驽马方阵(117)——《父亲、树林和鸟》磨课记(上)
(2020-01-03 11:21:47)
标签:
《父亲、树林和鸟》磨教育 |
分类: 团队活动足迹 |
《父亲、树林和鸟》磨课记
宁波市江北区外国语艺术学校
第一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黎、凝”等5个生字和“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等9个词语,会写“蒙、翅、雾”等13个字。
2.通过小组研读,用“读、画、说”的方法体会写出父亲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的词句,感受父亲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3.在品读中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由三个词语组成的,分别是:父亲、树林、鸟。(板贴)
2.齐读三个词语,想象画面说句子:清晨,父亲走进一片树林,父亲在树林里和鸟儿说话。
3.想象画面,读课题。
作者用上了一个顿号,一个“和”字,把三者联系在了一起。(板书:顿号、和)
过渡:课文围绕这三者写了哪些事情呢?让我们轻轻地打开课本,一起走进《父亲、树林和鸟》。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2.检查生字词
第一组:凝神静气
第二组: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第三组:喙
3.读完这三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是写父亲的词语,第二组是写树林的词语,第三组是写鸟的词语。)
4.课文围绕“父亲、树林和鸟”写了哪些事情呢?
(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我”去树林散步,告诉“我”很多关于鸟的知识。过了几天,父亲告诉我鸟何时容易打中,我为父亲不是猎人而高兴。)
5.没错,作者就是按时间顺序写了这两件事情。
6.同桌填空说一说:(
三、研读课文
1. 文中哪句话把“父亲、树林和鸟”三者联系起来了呢?快速浏览课文,划一划。
2. 出示第一自然段: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指生读,齐读。
3. 过渡:我们先跟着牛汉来到他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
4.出示小组合作任务:
(1)独立阅读,画出词句;
(独立默读第2-19自然段,画出让你体会到父亲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的语句。)
(2)小组讨论,讨论想法;
(小组讨论,轮流说说自己找到的语句。)
(3)组长汇总,集体交流。
(组长汇总组员的学习成果,说给全班听。)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看叶知鸟
(1)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圈出关键词:站定、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
引导学生做做动作:这一系列动作写出父亲观察时十分专注,细致,可见他对鸟的喜爱。
指导朗读:
(2)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
关键词:凝神静气、像树一样兀立
追问:改成“像士兵一样直立的父亲”,好吗?(不好,将父亲比作树,不只是再写父亲站立时的样子,这时专注的父亲,仿佛以与树融为了一体,写出了父亲对树、对鸟的喜爱。这个比喻别具匠心!)
指导朗读:
(3)父亲指着……
联系上文:在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里,父亲能望见几片动着的树叶,他的观察是多细致入微呀!
——闻味知鸟
(1)“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父亲对鸟呵护有加,仿佛像自己的孩子一般。
(2)“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都抖净露水和湿气。
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因为他常来树林仔细地观察,很喜欢鸟。
——呼吸知唱
(3)“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唱歌了。”
父亲能感受到普通人感受不到的鸟儿们极其细微的动静,连他们的呼吸都能感受到,说明父亲很懂鸟、喜欢鸟。
(4)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因为鸟在树林里快活地唱歌,父亲喜欢歌唱的鸟,所以他此时最快活。
4.小结:作者就是从“看叶知鸟”、“闻味知鸟”和“呼吸知唱”这三个方面写出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
四、拓展阅读
1.题目是《父亲、树林和鸟》,文中为什么还写了和“我”有关的很多内容?老师把写“我”的句子都去掉了,你们帮我看看可以吗?
2.出示文本:
3.指生说:不行,写我的句子和写父亲的句子对比,突出父亲对树林和鸟的熟悉与喜爱。
4.课堂演练:
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IRS遥控器判断。
(1)父亲很善于观察。
(2)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3)父亲热爱自然。
(4)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五、书写指导
语文园地
《父亲、树林和鸟》教案(第一课时)
张丹婷
第二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黎、凝”等5个生字和“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等9个词语,会写“蒙、翅、雾”等13个字。
2.借助关键句,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结合插图等方法读懂“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初步体会“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感受父亲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3.在对比与辨析中,初步了解写“我”的句子的作用。
【修改意图】根据文本总分的结构特点,确定要运用上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研读中习得这条语文要素。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由三个词语组成的,分别是——父亲、树林、鸟。
2.出示课题,指生读,齐读。
3.读完课题,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课题中有顿号。评价:作者用上了一个顿号,一个“和”字,就把三者联系在了一起。(板书:顿号、和)
预设2:课题中有一个人物和两种景物。
过渡:作者取这样的题目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呢?让我们轻轻地打开课本,一起走进《父亲、树林和鸟》。
二、整体感知
阅读任务一: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课文围绕“父亲、树林和鸟”写了哪几件事?
