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2019-08-22 08:17:08)
标签: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

2019年8月10日

呼和浩特和林格尔

旅游

文化

人生很短,做一个有趣的人。一个有趣的人,内心一定是丰盈充足的,不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都可以把生活经营成一首诗,在苦闷的日子里,笑出声来。——叶子题记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

2019810日周六 呼和浩特和林格尔)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2019810日(星期六)上午,我们驱车经呼北高速,在新店子出高速,行过一段乡村砂石路,便来到了呼和浩特和林县羊群沟乡白其口村的白音陶海——浑河流域。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上午沿着浑河北岸浏览,在浑河岸边野餐,登上了白音敖包,从山上欣赏了浑河两岸的美景,下午到了浑河南岸的白音陶海,在观景台驻足,在浑河岸边秀丽的景色中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第二天一大早,又与浑河岸边壮丽的日出和晨雾邂逅。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白音陶海简介:和林格尔县白音陶海,是浑河流域最美的景致之一,绵延的草原与浑河相交相知。两岸翠绿层叠,高低错落,似走进绿色长廊;岸边牛羊游弋,水草丰美,一派壮美草原风光。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浑河,蒙古语乌兰穆伦河,是和林格尔县境内最大的河流,境内河长77.4千米,途径和林格尔县新店子镇、羊群沟乡、大红城乡,有大小支流26条,是和林格尔人民心目中的母亲河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敖包的分类:敖包的种类很多,按数量来分,有一个敖包单独存在,也有敖包群。在敖包群中,有七个敖包并列,以正中最大者为主体,两旁各陪衬三个小敖包,名为“七曜之神”,也有一个大敖包居中,东、南、西、北各陪衬三个小敖包,这是由十三个敖包组成的敖包群。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按年龄来分,有的地方有成年人崇拜的敖包,有孩子们崇拜的敖包。按地域分,有的归一姓所有,或数姓所有,或一家私有,或一旗共有之。按性别分,有男人祭祀的敖包和女人祭祀的敖包。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萨布基鄂博:这类敖包,包括山岗敖包、道路敖包、隘口敖包、滩中敖包、崖畔敖包等等。《大清会事例·理藩院·疆理》记曰:“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河为标识,则垒石为包,曰鄂博。今称敖包。”蒙古的祖先,素来就是“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的游牧民族,生活在辽阔无际的草原、沙漠、戈壁、丘陵中。为了生活和生产的方便,便在山顶、水边、路旁等一切显眼的地方,垒起各种各样的石堆作为方向的标志,以便寻找和呼唤。这对畜牧、狩猎、军事无疑具有很大的作用。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起初并不一定是疆界的标志,后来也不是所有的敖包都作了“界碑”。不过因为它们都是作为标志建立的,如果位于边界一带,便很自然地成为两个苏木、两个旗、两个盟、甚至两国的分界线。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清代蒙古人松筠的诗“萨布(蒙语边界的意思)基鄂博,酌规以平治”,就是很好的概括。在《绥远通志稿》上,就记载着土默特旗有“官祭”敖包之俗:“官鄂博多在本旗边境与他旗分界之山巅或原隰诸处,昔为本旗之最大祀典”。届时旗里的行政长官都要参加,“名为祭祀,实寓有巡视所部与勘正疆界之意。”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在白音敖包山上俯瞰浑河沿岸风光

在鄂尔多斯也有类似的风俗,在《成吉思汗祭奠》一书中,就记着“祭礼在七眼井南岗的两个敖包上进行以后,杭锦、鄂托克两旗的王爷要朝北走去,划出两旗的边界线。”清朝晚期以后,甚至出现了专为确定边界而建立敖包的情况。比如乌审旗的德力格尔敖包,就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哈日梅林为了阻止王爷放地,专门建立在内蒙古和陕西边界上的。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在白音敖包山上俯瞰浑河沿岸风光

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包头市东西脑()包来历的传闻。大约在光绪以前,包头还是座小小的集镇,只有几家买卖字号,周围住的全是牧民,属乌兰察布盟管辖。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在白音敖包山上俯瞰浑河沿岸风光

