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岱岳庙——宗教艺术的殿堂(图/文:叶子)

标签:
河曲岱岳庙宗教艺术的殿堂2019年6月9日山西河曲旅游 |
分类: 中国宗教文化之旅 |
人生很短,做一个有趣的人。一个有趣的人,内心一定是丰盈充足的,不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都可以把生活经营成一首诗,在苦闷的日子里,笑出声来。——叶子题记
河曲岱岳庙——宗教艺术的殿堂
(2019年6月9日周日 山西河曲)
在山西河曲县文笔镇东南10余里的岱岳殿村西,有一座寺庙名曰“岱岳殿”。村庙同名,这在全山西省乃至全国恐怕也不多见。虽然该庙在三十余年前就已被改称为“岱岳庙”,而且也应该叫岱岳庙,因为庙的正殿才叫岱岳殿,但是人们习惯上仍总称其为“岱岳殿”。
岱岳庙坐北朝南,南北长65米,东西宽52米,占地面积3380平方米。据寺内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功德幢记载,岱岳殿始建于金天会十二年(1134年),重修于金大定庚子年,公元1180年。建成至今八百多年以来,岱岳殿屡遭毁损,元、明、清及当代多有修葺,寺内现存碑记甚多。历代修葺使这个古寺庙群得以保存下来,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物。
寺内砖石铺院,松柏吐翠,环境幽雅,十余座殿堂依序而建,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丹楹壮丽,整洁美观。庙的主体属道教,但也有佛教诸神和民间俗神,儒、道、佛三教合一,包罗广泛,令人惊叹。
清代诸帝对儒、道、佛均采取的“三教一家”的平等政策,直接导致了“三教信仰”的盛行,各地新建或重修了大量的祭祀场所,河曲岱岳庙应属此列。其明清所重建的诸殿名称就再现了“三教共融”、“神人共崇”的热闹局面。
岱岳庙过去曾有“东岳庙”、“天齐庙”之称,因其主神是道教的东岳天齐仁圣大帝之故。民间传说姜子牙助武王灭纣后,敕封诸神,黄飞虎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领地在五岳之首即东岳泰山,而泰山别称“岱”“岱岳”,人们就把此庙称为“岱岳殿”,是以一殿之名命全寺。
又因东岳大帝被加敕一道执掌幽冥地府十八重地狱,故岱岳殿也常被称作“岱狱殿”。虽仅一字之异,却平添出许多神秘的色彩。
从正面看,岱岳殿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过厅、正殿、酆都殿,山门内有青龙、白虎二门神持械守卫。西边由前往后分别有龙王殿、灵官殿、地藏殿、奶奶庙(也称娘娘庙、圣母庙);东边有禅堂、关帝庙、岳武庙(也称岳王庙)、玉皇阁、日宫、“光明如来”释迦宫、月宫、包公祠。道教与诸风俗神汇聚一宇,是一处具有中国民间诸神崇拜性质的庙宇。
岱岳殿又名天齐殿亦即正殿,主奉岱岳主神东岳大帝——泰山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曰“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帝之孙,神灵之府也!”
从发生的角度看,对东岳泰山的信仰远比道教和佛教早得多。正因如此,本土道教将其纳入了道教诸神的行列,谓之冥世之神。在南北朝成书的《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中如是说:“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百九十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
当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能让国人很快接受,也将东岳泰山神列为“泰山府君”,是地狱之神。据说,月氏族后裔支谦和尚在翻译佛教经书《八吉祥神咒经》时,即云:“泰山地狱饿鬼畜生道”。
由此可看到无论道教还是佛教,均强调了泰山神主生死的重要职能。因此,历代帝王对东岳泰山神非常重视,如春秋战国时被齐国称为“天齐”,即天之肚脐。唐时封王,宋时封帝。
岱岳殿现在称大佛殿,内有三尊塑像分别是毗卢佛、祖师、蔺相如。至于岱岳殿什么时间变成了大佛殿,没有碑刻记载。据看庙的师傅说,这样的塑像形式,是村里从很早就传下来的,他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时间。塑像则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坛岭头岱庙,就因为这座三间金代风格的大殿,成为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皇阁供奉着玉皇大帝,他在世俗的心目中是中国最大的神袛,是众神之王。唐代诗人韦应物曾有一首学仙诗:“存道亡身一试过,奏之玉皇乃升天。云气冉冉渐不见,留与弟子但精坚。”
玉皇大帝即是中国人心目中统御十方三界、四生六道的“老天爷”。民间玉皇崇拜在隋唐两宋时期,已渐渐发展成为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民俗活动。河曲岱岳庙的玉皇阁虽只是一座小殿,但也足以看到河曲人精神崇拜的特点。
