生体,它们之间的产生过程和方式是不一样的,从不同角度理解了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再例如:本节课第四个部分,为什么要设置几个面所旋转产生的体?因为本节课我们依然是以研究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为主,所以我们更加关注这些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如何产生的。

四、举一反三的提出问题,展开思考。

我认为这个才是真正阅读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如果总觉得什么都看会了,往往来说会得都是表面,很肤浅。但一旦能站在阅读会了的知识的平台上,提出合理化问题,那么这节课才真正的看懂了,学会了。例如:本节课学完后,在第三个部分和第四个部分就会产生质疑,关于“面动成体”,课本中所涉及的“动”都是在通过围绕某一条轴进行旋转,那么对于这个“动”字的理解只能是旋转吗?其实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对后面学习平移和旋转打下了基础,这也是初中数学由静态向动态过渡的桥梁,是本节课的升华。

    所以,我也简单的将自主阅读数学课本的方式用四个字来概括,一“分”、二“看”、三“想”、四“问”,相对应的就是前面的四个大得环节。

        数学课堂阅读的方式,只是我在开学短短3周时间内总结出来的,随后还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进行数学课堂阅读的分类。但是在初探的这个过程中,我相信我培养的不只是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而是一种用逻辑思维去阅读文本,阅读生活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