1.检查生字词
第一组:凝神静气
指导“凝”和“兀”的读音,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兀立”的意思。
第二组: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指导“的”要读得轻短。
第三组:喙
指导“喙”和“焐”的读音,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喙”的意思是“鸟嘴”,用结合字形的方法知道“焐”的意思是“和热的东西靠在一起,变暖和”。
2.读完这三组词语,再看看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是写父亲的词语,第二组是写树林的词语,第三组是写鸟的词语。)
3.课文围绕“父亲、树林和鸟”写了哪些事情呢?
(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在树林里看鸟,闻鸟味,听鸟唱歌。过了几天,父亲告诉我鸟何时容易打中,我为父亲不是猎人而高兴。)
预设1:几个同学说得很零碎。再指生说:你能不能加上时间,把同学们说的连起来说一说。
预设2:学生说到了时间词。评价:抓住了写时间的关键词,你可真会读书!
【修改意图】此处删去了同桌填空再说主要内容的环节,因为这部分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无需一遍一遍地练习。
4.没错,课文就是写了父亲、树林和鸟的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圈出时间词)
三、围绕中心,感受“喜欢”
阅读任务二:文中哪句话把“父亲、树林和鸟”三者联系起来了呢?快速浏览课文,划一划。
1. 出示第一自然段: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指生读,齐读。
2这句话重要吗?既然重要,我们就借助这话读懂课文。
3. 过渡:我们先跟着牛汉来到他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
阅读任务三:
小组合作任务:
(1)独立阅读,划找词句;
(独立默读第2-19自然段,画出让你体会到父亲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的语句。)
(2)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小组讨论,轮流说说自己找到的语句。)
(3)组内推荐,准备分享。
(组长汇总组员的学习成果,说给全班听。)
1.小组讨论,老师巡视。(相机点拨:联系自身生活实际)
2.集体交流:
——看叶知鸟
(1)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读句子、交流想法、补充想法、美读)
预设1:父亲找不到鸟。追问:是这样的吗?
预设2:说不出来。联系生活实际:到了鲜花店或美食店,我们可能也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为什么?
【修改意图】“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和“闻了又闻”不是因为父亲在仔细地找鸟,而是他在享受树林和鸟味,因此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这一层次的内容。此处解读较第一稿更深入了,故作此修改。
抓住“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运用对比读、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感受父亲不仅在仔细地找鸟,更多地是在享受。读出享受的感受,个别读,齐读。
板贴: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闻了又闻
(2)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
(读句子、交流想法、补充想法、美读)
追问:改成“像士兵一样直立的父亲”,好吗?(不好,将父亲比作树,不只是再写父亲站立时的样子,这时专注的父亲,仿佛以与树融为了一体,写出了父亲对树、对鸟的喜爱。这个比喻别具匠心!)
抓住词语“凝神静气、像树一样兀立”。
板贴:“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
——闻味知鸟
(1)“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父亲对鸟呵护有加,仿佛像自己的孩子一般。轻轻地读。
(2)“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都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唱歌了。”
(读句子、交流想法、补充想法、美读)
追问:父亲连鸟在树枝上干什么,在怎么呼吸都知道,一般人能知道吗?
正因为父亲喜爱鸟,经常在观察鸟,所以能对鸟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
鸟仿佛是父亲朝夕相处的伙伴,带着喜爱之情读一读。(小组合作读)
【修改意图】拾级而上,设计更有层次。
——听鸟唱歌
(3)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因为鸟在树林里快活地唱歌,听鸟唱歌对父亲来说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所以他此时最快活。
4.小结:刚才我们借助关键句读懂了“父亲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是运用了第六单元的学习方法。
5.课堂演练:
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IRS遥控器判断,并说明理由。
(1)父亲很善于观察。
(2)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3)父亲热爱自然。
(4)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设计意图】判断题前移,既是及时地检验,也是总结。
三、对比学习,明“我”意义
1.张老师改写了2-19自然段,你们帮我看看,和课文有什么区别?
出示文本:
预设:去掉了写“我”的句子。
2.没错,因为题目是《父亲、树林和鸟》,我觉得写“我”的句子是多此一举。这样写是不是更简洁,更好了?
3.学生辨析:
预设1:不是,比如说“我茫茫然地望着……”,这句话也是在写父亲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没有它,内容就不丰富了。所以没有牛汉写得好。
预设2:不是,比如“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和能闻到鸟味并享受其中的父亲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父亲对鸟的喜爱。
预设3:不是,比如“并没有看见……”,和能看见在动的叶子和享受整个自然环境的父亲形成对比,写出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
4.小结:原来如此,文中的“我”与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父——亲喜欢树林和鸟。牛汉不愧是大文学家,张老师甘拜下风,自愧不如!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借助关键句读懂了“父亲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件事。下课!
方哥的话——
这种磨课,
是一分辛苦,
是一分进步,
也是一种分享,一种精神。
好课来自三思来,
磨课之中蕴智慧。
哪怕是一小点的改进,
是集体的智慧、个性的智慧在闪光
这是教师的一种境界,一种幸福。
这种境界、这种精神值得学习、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