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的古村落写生基地——呼和浩特清水河县北堡写生基地(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北堡乡口子上村古村落写生基地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旅游文化 |
分类: 走遍内蒙古 |
人生很短,做一个有趣的人。一个有趣的人,内心一定是丰盈充足的,不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都可以把生活经营成一首诗,在苦闷的日子里,笑出声来。——叶子题记
长城脚下的古村落写生基地——呼和浩特清水河县北堡写生基地
[2020年6月21日(周日)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
从清水河老牛湾出来,到了一个叫口子上的地方,是个蒙晋交界的小村庄,归内蒙古清水河县北堡乡。本来是想寻找古城堡的,一看时间来不及,就在村里闲逛起来。
隐藏在山脚沟底的村落,走动着稀稀落落的老弱者,听说年轻人大多去了城里打工,儿童少年也大都在县里住校读书。于是,差不多弃置了一半的村落在外人的眼中显出宝贝一样的古朴与宁静。
一条蜿蜒的季节性河流将口子上村一分为二,村南窑洞多依明长城墙体而筑,有的窑洞有数百年历史。村北窑洞多背靠山体,石头砌筑。
这些与黄土高原浑然一色的窑洞,使得这座有着38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淡墨轻烟,清丽静穆,遗风古道,蕴藏丰富的历史信息。
清水河县充分利用口子上村独特的农耕文化、地形地貌特征以及特有的窑洞、明长城遗址,打造出了艺术写生基地,面向全国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和艺术院校师生前来写生创作。
越来越多的绘画摄影爱好者走进口子上村,画家们支起画架对准打场的农人或者窑洞写生,摄影家们架起照相机对准这里特有的地形地貌,记录下这座传统村落的独特之美。
口子上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在此建军堡,筑关隘,称五眼井堡。清雍正、乾隆年间,清廷在五眼井堡设办事机构,在明长城关口设卡收税,当地人称“衙门圐圙”,沿用200余年。民国时期废堡,在关口设税厅,成立稽查队。随着人口的迁入、稳定和增加,这里逐渐形成自然村落。
明清至民国时期,这里为关口要道。边贸开禁,关口大道往来驼商马队络绎不绝,或行商,或坐贾,一时极盛。以前口子上村有窑洞营房、税厅、衙门等遗址,关口还有木栅栏。
在口子上村南,明代五眼井堡遗址尚存。史料记载:“五眼井堡五里一墩台,一墩有五军(五个兵士),规定一军(一兵)有地五六亩。” “墩下置田建屋,召人耕种,每墩约得夫四名,每名约得地二十五亩,草屋数间,使其父母,妻子俱生于斯,聚于斯,葬于斯……”这使五眼井堡周边人畜聚增。于是乎,坐商开铺,行商落户,寺庙戏台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