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楼,明大同镇长城段上一座边塞空心敌楼(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标签:
徐氏楼明空心敌楼旅游历史文化 |
分类: 陪你一起走长城 |
徐氏楼,明大同镇长城段上一座边塞空心敌楼,明代军防的一颗璀璨“明星”
[2022年4月3日(周日)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县七墩村]
图文/玉文丽华双行记
徐氏楼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韭菜庄乡新村南与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县交界的七墩村长城城墙上,高出长城约20米左右,是大同镇长城段上保存最好最重要的一座边塞空心敌楼。
七墩村是长城边上的一个自然村,西北临长城,位于边墙里,南有七墩河自东而西流入清水河境内。旷阔的河谷隘口成为出入内蒙山西的交通要道。
这里曾是内地与关外少数民族交战的战场,战火停息又变为和平时期商贸的重要集散地。
相传明代有徐家女将颇勇武,自愿守楼戍边于此,故当地人称之为徐氏楼。《大同府志》视此地为极冲,名“徐四岭”,岭上建砖石楼称“徐四岭楼”。大概是发音上的原因吧,便传为徐氏楼了。
徐氏楼的登楼口设在楼子底部,出入口门额石匾上书“洞门”二字。
楼门为双扇石门,一开一闭,从开着的一扇石门循石梯上去,15级台阶可至楼顶。楼顶四面墙上各有箭窗3个,箭窗内部是砖砌拱形,外部则是石砌矩形。
楼基为厚20—22厘米锤凿的红砂条石所砌,露于表层16层,基石上青砖砌墙,除去顶部塌陷部分仍有砌砖93层。高出长城十多米,原始状态为高22米高的四棱四角方形砖楼,至今保存完好。
根据现存遗址表明,徐氏楼周边有比较宽阔的围院,可能是当时操练兵马的场所。徐氏楼南北两侧与长城连接之处各筑有石拱门一道。石拱门外有一燧障,当为敌楼的一道防御工事。
隆庆年之后,由于边事稍缓,守边用兵发生变化,出台了“区别缓冲,计垛授兵”的用兵原则,随后长城兵员逐渐减少。
作为空心敌楼的徐氏楼,既可观察,射击和掩蔽,又可作为武器、物资的仓库,是长城防守最小、最基本的防御作战单位,是整个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墙、烽火台等建筑密切配合,在没有烽火台的地带,敌楼也可代之传烽。
但敌楼从不等于烽火台。遇敌入侵时,敌楼既可供兵卒登楼迎战,也可供守兵居高临下,使敌不能近楼;而敌楼下面,另有驻屯军人,上下配合作战,使敌人无法逾墙或拆墙入犯。最终,长城敌楼成为防守士卒的强力后盾,成为明代军防的一颗璀璨“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