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鲁区七墩村边墙(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标签:
七墩村边墙朔州市平鲁区旅游历史文化 |
分类: 陪你一起走长城 |
山西省平鲁区七墩村边墙,北临蒙古高原,南望晋阳大地,是晋蒙省界分隔线
[2022年4月4日(周一)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高石庄乡七墩村]
图文/玉文丽华双行记
山西省平鲁区七墩村,是长城边上的一个自然村,西北临长城,位于边墙里。这段边墙北临蒙古高原,南望晋阳大地,是晋蒙的省界分隔线。
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坡地带,白云映衬下的蓝天在地平线处与黄土地交融,放眼望去,远处山梁上,那座座风力发电塔的巨臂在缓慢地转动着,伴随着嗡嗡的轰鸣,荒山野岭上散发出科技文明之花。
徐氏楼雄踞于七墩村晋蒙长城线上,闻名遐迩,是大同镇长城段上保存最好最重要的边塞敌楼,楼两侧的山脊上是连绵起伏的长城。
那时续时断的堡墙烽台,如今安静地定格在这片黄土地上;那曾经的高墙工事,那段残酷的历史,已走入岁月的深处。塞外边关的寂寞,消失的金戈铁马,思不尽的乡愁往事,面对高楼长墙,我们的眼前只剩一丝悲壮与苍凉。
根据史载及研究资料,清水河境与山西交界的七墩镇长城线上的两座边塞敌楼应属威远路下的威胡堡(后改少家堡)管理。
明正统三年(1439)修筑威远城,嘉靖二十八年(1549)重修,万历三年(1575)砖包。嘉靖三十九年(1560)设威远路,设参将1员,中军守备1员,管辖威远路,云石堡,威胡堡,威平堡,祁河堡等。
威远堡守营分管边墙一道,北至云石堡边界起,南至威胡堡边界止,长15里。此段线上明代就设了16座边墩。到了清朝废了11座留下5座,每座只设边军5名,每名给赡军地1顷(合34亩)。原有的45座火路墩也被清军裁并了。
明代大同镇曾管辖72城堡(城20个,堡52个),长城东起镇口台(山西天镇县)西至丫角山(内蒙古清水河县口子上村),全长335公里。大同镇是九镇中规模最大的一个镇。
大同边境从正统年间到嘉靖三十年开贡市,但设立不久,又因战事而中断。直到隆庆四年达成“隆庆和议”才有了长久而大规模的互市贸易发展。
据巜七墩镇官买粮草碑》记载,七墩隘口沿边北上直达杀虎口,越过七墩镇边口即进入蒙古驻牧地界,向西经归绥六厅,随古丝绸之路向北经归化,绥远通过蒙古草原、库伦进入中俄边界的买卖城一一恰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