判官殿供奉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冥府判官,在后世的演绎中通常长得凶神恶煞,但绝大部分都心地正直、善良,它判处人的生死轮回,褒善贬恶。
龙王殿供奉龙王,其职责就是兴云布雨。其治水之所已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一定程度上应与历史上几位皇帝的重视有关。譬如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等。
当然,农耕时代只能靠天吃饭,因此风调雨顺就成为民众最迫切、最朴素的企盼。尤其是在易干旱的山西,龙王庙(殿)可以说无村不有。
圣母殿供奉着三霄娘娘,是道教神话传说中财神爷赵公明的三个结义妹妹,即云霄、琼霄、碧霄,为感应随世仙姑正神,其掌管混元金斗,把握人们从生到死的一切命运。当然,和全国其他祭祀女神的殿庙为满足民众“多子多福”心愿而均具有送子功能的情形一样,河曲岱岳庙圣母殿的这三位“娘娘”同样可以“送人子嗣”,因此,当地人也直呼其为送子娘娘或送子奶奶。
灵官殿所祀神为王灵官,是道教所奉的雷部、火部天将及护法神,通常镇守道观山门。最早记载这位王灵官事迹的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之后,王灵官受到了明代上层统治者的推崇,然后逐渐在民间传布开来。
天齐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出抱厦,侧出八字墙,抱厦卷棚歇山顶,殿身硬山顶,琉璃剪边,脊刹背面有“正德元年重建”题记。后土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布灰筒板瓦硬山顶,殿内三壁绘77幅连环壁画23平方米,主要为因果报应等内容。
佛教体系日宫供奉观音菩萨,释迦宫供奉释迦佛祖,月宫供奉普贤菩萨,俗称“三宫”。这三座建筑虽以独立的空间出现,但从其排列的形式上看依然符合魏晋以来常见的“一佛二菩萨”组像的类型。只是与常见的“华严三圣”和“西方三圣”不同,释迦牟尼佛祖的两位胁侍菩萨则是观音和普贤。虽然佛教造像有一定的规律,但作为外来宗教,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被进行一定的修改甚至颠覆(如菩萨由男变女)亦是事实。
此外,该庙还有一座供奉地藏王菩萨的地藏殿,规模与后土殿相当,虽然并未与“三宫”并置一处,但也因此基本反映了当地佛教信仰的概况。殿内现存十殿阎君塑像,为明塑佳品。
圣贤之神儒家强调“五常立本”。因此,那些历代忠义、圣贤之士便成为民众祭祀和学习的榜样。正所谓“民益知大贤之忠于国者,虽死于不幸,后世必载祠典,严庙貌,奉事尊仰之。如此,皆思勉而为善。”
关帝殿、岳王殿、包公祠分别供奉着圣贤之神关公、岳飞和包拯。被民间尊为“关公”、“美髯公”的关羽,其去世后逐渐被神化,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岳王殿中有同治三年的碑刻:“岳公忠勇盖天地,威烈震古今,舍身赴义,不为身家计者,不愧列古忠臣之祠,建立神像以表精忠,令岳公身后之名益彰。”建岳王(庙)殿的意义可彰可显。
包拯即包公,为官清正,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不畏权贵。《宋史》曰:“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可见在民众心中他是理想的清官形象。关公之“义”、岳飞之“忠”、包拯之“正”,一方面是封建时代所宣扬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圣贤崇拜的具体体现。
游览中,许许多多各具情态的神像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恍如走进神佛雕塑的艺术圣殿,又似置身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百看不厌,流连忘返。
最为珍贵的是总计104平方米的古壁画及题字,多数在明代(包括)以前就已存在,部分为清代题绘,其内容或自然万物,或三界众生,场面宏大,造型生动,色彩斑斓,是研究金代及元、明、清壁画难得的珍品,颇受专家、学者和文人的青睐。此外还保存塑像15尊,碑碣11通(块)。
通过其岱岳殿清代咸丰四年(1854)重绘的清代壁画可以看到,正殿内东西两壁各书条屏八幅,内容为奉劝世人应以善行为本,说明祸福因果的缘由和死后地府磨难的情景。这充分表明了东岳泰山神掌管生死的“地狱之神”的身份,另一方面,在封建时代依然起到了“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
除此而外,正殿右前方还有一棵需两人才能合抱的千年古柏,高约四五丈,虽老干虬枝,盘曲嶙峋,却仍极壮实,枝繁叶茂,四季常绿。
相传这里在北宋时期还曾有过一大片原始森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树木锐减,建寺时即已所剩无几,只有这株古柏顽强地存活下来,它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年年岁岁见证着岱岳殿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又似一位忠贞英武的壮士,日日夜夜守护着岱岳殿悠久灿烂的寺庙古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