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涠洲岛天主教堂领略神秘哥特式建筑(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岛天主教堂2019年2月5日广西涠洲岛旅游文化杂谈 |
分类: 那山、那水、那人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下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启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探访涠洲岛天主教堂 领略神秘哥特式建筑
(2019年2月5日 广西涠洲岛)
如果你去广西旅行,一定不要错过北海;如果你来了北海,必定要到的地方一定是涠洲岛及岛上的天主教堂。
教堂高13.5米,长56米、宽17米,全用岩石、珊瑚粒及竹木瓦建造,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教堂内可容纳教徒1500人。
时至今日,涠洲岛民约有三分之一(2000多人)信奉天主教。每逢星期日,涠洲岛的上空就会响起天主教堂的钟声,便有信徒到此做礼拜,热闹非凡。
高大雄伟的天主教堂,在四周低矮民居的衬托下,显得规模庞大,颇有气势。正门顶端是钟楼,高耸着罗马式的尖塔,有着随时“向天一击”的动势,造成一种“天国神秘”的幻觉。 教堂的左侧,是一座两层的券廊式神父楼。
原来的教堂由钟楼、修道院学堂、医院、育婴堂组成。由于“文革”的破坏,除教堂和钟楼外,其余都已无存。教堂在经历上百年的风雨洗礼后,依然屹立不倒,迄今仍可供教徒们在教堂内弥撒祈祷和供游人观瞻。即便不是教徒,我们依旧可以在这里,感悟历久弥新的坚毅与亘古不变的平静坚守。
涠洲岛盛塘村天主堂始建于1853年(清咸丰1851-1861),历时10年,1863年建成之时已是清同治(1861-1875)年间了。“1853年范神父接任,大兴土木,经过十年之努力,终于1863年落成。”(盛塘村天主堂记载)。
1853年,一位法国传教士长途跋涉来到涠洲岛,历时10年,就地取材,用火山沉积岩和珊瑚石建成了这座“晚清四大天主教堂”之一的盛塘村天主教堂。
在后来大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好几位虔诚的传教士为了传播“天主”的爱,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涠洲岛。百多年后,这座闻名遐迩的天主堂,还继续发挥传播“天主”福音的功能。所不同的是,传播福音的是中国的神父。
这里除周日做礼拜外,平时无人,只由一位老人管着门。平日的教堂是庄严而寂寞的。随着近年涠洲岛旅游的兴起,参观的游人日益多了起来。
盛塘天主堂,一个许诺爱情的地方
19世纪中叶,有位法国传教士来到了这个简陋的小岛,用柱子撑起教堂的穹顶,用火山石、珊瑚、贝壳混合了蜜糖铸造了教堂的外墙。
这里的居民从此没有了争斗,这里的岛民从此拥有了信仰。如果贝壳和火山石象征了坚贞,那么蜜糖就象征了甜蜜,这难道不正是爱情的写照吗?
早上要是足够幸运,你还能看到当地原汁原味的天主教婚礼。用外地人难以理解的本地话,对主起誓,起誓庇护身边的那个人,一生不变。
教堂的庭院里种植了几棵芒果树,历尽百年沧桑,在芒果成熟的季节里,整个庭院散发着诱人的芒果清香,如同所有恋人对爱情的向往——长久、甜蜜。在这里,杨振宁与翁帆完成了婚礼。
如果你相信爱情,如果你希望在一个可以听的到海浪、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与爱人牵手,那么请在一个有夕阳的黄昏来到这里,为你们的爱情祈祷。如果神可以听到,那么你们必将相伴一生,浪漫到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