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品收藏(465)——宋诗七律18《葛溪驿》

(2022-09-16 08:49:18)
标签:

葛溪驿

分类: 方哥精品收藏


《葛溪驿》

 

宋代王安石

 

这首诗作于公元1050年(皇祐二年)。当时王安石从临川去钱塘,途经弋阳,宿驿站中,秋声扰攘,悲从中来,作了这首诗。

王安石(10211218日-10865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漏声滴答,黑夜正长;油灯忽明忽暗,寂寂地照着我的床。 体弱多病总是最早感觉到风霜的寒意,梦中回到了家乡,不觉远隔千山万水,道路漫漫。 披衣而坐,心中感慨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起身下床,俯仰窗外天地,只觉一片孤寂凄凉。 那凄切的鸣蝉声传入耳中,让人心烦意乱;它紧抱着萧疏的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已经半黄。  

葛溪:今江西省弋阳县。 驿:驿站是古代官方设立的旅店。 缺月:不圆的月亮。 漏:漏壶,古代计时器。 未央:未尽。 明灭:忽明忽暗。 岁时:时光。 起:起来。 行人:诗人自指。

   诗是一幅“驿站秋夜难眠图”,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加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首联一落笔就从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间最易萌生思乡之情,当此之时,人地两疏,四顾寂寥;唯有天上的明月聊可与家人千里相共,故抬头望月,实为自古以来行人寄托乡思之一法。这首诗写月亦寓此意,而天公偏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竟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犹如一团惨白的愁雾。“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诗人于扫兴之余,便希望早入梦乡。怎奈原先并不十分在意的漏壶,此刻也仿佛故意作难,滴水声似乎越来越响。这在不眠之人听来,又增添了烦乱,心绪愈益无法宁贴,“未央”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巳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使孤寂的旅况更加使人难以为怀,而独卧秋床的诗人目不交睫、转辗反侧的苦颜,也就可想而知了。   

 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出句写旅夜的悲苦境遇有三重不堪。病中行役,体弱衣单,值此秋风萧瑟、玉露凋伤的凉夜,不仅肉体上有切肤透骨的寒意,而且连心灵也仿佛浸透在凄寒之中。刘禹锡《秋风引》云:“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所谓“最觉风露早”,亦即刘诗“最先闻”之意。诗人以其超越常人的深情敏感去体察、品尝人间的苦果,自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深悲极痛,三不堪。对句以恍惚的梦境写自己难以排遣的乡愁。大凡思家心切,总希望借梦境与家人团聚,但梦醒之后,往往更增怅惘空漠之感。此句虽未明言梦醒后的难堪,但“最觉风露早”五字已透露梦醒的原因,“不知山水长”五字正是梦醒后的感叹,而将无限惆怅之意,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颈联“坐感岁时歌慷慨”,是说诗人一想到时势的艰难,连那无穷的乡愁和病身的凄寒都在所不顾,毅然坐起,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王安石是个爱国主义者。他自涉足仕途以后,对人民的贫困,国力的虚耗,政治上的种种积弊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希望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危机。在此之前,他曾写了《省兵》、《读诏书》等关心政治与民瘼的诗篇,诗中慷慨陈词:“贱术纵工难自献,心忧天下独君王。”(《读诏书》)“歌慷慨”三字正是他“心忧天下”的具体写照。对句“起看天地色凄凉”,写诗人于壮怀激烈、郁愤难伸的情况下起身下床,徘徊窗下。小小的斗室装不下诗人的愁思,只好望着窗外的天地出神,但映入诗人眼帘的,也仅是一片凄凉的景色而已。此句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复借景色凄凉的天地包举团裹,勿使吐露,似达而郁,似直而曲,故有含蓄不尽之妙,综观中间两联,一写乡思,一写忧国之思,名虽为二,实可融贯为一,统称之为家国之思庐这正合上文所谓“融贯变化,兼之斯善”的要求。    

尾联中的“行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握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唯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乱”字形容蝉声的嘈杂烦乱,正所以衬托诗人心绪的百无聊赖。“乱”字之前着一“更”字,足见诗人夜来的种种新愁旧梦及凄苦慷慨之意仍萦绕心头,驱之不去,而耳际的蝉声重增其莫可名状的感慨,结句写秋蝉无知,以“叶半黄”的疏桐为乐国,自鸣得意,盲目乐观,诗人以此作为象喻,寄托他对于麻木浑噩的世人的悲悯,并借以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慨。    

诗人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衬托出抱病的行人,从而表现羁旅独苦的处境和心情。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这种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顿挫盘纡而出,并显示其转折变化的深度与广度,因此能极尽曲折往复之致。