当时包头有个东脑包,是乌拉特和土默特两个部落共祭的敖包,也是两个旗的天然分界。后来由于放垦招荒,水草和土地的矛盾日趋尖锐。为了防止冲突发生,两个部落的首领聚在一起商议,决定在离东脑包五十华里的地方,另建一座西脑包,作为乌拉特部落的公脑包。东西脑包之间的空地作为缓冲地带,双方牲畜均不得进入。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在白音敖包山上俯瞰浑河沿岸风光

乌拉特部落由于牲畜众多,日感草场不足,便逐渐向西迁走,放弃了西脑包。土默特部落经过谋划,一夜之间将东脑包拆除,把所有的石块、旗幡、哈达等都搬到西脑包上,这样就把土默特的边界,扩大到西脑包一带。这类敖包,一般没有盛大的祭祀,也没有固定的祭日,下面也不埋东西,只是行人路过,骑者要下马,拔一绺马鬃献给敖包;步行者要弯腰,捡几块石头加到敖包上,井口中念道:“德额吉之大者归敖包收获之大者归我们。”然后才可离去。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在白音敖包山上俯瞰浑河沿岸风光

敖包--祭神很多资料记载,不仅蒙古民族,其他北方民族也有自己的敖包。这些敖包,大多是作为一方山水的守护之神供奉的。比如达斡尔族的“白那查”,虽然画在树上,却经常在敖包前显灵,实际上就是达斡尔族的敖包神。达斡尔人在放排和狩猎的时候,一定要祭奉白那查,求他老人家保佑太平。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在白音敖包山上俯瞰浑河沿岸风光

《史记·匈奴传》写道:“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旧《绥远通志稿》也说:“各旗蒙人,以石垒成高堆,名曰'()',视为有神之地。”直到现在牧民的口语里,有时还管敖包叫“敖包额吉德”。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在白音敖包山上俯瞰浑河沿岸风光

大约很古以前,供奉敖包带有一种浓厚的自然崇拜性质。黄教传入以后,才跟喇嘛、经卷、禄马诸事物联系在一起,把这种崇拜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使敖包像雨后春笋般地到处建立起来,几乎所有像样的山水都修建了敖包,甚至有的牧民一家人也建立了一个敖包,说这是他们家的“风水”所在。特别是后来跟供奉龙王连在一起,祭敖包必是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使之具有了更大的生活实用目的。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在白音敖包山上俯瞰浑河沿岸风光

这类敖包,依其所建之地,常以山水之名呼之。其数量之多,堪为各类敖包之首。它们都有固定的祭日,祭祀也颇为隆重热闹,龙王是汉民族中专司雨水之神,牧区十年九旱,视雨如金,自然把向天祈雨作为祭敖包的一项重要内容。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在白音敖包山上俯瞰浑河沿岸风光

许多地方祭奉敖包,都在夏历五月十三进行,而这天正好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关老爷磨刀,有所谓“干磨”“湿磨”湿磨"之说,而且以湿磨(下雨)最为吉祥。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在白音敖包山上俯瞰浑河沿岸风光

蒙古人祭敖包的时候,通常要请喇嘛念经文。这类敖包,实际上是百姓通过神灵,寄托自己的希望之地。鄂尔多斯的敖包祭词,从浩日穆斯特到黄金世界的山水神仙,上至成吉思汗诞生的布尔罕山喀鲁连河,下至根生土长的阿尔巴斯山和哈敦高勒(黄河)都提到了,最后念道: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从邻家邻居,到亲朋弟兄;从乡里乡亲,到各位友人;从一家一户,到一里一村;从白发长者,到黄毛小童。为生命长久而祈祷,为生活美满而祭奉,愿活蹦乱跳的五畜、长壳带皮的五谷产得多而健壮,熟得透而丰稔;愿围猎的时候能够满载回家门,再祭奉和祈愿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能堆积如山岭,我们由衷祝愿年年幸福,岁岁快乐,草原常绿,清泉喷涌,我们众位乡邻福大寿增唵嘛哄。这就是最现实的证明。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在白音敖包山上俯瞰浑河沿岸风光

