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右玉宝宁寺,右卫镇内仅存的一大景观(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山西右玉宝宁寺山西省右玉县右卫镇旅游文化 |
分类: 中国宗教文化之旅 |
人生很短,做一个有趣的人。一个有趣的人,内心一定是丰盈充足的,不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都可以把生活经营成一首诗,在苦闷的日子里,笑出声来。——叶子题记
山西右玉宝宁寺,右卫镇内仅存的一大景观
图文/玉文叶子双行记
右玉县在明代是边防重镇,称大同右卫和玉林卫,是屯兵戍守的地方。昔日右玉县城右卫镇内有五十余座庙宇,规模最大者为大明建造的宝宁寺,俗称大寺庙,位于右玉县右卫镇内东街北侧(右卫镇右玉中学院内)。
据《朔平府志》和寺院碑文记载,该寺始建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弘治元年(1488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2019年10月7日,右玉宝宁寺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寺院坐北朝南,东西宽约150米,南北长约200米,中轴线上原有四进院落、五座殿宇,依次为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清代宝宁寺一直是一座香火旺盛的古刹。
进入民国,特别是日寇入侵右玉后,宝宁寺遭到了人为的损害和战争的破坏,很快衰落,山门、牌楼、钟鼓楼以及东西配殿相继拆毁,现仅存明代大雄宝殿和过殿。
大雄宝殿又称严华殿,位于寺院后部,为宝宁寺主殿。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大殿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作法简洁,用材较细长。斗栱为五踩双下昂计心造,前檐明间平身科施45度斜栱。
大殿内原有水陆画一堂,共计139幅,是寺中之精华,更是我国明代绘画宝库中的上品,内容有鬼魅、天堂地狱、因果报应等,均为明代佳作。
相传清代康熙皇帝西巡,路经右玉,正遇蒙古叛匪噶尔丹大军南扰,康熙几乎被俘,幸亏右玉民众保驾,才免于难。康熙回朝后,念当地民众保驾有功,特将宫中珍藏的水陆画赐予宝宁寺,一套计136幅,名日定边水陆神帧,为镇寺之宝。
过去,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至初十,宝宁寺僧众庆祝浴佛节,举行水陆道场,做水陆法会,将水陆画悬挂至寺内东西廊房,下置供桌,摆设香花灯烛、时果佳肴。
在此期间,只准男性入寺观赏,一般不准女性入内。三天道场结束之后,便将画幅打捆成卷,装入专用板箱,收藏起来。当时右玉人民把这堂画视为珍宝。
后来寺院败落,寺僧迁徙,当地士绅便把组画收藏起来,当作“镇城”之物,从不轻易示众。日寇侵入中国后,士绅们为了免遭不测,派出专人秘密将画转移至内蒙古绥远城(今呼和浩特)。新中国成立后才运回右玉,随即交送大同云冈文物管理所。1955年转交山西省文物管理部门。现在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院。
该画幅主要是描绘佛教为超度水陆一切鬼魂,普济六道四生的一种法会--水陆斋仪。画面儒、释、道三教人物同堂,布局合理精妙,色泽鲜艳逼真,人物生动传神。是我国现存明清绘画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社会风俗民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1976年宝宁寺又遭受六级以上地震的影响,大雄宝殿梁架倾斜,殿顶断裂,漏雨糟朽,一代精美的明代建筑眼看就要毁于一旦,在此紧要关头,时任县委、政府主要领导,1983年经请示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拨款抢修。
山西省、区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先后请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山西大学诸教授、学者进行了研讨,确定了维修方案。山西省文物局拨专款20万元,木料70立方米。1990年7月24日动工,历经10个多月的艰辛工作,于次年11月3日维修完毕。
经过拆除毁坏、配制选料、加固处理、整架归位、分别组装、封顶挂瓦、内外抹墙、里外铺地、制作门窗等工序,使大雄宝殿焕然一新,成为右卫镇内仅存的一大景观。
该寺现存中殿、后殿两个部分:中殿面阔七间,为单檐歇山顶;后殿是宝宁寺之主殿,规模较大,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为单檐歇山顶。寺内原有水陆画一堂,为明代所绘,内容丰富,儒、释、道各界人物齐备,色彩富丽,画工极精,如今已移存在山西省博物馆。
该寺坐落在城内大东街路北,砖木结构,规模宏大,占地约八百平方米。据明成化十年(1474年)碑记所述,寺建于天顺四年(1460年),由大雄宝殿(即正殿)、天王殿(即过殿)和前殿组成。左右钟鼓二楼,正殿与天王殿之间有东、西、南三十余间配殿,山门两侧精巧玲拢的牌楼两座。
寺内水陆画一堂,为明代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过去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众僧为庆祝浴佛节,举办隆重的水陆道场,同时将水陆画悬挂出来,供人们观赏。明弘治元年(1488年),宝宁寺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填补了始建中的不足,使该寺更加优美壮观,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第二次维修。清代宝宁寺一直是一座香火旺盛的古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