古人常说:有志者,事竟成。古人中有很多有志向的人,王安石就是一个。《宋史·王安石传》中说: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王安石不但从小立志,而且一生矢志不移。作为古代为数不多的改革家之一,他除了在政治上具有突出成就,在文学上同样成就斐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少年时就心志不凡,力求挽救处于积贫积弱境地的宋王朝。  

王安石三十岁的时候,移任杭州,羁旅途中,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宋诗《葛溪驿》,诗人怀着复杂的心情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一晚,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的七言律诗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诗人出句就点名时间和季节,并以中国传统思乡意象来娓娓诉说乡思。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凡有明月处,便有思乡情。  但是诗人却以缺月入诗,这是诗人善于从情上布景,月残而心景黯然。更漏声声,长夜漫漫,缺月寂寂,秋床凉凉,诗人把天上缺月和馆舍一灯和盘托出,在大与小、远与近、昏与明的对比描写中,渲染出诗人独在驿馆为异客的寂寥心情。  诗人侧耳枕上,一灯如豆,忽明忽暗,枯夜煎熬,长夜未央,更漏声越发刺耳,这些带有秋之意味的影像投射在疆卧在床的诗人身上。古人云: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诗人为什么在首联就如此心情烦乱呢?这就引出了下联。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诗人心情不好原来是因为病身。诗人病中行役,又恰好是秋风萧瑟、寒露粘衣的夜晚,对于诗人来说,除了肉体要承受切肤透骨的寒意,心灵也凄清无比,不堪重负。

 诗人因为生病,对气候就更加敏感,加上诗人体察外物格外细心,长夜无眠,所以才会写出风露早之句。身体有病带来的不适,让诗人更加思念家乡。而回到家乡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归梦。  

诗人从家乡临川出发到了葛溪驿,这里不过是诗人暂时休憩的驿站,即便生病,也不可能回临川,他只能梦回家乡,感受家庭的温暖。然而山一程,水一程,走过去的山高水长,成了诗人永远的回望,也成了诗人难以排遣的乡愁。   

最觉两字,受到刘禹锡《秋风引》的启发。刘诗云: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远离家乡的孤客都有一颗敏感的心。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南归的雁群,旁人看来是北雁南归,而孤客看来去,却是浓浓乡愁。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苍凉。在颈联中,诗人因从梦里惊醒,由个人思乡之情转而为国家忧思,坐起来抒发感慨。对于王安石来说,自己身体之痛还在其次,当时社会病也不少。国家冗兵、冗员、冗费,致使财政枯竭,国力衰弊,百姓不堪重负,这才是让他悲慨起坐的重要原因。  

王安石二十一岁中进士,无论在哪里任职,他都是一个胸怀天下的人,他知天命,尽人事,坚守道义,不沽名钓誉,拼死实现自己的志向。诗人从自己生病联系到国家痼疾,心情沉痛。   诗人从起句的,到此时的,再到,说明心情难以平复,诗人与国家已经无法分割。漏未尽,夜未央,天地广阔苍凉,而诗人忧心如焚,他深感责任重大,如何站在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上,刮骨疗毒,确实值得诗人沉思。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诗人在尾联以景言情,呼应首联。首句交代季节是深秋,所以此联的鸣蝉一定是秋蝉。柳永在《雨霖铃》的首句说过:寒蝉凄切,可见秋蝉鸣叫的声音十分凄凉,因为它的寿命已经不长了,这是寒蝉向死而鸣。  尾句极具画面感,寒蝉抱残守缺,在枯黄的桐叶间,绝望呐喊。蝉的一生可谓短矣,这是它垂死的呼号,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蝉有权利为自己的一生做最后的挣扎。也许是博取同情,也许是自我歌唱,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使人玩味除了别样的人生况味。秋蝉并不知道,它曾经栖息的梧桐树,由绿变黄,也在喻示它的一生走到了尽头。诗人以此作为象喻,寄托他对于麻木浑噩的世人的悲悯。   

所以蝉声还是被诗人听到了,这样凄凉的鸣叫,乱了诗人的思绪。一个字,看似一笔带过,实则蕴含两层含义。其一秋景乱眼,让诗人睹物思乡。其二寒蝉乱耳,寄寓了诗人深刻的家国之思。  王安石的七言律诗里,如此抒情者实不多见。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写羁旅秋夜情景,感受真切,以景入情,笔意自然,意境凄凉。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  

清代诗论家贺裳说:读临川诗,常令人寻绎于语言之外,当其绝诣,实自可兴可观,不惟于古人无愧而已。《葛溪驿》这首七言律诗就是诗人寻绎于语言之外的情景好诗之一。



 

精品收藏(465)——宋诗七律18《葛溪驿》


精品收藏(465)——宋诗七律18《葛溪驿》


精品收藏(465)——宋诗七律18《葛溪驿》


精品收藏(465)——宋诗七律18《葛溪驿》


精品收藏(465)——宋诗七律18《葛溪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