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堡乡口子上村的窑洞民居(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标签:
北堡乡口子上村窑洞民居呼和浩特清水河县旅游文化 |
分类: 走遍内蒙古 |
北堡乡口子上村的窑洞民居,代表了清水河县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
[2022年4月4日(周一)呼和浩特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
图文/玉文丽华双行记
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窑洞,窑洞就地取材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古香古色,是摄影爱好者的乐园,已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里有纯朴的乡民,大多是老夫妻留守,年轻人去城里讨生活,这里的沟沟坎坎、草草木木都凝结着老一辈人的生活情怀。
窑洞是口子上村独具特色的居住方式,这些古朴简单、坚固耐久、建筑艺术高超的窑洞民居,代表了清水河县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条河流将口子上村一分为二,村南窑洞多依明长城墙体而筑,有的窑洞有数百年历史。村北窑洞多背靠山体,石头砌筑。
听说,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是口子上村的三关庙会,从明末流传至今,每到庙会时古村的清泉寺戏台就格外热闹。
这座硬山式顶的古戏台在村南,坐北朝南,背对深沟,其周围峰峦相迭、烽燧林立,与山峦、长城相映生辉。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
口子上村真实地反映了农耕文明时代的乡村社会生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都是社会变迁的历史印记,镌刻着最质朴的民俗民风。
我们来到北堡乡口子上村明长城脚下,只见连绵的群山沟壑纵横,山脊上蜿蜒起伏的长城墩台相连,一座座单独的、成片的窑洞民居依坡散落,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脉,孕育了明长城风景区独特的人文风貌。
傍晚,从山上走下来,不经意间身边袅袅炊烟,原来是走到了人家的屋顶。“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这是对窑洞村落的真实写照,口子上村正是如此,一派自然朴素之景观。
口子上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在此建军堡,筑关隘,称五眼井堡。清雍正、乾隆年间,清廷在五眼井堡设办事机构,在明长城关口设卡收税,当地人称“衙门圐圙”,沿用200余年。
民国时期废堡,在关口设税厅,成立稽查队。随着人口迁入增加,这里逐渐形成自然村落。据介绍,明清至民国时期,这里为关口要道。边贸开禁,关口大道往来驼商马队络绎不绝,一时极盛。
口子上村村南为雄伟的明长城。明长城遗址在这里最为美丽,是清水河县境明长城遗址的最高处,位于两座高山之间,海拔1800米。
漫步古村落,传统建筑、长城墩台、弯曲坡道、小桥老树,构成了一幅古朴而美丽的画面。北堡乡口子上村的窑洞民居,代表了清水河县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