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远荆门外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首诗具体写作时间不确定,具体有三种说法:一说作于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726年(开元十四年)。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爱。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
“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有同样的意蕴。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他在四川长大,成年后走水路离开四川漫游四方。诗中的荆门位于长江宜昌段,是由四川进入楚地的必经之路。这首诗,名为“送别”,不过换个角度欣赏,诗中的景色很像一幅山水画卷壮美雄秀。
苏东坡说王维的山水诗具备“诗中有画”的特征,其实好的作品都是相似的,李白的这首诗画面感十足,可以从赏画的角度品味一番。这首《渡荆门送别》视角多变,一会儿采用远眺全景的手法,一会儿采用仰视的角度,应该是一幅长卷作品。古代画家发明了散点透视的方法,把多个视角融入一幅画中。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最美的风景。
李白乘船穿过三峡,江水两岸的峭壁悬崖慢慢消失,广阔的平原出现在眼前。看着汹涌奔腾的长江,望着无边无际的楚地平原,心中充满了感慨。山被平原取代,但江水依然澎湃。李白站在荆门,立刻被这大气磅礴的景色所吸引。山水气势发生了变化,诗人的情怀一点儿也没变。于是才有了俯仰天地之间后的震撼与感慨。如果没有行万里路,就不能看到这么壮丽的山水;如果没有闯荡的勇气,也不会有广博的见识。
画家根据这首诗画一卷山水,最好以水墨打底,薄染颜色,突出万千气象。这首诗不但从内容上像一幅画,在内涵意境上也像一幅画。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诗中并没有出现和“送别”有关的字句。李白送朋友,还是朋友送李白,让人一头雾水。名为“送别”,但不写“送别”,这种手法很像传统审美中的“古琴无弦是谓琴趣”。
所谓琴趣是指古琴的文化意蕴,古琴的深厚底蕴,并非一定要指琴音琴曲。李白以“送别”为题进行创作,写了离别的意境,而不是离别的故事。好的山水画讲究留白,留白不是单纯地空白,而是让意境填充画面的空白区域。这样看来,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就是一幅绝佳的山水画作。
诗中个别句子单独“拎出来”也能构成一幅山水,比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幅画很适合用郭熙总结的平远法构图进行创作。从无垠江水起笔,逐渐过渡到平原沃野、丘陵密林,最终视线消逝在远景的江水之间。
人们常说“诗情画意”,换个角度,通过脑补山水画卷鉴赏古诗,是个不错的方法。读诗和赏画都要理解作者的构思,体会作者的创作脉络。从不同角度品鉴一首作品,才算真的理解了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