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驽马方阵(117)——《父亲、树林和鸟》磨课记(上)

(2020-01-03 11:21:47)
标签:

《父亲、树林和鸟》磨

教育

分类: 团队活动足迹


《父亲、树林和鸟》磨课记

  

宁波市江北区外国语艺术学校   张丹婷

 

第一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黎、凝”等5个生字和“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等9个词语,会写“蒙、翅、雾”等13个字。

2.通过小组研读,用“读、画、说”的方法体会写出父亲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的词句,感受父亲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3.在品读中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由三个词语组成的,分别是:父亲、树林、鸟。(板贴)

2.齐读三个词语,想象画面说句子:清晨,父亲走进一片树林,父亲在树林里和鸟儿说话。

3.想象画面,读课题。

作者用上了一个顿号,一个“和”字,把三者联系在了一起。(板书:顿号、和)

过渡:课文围绕这三者写了哪些事情呢?让我们轻轻地打开课本,一起走进《父亲、树林和鸟》。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2.检查生字词

第一组:凝神静气   兀立 è 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

第二组: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   

第三组:喙    舒畅   一瞬间   焐得热腾腾

3.读完这三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是写父亲的词语,第二组是写树林的词语,第三组是写鸟的词语。)

4.课文围绕“父亲、树林和鸟”写了哪些事情呢?

(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我”去树林散步,告诉“我”很多关于鸟的知识。过了几天,父亲告诉我鸟何时容易打中,我为父亲不是猎人而高兴。)

5.没错,作者就是按时间顺序写了这两件事情。

6.同桌填空说一说:(          ),父亲带“我”(          ),告诉“我”(           )。(           ),父亲告诉“我”(          ),“我”(                )。

三、研读课文

1. 文中哪句话把“父亲、树林和鸟”三者联系起来了呢?快速浏览课文,划一划。

2. 出示第一自然段: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指生读,齐读。

3. 过渡:我们先跟着牛汉来到他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

4.出示小组合作任务:

1)独立阅读,画出词句;

(独立默读第2-19自然段,画出让你体会到父亲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的语句。)

2)小组讨论,讨论想法;

(小组讨论,轮流说说自己找到的语句。)

3)组长汇总,集体交流。

(组长汇总组员的学习成果,说给全班听。)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看叶知鸟

1)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圈出关键词:站定、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  (板贴)

引导学生做做动作:这一系列动作写出父亲观察时十分专注,细致,可见他对鸟的喜爱。

指导朗读:

2)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

关键词:凝神静气、像树一样兀立                  (板贴)

追问:改成“像士兵一样直立的父亲”,好吗?(不好,将父亲比作树,不只是再写父亲站立时的样子,这时专注的父亲,仿佛以与树融为了一体,写出了父亲对树、对鸟的喜爱。这个比喻别具匠心!)

指导朗读:

3)父亲指着……

联系上文:在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里,父亲能望见几片动着的树叶,他的观察是多细致入微呀!

——闻味知鸟

1)“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父亲对鸟呵护有加,仿佛像自己的孩子一般。

2)“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都抖净露水和湿气。

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因为他常来树林仔细地观察,很喜欢鸟。

——呼吸知唱

3)“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唱歌了。”

父亲能感受到普通人感受不到的鸟儿们极其细微的动静,连他们的呼吸都能感受到,说明父亲很懂鸟、喜欢鸟。

4)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因为鸟在树林里快活地唱歌,父亲喜欢歌唱的鸟,所以他此时最快活。

4.小结:作者就是从“看叶知鸟”、“闻味知鸟”和“呼吸知唱”这三个方面写出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

四、拓展阅读

1.题目是《父亲、树林和鸟》,文中为什么还写了和“我”有关的很多内容?老师把写“我”的句子都去掉了,你们帮我看看可以吗?

2.出示文本:

       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h tuó)河岸的一片树林边走过。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的树林,上上下下的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抖动着浑身的羽翎,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读huì鸟嘴)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唱歌了。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        

3.指生说:不行,写我的句子和写父亲的句子对比,突出父亲对树林和鸟的熟悉与喜爱。

4.课堂演练:

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IRS遥控器判断。

1)父亲很善于观察。

2)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3)父亲热爱自然。

4)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五、书写指导

语文园地

 

 

《父亲、树林和鸟》教案(第一课时)

 

张丹婷

 

第二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黎、凝”等5个生字和“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等9个词语,会写“蒙、翅、雾”等13个字。

2.借助关键句,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结合插图等方法读懂“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初步体会“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感受父亲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3.在对比与辨析中,初步了解写“我”的句子的作用。

【修改意图】根据文本总分的结构特点,确定运用上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意思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研读中习得这条语文要素。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由三个词语组成的,分别是——父亲、树林、鸟。

2.出示课题,指生读,齐读。

3.读完课题,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课题中有顿号。评价:作者用上了一个顿号,一个“和”字,就把三者联系在了一起。(板书:顿号、和)

预设2课题中有一个人物和两种景物。

过渡:作者取这样的题目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呢?让我们轻轻地打开课本,一起走进《父亲、树林和鸟》。

二、整体感知

阅读任务一: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课文围绕“父亲、树林和鸟”写了哪几件事?