数典祭祖:在蒙语里,“敖包”一词,常跟“翁衮”一词连起来使用,叫作“翁衮敖包”。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描写词典》中,也把“敖包”列入“建筑”一类,称作“敖包翁古德”(翁衮的复数),这是很有道理的。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张华注“匈奴名'''逗落'”。“殆以后世蒙地树林甚少,于是鄂博之制兴焉。” (《绥远通志稿》)从这些说法来看,起码可以推出两点结论:现在敖包上扎柳条并环而行之的礼俗,是古俗的遗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祭冢的,也就是我们说的翁衮。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敖包为翁衮的最现实的根据,明显不过地体现在它的建筑过程中。一开始我们介绍敖包形制的时候,描述的仅是它的地上部分,实际上每个敖包都有程度不同的地下建筑,并埋葬了不少东西在里面。一般多系王爷或敖包之主的其他人的王冠、服装、金银、武器及生活用具,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翁衮,起码是衣冠冢。由于王爷是宗亲世袭的,这种敖包无疑是家族权威和尊严的象征,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敖包这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在它的有关礼法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

1)在酢肉的摊派和分配上,都有严格的法度,是一种政治待遇的象征。比如鄂托克旗王爷的布尔陶勒盖敖包远在毛盖图苏木,离王府所在地(今乌兰镇附近)很远,快马须走一天才能到达。五月十三祭过敖包后,十四必须将羊头和一条前腿给王爷送去。那时天已大热,等送进王府肉也臭了,王爷也不一定会吃。但这是他家口福的象征,不送绝对不行。《秘史》记载着成吉思汗的母亲因为分酢肉不公平,跟俺巴孩汗的夫人翻了脸,就是因为这个原故;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2)从前王爷要降罪或赦免犯人,常在敖包前举行;3)如果边关告急,国难当头,需要出兵抵抗的时候,往往要在敖包前举行誓师大会,必要时甚至要用活人祭敖包,以示每战必克的决心。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正因为敖包是陵寝宗室的象征,从前各旗的王爷几乎都有自己的敖包。以伊克昭盟而论,郡王旗治北八十里,有达黑伊勒团敖包,为本旗之公敖包;鄂托克旗治东南约百里,有爱勒克图敖包,为本旗之公敖包;扎萨克旗治西北二十里,有独更敖包,为本旗之公敖包……同时王爷姓氏以外的其他氏族,也都有自己的敖包。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这些敖包都各有自己的来历,祭祀的日期和仪式也五花八门。乌审旗的艾古尔靳哈然,住的全是艾古尔靳氏族的人,他们供奉的敖包叫京肯薛德(一位英雄的金抢)。这个哈然下设五个苏木,正月初三大祭的时候,每个苏木各出一名珠玛(司祭),各出一只全羊,由哈然的大珠玛带领五名珠玛主持祭礼。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氏族,住得都像艾古尔靳这么集中。或者原先虽然集中,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走散了。等到能够返回家乡,第一件事就是由长者带领,供奉自己氏族的敖包,在敖包前认识自己的家族。当然也有可能永远回不去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的牧民不供奉自家附近的敖包,却跑老远祭另外的敖包,这就是因为有个陵寝宗室的问题。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那达慕”的雏形关于“那达慕”,以前的志书上没有记载,《辞源》里也没有这一条。《辞海》的解释是:“内蒙古地区蒙古民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多在夏秋季节祭'敖包'时举行,一般一年一次,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歌舞以及贸易活动。”从这条解释看来,“那达慕”很可能是解放以后命名的,而且是由敖包会发展而来的。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从前牧区地广人稀,聚散无定,平时大家都忙于养牧,难得一聚。一到五月十三祭敖包这个季节,水流草青马上膘,牧业大忙季节已经过去,丰收已成定局。于是大家便换上新衣,骑上快马,褡裢里装进奶食,马鞍上捎上全羊,来到敖包山下,举行敖包大会,勇者摔跤,健者赛马,娱神而自娱也。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那些牧主,也在这个时候向牧民分股子,安排一年一度的牧业事宜。解放后将阳历六月三十日定为牧业年度,跟祭敖包的阴历五月十三相差无几,往往合在一起举行。由于时代的原因,可能在某个阶段省去了祭敖包的内容,专以庆丰收和娱乐为主,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那达慕”。

白其口村的白音敖包(图:玉文/文:叶子)
                 在白音敖包山上俯瞰浑河沿岸风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