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于家村观音阁等古庙宇(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井陉县于家村古庙宇旅游文化杂谈 |
分类: 那山、那水、那人 |
人生很短,做一个有趣的人。一个有趣的人,内心一定是丰盈充足的,不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都可以把生活经营成一首诗,在苦闷的日子里,笑出声来。——叶子题记
于家村观音阁等古庙宇,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形式
[2020年10月6日(周二)石家庄市井陉县于家村]
图文/玉文叶子双行记
于家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城微水镇西南约十五公里处,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整个村落处于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内,自然环境和人文积淀得天独厚。
于家村的古街巷、古民居、古庙宇、古戏台、古桥梁、古驿道以及古井、古树等,犹如成串的珠玉,散发着古朴的艺术气息。
这些蕴含着传统文化精髓和深刻营造理念的乡村建筑,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生活生产经验、代际传承的工匠技艺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理想,成为太行山区村落民居的代表作和活态的民俗文化博物馆。 
于家村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建筑如清凉阁、观音阁、真武庙、大王庙、白庙、岳飞庙、戏台等古庙宇,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形式。
“清凉阁”又称“神仙阁”,是一座三层楼阁,位于于家村村东口,是于家石头村标志性建筑。此阁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相传由力大无比的于喜春一人所建。
清凉阁整体建在一个斜坡石板上,依高就低,顺势而建,不打根基,不填辅料,以天然石底为基础,块块巨石就地而起,从下到上完全干打垒而成。石块巨大惊人,有的长过数米,有的重达数吨,有的原封不动,有的錾迹寥寥,构造粗犷奔放,设计独出心裁,充满古朴之美。
观音阁是于家石头村另一颇具特色的庙宇,位于于家石头村南,系村南门,始建于清顺治年间。观音阁为上砖下石的两层阁楼,上为观音庙,下为石洞门。

庙顶“重檐”与通常的“斗拱重檐“不同,房顶前坡截然分为两截,宛如两个房顶衔接,巧思绝伦。其下函洞的石料规矩方正,錾迹细致,虽经风啄雨蚀,精细依然,是于家村中精工建筑之首。
庙东是九级陡戳露天石阶,庙内置一千凸万坝的假山,中有三个神龛,分供观音、文殊、菩贤三神。
根据习俗于氏家族,在大年初一前一天,都要到家谱堂来报喜,生男孩送炮,生女孩送油。这个大院,虽然门匾上写的是“于氏宗祠”,但在以前是一院两用,在过年的时候是“祠堂”,平常的时候是“学堂”。
真武庙是于家村建筑最早、碑碣最多、坐落最高、台阶最多的一座庙宇,经陡峭十五级石头台阶,庙门迎面竖立五尺多高的八棱石头香亭,香亭顶部为石雕双耳香炉。庙内正殿供有金面真武塑像,院内有一块仅存的石碑,记载了于家村的建村方略、建材方位以及于家村原名等内容。
于家村是石头的世界,其中的石头古街堪称于家村的一大景观。于家村的先人们对建房布局和街道设置都有明确规范,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谓胡同,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3700多米,古旧街巷,街宽3至4米,巷和胡同宽约2至3米,这些窄窄的街道,全为青石铺就,其大小不等,形状各异、乱石铺锦、巨细相间,高低俯仰,结解曲伸,纵横交错,如诗如画。
“四合楼院”:在于家村,用石头盖的房院全村不下百座,其中最为壮观的当数“四合楼院”。这是一座上砖下石的巍峨建筑物,始建于明末,房屋百间,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院,均为北高南低,三面楼,两院正房下层均为石券洞室,九间无梁殿、建筑宏伟高大,古朴典雅,偏正恻倚,错落有致,宽敞豁朗,冬暖夏凉。
登二十一级露天石头台阶,即到正房楼上“客位”。这座四合楼院的家族在明清时代曾出过十二名文武秀才,当时在这深山僻壤之地,实属不易。这样的“四合楼院”,在于家石头村首屈一指,在方圆左右甚有名气,在井陉县内也属罕见。
民俗风情:老虎火——老虎火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火”是井陉县村民对“烟火”的俗称,“老虎火”就是用制作成老虎状的道具放烟火。作火技艺,相传为先祖于康熙初年在山西充哑三载偷师而得,距今已有320多年的历史。
井陉拉花——井陉拉花是河北省井陉县传统舞蹈类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井陉拉花最早源于在唐代元和八年(813年)到了20世纪初,拉花已经十分盛行,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
九曲黄河阵——“九曲黄河阵”,是石头村古老的文化遗产,每逢重大节日举行的一种大型民间文化娱乐活动,500余年历史,传承至今。
“九曲黄河阵”起源于商周时代,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民间为了效法古人,摆起民俗转黄河的“黄河阵”,以祝顺利走出迷阵,就可以解困排惑得平安化险为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