1.检查生字词

第一组:凝神静气   兀立 è 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

指导“凝”和读音通过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意思。

第二组: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   

指导“的”要读得轻短。

第三组:喙    舒畅   一瞬间   焐得热腾腾

指导“喙”和读音,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意思是鸟嘴用结合字形的方法知道意思是东西在一起,变暖和

2.读完这三组词语,再看看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是写父亲的词语,第二组是写树林的词语,第三组是写鸟的词语。)

3.课文围绕“父亲、树林和鸟”写了哪些事情呢?

(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在树林里看鸟,闻鸟味,听鸟唱歌。过了几天,父亲告诉我鸟何时容易打中,我为父亲不是猎人而高兴。)

预设1:几个同学说得很零碎。再指生说:你能不能加上时间,把同学们说的连起来说一说。

预设2:学生说到了时间词。评价:抓住了写时间的关键词,你可真会读书!

【修改意图】此处删去了同桌填空主要内容的环节,因为这部分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无需一遍一遍练习。

4.没错,课文就是写了父亲、树林和鸟的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圈出时间词)

三、围绕中心,感受喜欢

阅读任务二:文中哪句话把“父亲、树林和鸟”三者联系起来了呢?快速浏览课文,划一划。

1. 出示第一自然段: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指生读,齐读。

2这句话重要吗?既然重要,我们就借助这话读懂课文。

3. 过渡:我们先跟着牛汉来到他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

阅读任务三:

小组合作任务:

1)独立阅读,划找词句;

(独立默读第2-19自然段,画出让你体会到父亲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的语句。)

2)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小组讨论,轮流说说自己找到的语句。)

3)组内推荐,准备分享。

(组长汇总组员的学习成果,说给全班听。)

1.小组讨论,老师巡视。(相机点拨:联系自身生活实际)

2.集体交流:

——看叶知鸟

1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读句子、交流想法、补充想法、美读)

预设1:父亲找不到鸟。追问:是这样的吗?

预设2:说不出来。联系生活实际:到了鲜花店或美食店,我们可能也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为什么?

【修改意图】“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和闻了又闻不是因为父亲在仔细地找鸟,而是他在享受树林和鸟味,因此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这一层次的内容。此处解读较第一稿深入作此修改。

抓住“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运用对比读、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感受父亲不仅在仔细地找鸟,更多地是在享受。读出享受的感受,个别读,齐读。

板贴: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闻了又闻

2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

(读句子、交流想法、补充想法、美读)

追问:改成“像士兵一样直立的父亲”,好吗?(不好,将父亲比作树,不只是再写父亲站立时的样子,这时专注的父亲,仿佛以与树融为了一体,写出了父亲对树、对鸟的喜爱。这个比喻别具匠心!)

抓住词语“凝神静气、像树一样兀立”。

板贴:“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

——闻味知鸟

1“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父亲对鸟呵护有加,仿佛像自己的孩子一般。轻轻地读。

2“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都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唱歌了。”

(读句子、交流想法、补充想法、美读)

追问:父亲连鸟在树枝上干什么,在怎么呼吸都知道,一般人能知道吗?

正因为父亲喜爱鸟,经常在观察鸟,所以能对鸟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

鸟仿佛是父亲朝夕相处的伙伴,带着喜爱之情读一读。(小组合作读)

【修改意图】拾级而上设计更有层次。

——听鸟唱歌

3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因为鸟在树林里快活地唱歌,听鸟唱歌对父亲来说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所以他此时最快活。

4.小结:刚才我们借助关键句读懂了父亲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是运用了第六单元的学习方法。

5.课堂演练:

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IRS遥控器判断,并说明理由。

1)父亲很善于观察。

2)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3)父亲热爱自然。

4)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设计意图】判断题前移,既是及时地检验,也是总结。

三、对比学习,明意义

1.张老师改写了2-19自然段,你们帮我看看,和课文有什么区别

出示文本:

       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h tuó)河岸的一片树林边走过。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的树林,上上下下的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抖动着浑身的羽翎,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读huì鸟嘴)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唱歌了。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   

预设:去掉了写“我”的句子。

2.没错,因为题目是《父亲、树林和鸟》,我觉得写“我”的句子是多此一举。这样写是不是更简洁,更好了?

3.学生辨析:

预设1:不是比如说“我茫茫然地望着……”,这句话也是在写父亲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没有它,内容就不丰富了。所以没有牛汉写得好。

预设2:不是比如“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和能闻到鸟味并享受其中的父亲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父亲对鸟的喜爱。

预设3:不是比如“并没有看见……”,和能看见在动的叶子和享受整个自然环境的父亲形成对比,写出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

4.小结原来如此,文中的父亲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父——亲喜欢树林和鸟。牛汉不愧是大文学家,张老师甘拜下风,自愧不如!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借助关键句读懂了父亲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件事下课

  

方哥的话——

 

这种磨课,

是一分辛苦,

是一分进步,

也是一种分享,一种精神。

好课来自三思来,

磨课之中蕴智慧。

哪怕是一小点的改进,

是集体的智慧、个性的智慧在闪光

这是教师的一种境界,一种幸福。

这种境界、这种精神值得学习、敬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