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教材分析及设计
一、文本分析
1927年1月,作者巴金远赴法国学习,于途中创作了《海行杂记》,《繁星》为其中一篇。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从前”“三年前”以及“如今”三个不同时段在三个不同地方观赏繁星的情景与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满天繁星的情感也因为离家越来越远而愈发浓烈,如果说“从前”在家乡“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是因为对繁星的喜爱的话,那“三年前”在南京的“我”认为星星“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内心对繁星的情感则上升为一种热爱,到“如今”远离祖国,在赴他乡求学的海上,仰望星空,“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情感进一步升级,对满天繁星是依恋的,像游子依恋家乡,像小孩子依恋自己的母亲。
全文一共有三个自然段,分别展示了三幅“繁星图”。第一幅图中“密密麻麻”这个词,从数量上突出了星星的多;第二幅图,不仅有密布的星群,还有菜园和蓝天的映衬,更突显出了星空的“静寂”;第三幅图中,星星成了“半明半昧”和“摇摇欲坠”的了,“船在动,星也在动”,画面一下子就有了动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三幅“繁星图”描绘的画面各有异同,作者借此表达的对满天繁星的情感也是逐步升温的。
其中,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我”在海上看繁星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作者不仅描述了星空,而且还写出了“我”的想象与感受。如,“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作者将星星与萤火虫相关联,产生联想,描绘出一幅群星闪烁的画面;接着作者又说“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将星星和“我”本人相关联,产生联想,星星好像有了人的动作和情感,与“我”显得很亲近,写出了“海上繁星图”的静谧与温馨,也为最后写“我”从“星的怀抱中”到“母亲的怀里”作了情感上的铺垫,表达了“我”对星空的依恋。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的自学能力,对于简单的字词、字音,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初步感知,基本能通过自学解决。而本单元中,阅读板块重点涉及的“边读边想象,感受自然之美”的语文要素,孩子们也并非是零起点。
从一二年级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到三年级试着边读边想,再到本单元的“边读边想象”。统编版教材在关于“想象”这个知识点上,给孩子们铺设了层层阶梯,一步步训练孩子们“根据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梳理课文写作顺序,根据顺序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课文插图,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自然之美。
(三)能联系课文和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看过的夜晚繁星以及当时的感受。
四、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课文插图,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自然之美。
五、教学过程
(一)学习活动一:识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根据以往学习到的方法,认识并记住“昧”“坠”“怀”三个字。
3.课文分别写了“我”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看过怎样的繁星,默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关键词语。(从前、家乡、密密麻麻、三年前、南京、星光、如今、海上、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星的怀抱)
4.将勾画的关键词串起来,梳理写作顺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活动二:多途径想象画面
1.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默读课文,用横线勾画出描写“繁星”的语句,用小圆点标注出重点字词。
(1)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密密麻麻)
(2)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星群密布、微小、光明无处不在)
(3)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半明半昧、摇摇欲坠、船在动、星也在动、我好像看见……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
(4)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星的怀抱中、母亲的怀里)
三个自然段分别展示了三幅“繁星图”,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思考三幅图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给三个自然段取个小标题,如:××图。
2.借助课文插图,想象画面:课文插图表现的是海上繁星的画面,蔚蓝的星空,星群密布,星光闪闪,形象地展现了课文第三自然段描述的情境,为学生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提供了帮助,补充之前的想象。
3.边朗读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进一步完善对于繁星满天的画面的想象。可以是全班自读,也可以是个别学生展示读。
(三)学习活动三:体会作者情感
1.抓关键词句,体会蕴含情感:比如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密密麻麻”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体会作者对繁星的喜爱;
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静寂”“微小”和“光明无处不在”想象群星闪烁的画面,体会作者对繁星的热爱;从第三自然段中“半明半昧”“摇摇欲坠”“船在动,星也在动”“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和“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等富有动感的词句,以及“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想象漫天星辰飞舞,人星交融的画面,体会作者对繁星的依恋。
2.以读促悟,感悟内在情感:以轻音乐《清晨》为背景,一边朗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我”对繁星“步步升温”的情感。(喜爱——热爱——依恋)
(四)学习活动四:回忆画面,清楚表达。
1.出示多张繁星图或动态视频,启发回忆。
2.分小组说一说,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过满天繁星,是什么样的,你当时有什么感受。可以说自己看到的,也可以是自己想象到的。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语句进行表达,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句辅助表达。注意综合运用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观潮》《走月亮》和《现代诗二首》里习得的想象画面的方法,比如“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多角度去大胆想象,清楚表达。
附:
《繁星》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这段现课文没有选入)
附加阅读:巴金语言风格
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是热烈、明快、朴素的,然而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来看待。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故而巴金前期以《家》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巴金前期作品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激越奔肆,一泻千里,无法以迁回婉转,含蓄凝炼对其加以规范;热烈酣畅,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圆。
这种显示着“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象一团火似的燃烧着,也使别人燃烧”。然而巴金也绝非只是一味任情纵笔、狂放无羁以至流于粗糙简滥。在具体驾驭这种平白率真、热烈酣畅的文字时,巴金注重随情绪的起伏变化和延伸发展来安排句法的构造、修辞方式的搭配和音节的长短相间,让语言在热烈明快中自然跌宕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旋律,产生一种流畅回环的音乐美感。如作品《春天里的秋天》中:“我抬起发热的脸,去看蔚蓝的天,去迎自由的风。我的眼里却装满一对大眼睛和两道长眉。那对大眼睛里充满着爱情,春天的爱情,南方的爱情。”这一句并没有使用整齐的韵脚,也不讲究声调的平仄搭配,咏玩味间却给人一种抑扬有致,明快优美的音乐享受。这种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是巴金语言抒情风格的重要特征。
从《憩园》开始,巴金则逐渐把感情“隐藏”起来,放在文字之外,情节以内,不再像前期的《激流》一般直接吐露内心的情感,而是转而开始大量运用冷性色彩词隐晦、冷静的表露自己的情感,做到动人而不致“引人注目”,以《寒夜》为例,整部小说所用的色彩词汇除了灰黑,就是昏黄、惨白,从心理上给我们以沉重的压抑感,加重了对作品的悲剧感受。而晦暗的语言色调作品语言的旋律迟缓,音调低沉,从而与作品的题材和抒情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使得作品的悲剧感顿生,调子也更加悲哀、忧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