驽马方阵(206)——《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2021-12-25 15:14:41)
标签: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 |
分类: 团队活动足迹 |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石浦镇番头小学
叶子涵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戎、诸”等4个字,会写“戎、竞、尝”等5个字。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背诵课文。
(三)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
(一)感受文言朗读的魅力,了解小古文情节,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二)体悟王戎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激发兴趣
1.通过读题目,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引出主人公王戎。
2.“不取道旁李”又讲了一件什么事?
3.师小结:把人物、事件理清,题目的意思便可读出来。
4.指导读好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和事件,可以把题目读的更好。
5.学习“戎”字。
提示:“戎”字由“戈”和“十”字组成;“戈”代表武器,“十”代表铠甲;“戎”字与战争有关系。
(1)迁移学词:一生从军、兵戎相见。
(2)指导书写。
(二)反复诵读,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点拨:“竞”字读翘舌音;“诸”字读第一声)
2.再读课文,把握节奏。
(1)四人小组轮读。遇到不会的停顿,互相帮一帮;遇到不同的停顿,互相议一议。
(2)PPT出示《课堂作业本》,引导关注第二句停顿: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生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
引导:前半句两者之间有一定关联,且强调的都是李树。
(3)指名读课文,生生互评。(要求:读准字音 读好停顿 声音响亮)
(4)师范读,请生评价。
出示朗读小妙招:文言节奏最要紧,人物事件要分清;意思转换需停顿,声断气连韵味深。
(5)生齐读。
3.知识迁移:你们知道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读懂文言文?(板贴:结合注释、借助插图)
4.运用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实在不懂的地方用“?”标注。
(1)出示句子一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尝”是什么意思?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结合注释,是理解文言文最实用的好方法)
结合注释,理解剩下三个关键词的意思
“诸”是何意?连起来,诸小儿便是?(众小孩)
拓展:很多学生、很多事情,用上“诸”怎么说?(诸生、诸事)
(2)出示句子二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出示插图,“折”是什么意思?(出示字典中的两种释意,结合句子意思选择)
(3)出示句子三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这句话里藏着一个很会化妆的字,是哪一个?(“之”)
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王戎不摘李子这件事)
方法提炼: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帮助理解一些很难理解的字。(板贴:联系上下文)
(4)出示句子四
取之,信然。
引导生关注,“取之”前面加上人物。
方法提炼:学习文言文的新方法,把省略掉的东西添加出来,这样才能把一句话讲明白。(板贴:联系上下文)
这句话中也出现了一个“之”字,指的是什么?(李子)
文中还有一个“之”,指的又是?(李子)
小结:像“之”会变魔术的字,可以指代人、物或事情,我们称这样的词为代词。
(三)串联习题,讲好故事
1.PPT出示《课堂作业本》第89页,第4题,完成示意图。
(1)师示范圈画,第二句的关键词。
如何把第二句子说得更简短一些?
指生交流。
小结:关键词比较分散,我们可以通过跳圈的方式来提炼关键词。像第四句这样的短句,我们可以直接画圈。
(2)生迁移运用,圈画第1、3两句关键词,完成《课堂作业本》第89页第4题。
指生交流关键词。
学生调整自己的答案。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吗?(要求:意思准确 内容清楚 过程完整)
(1)指生讲故事,师生共评。
3.给这则故事,带来了四幅插图,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幅,它激发了你什么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又听到什么呢?
(1)生畅所欲言,师适时点拨。(预设讲好故事的小妙招:关注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加上想象)
4.生迁移学习剩下的三幅插图,将自己的想象补充到故事里,讲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故事。
(1)生讲故事,师评。
5.伴随音乐,带上想象,入情入境地背好这则有趣的小故事。
(四)品评人物,推荐书目
1.结合《课堂作业本》,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1)合作探究,指生交流原因。
2.此时的王戎仅有七岁,这是一个怎样的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3.总结:后来王戎成为了“竹林七贤”之一,他的这个故事就出自于这本书《世说新语》。课后,请同学们读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