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2019-02-17 07:09:08)
标签:

北海疍家民俗园

2019年2月7日

广西北海

旅游

文化

分类: 那山、那水、那人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下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启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北海疍家民俗园

201927 广西北海)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疍家民俗园,位于北海市区东南方约15公里处、红树林生态休闲旅游区内。景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分为红树林观赏区与疍家民俗园,可以体验疍家民俗文化、赶海、拾贝、捉蟹等。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疍家人,是北海的一个特殊群体。据说疍家人是渔民中最贫穷的一群,因为无力在陆地购置产业,因此长年在渔船上生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服饰、居住、宗教等文化。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北海历史上的疍家,有渔疍、珠疍、商疍。顾名思义,以捕鱼谋生者为渔疍,潜水捞珠养珠者为珠疍,以船艇做生意者为商疍。现在多为渔疍,且几种疍民早已不断融合。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当下,在地角、侨港、营盘和沙田等地,仍有许多疍家人在传承发展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荡舟大海,创业致富。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疍家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广东通志》上说,因其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疍民。远在晋朝,便有疍民从珠江三角洲移居北海外沙。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过去疍家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与陆上的居民不大相同。疍家人出海前,先备金猪五牲拜祭海神三婆婆(也称天妃、天后、妈祖),后拜祭船头公。起航前夕,在船头、船中、船尾和桅杆上挂红(红布条),燃炮仗,打锣鼓,意为 吉祥喜气送顺风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造船,疍家人尤其讲究。先择定开工的日子时辰,安放船体龙骨。主家备金猪五牲焚香拜祭鲁班先师,请船头公到位。然后宴请造船工人,给师傅头红包。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新船体下水也要择日子时辰,在船上各部位贴利是钱,船尾舵边张贴九曲三弯随舦转,五湖四海任舟行字样的对联。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船下水后,亦须另择日子时辰树立桅杆。在炮仗声中,五牲祭神完毕,桅杆对桅基榫坑。时辰一到,师傅头就一刀将悬索斩断,使桅杆下坠嵌入基榫。此时桅杆高挂红彩布,响鞭炮。当晚,主家在新船上宴客。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老一辈疍家人的衣着,无论男女均为上衫偏短偏宽而窄袖。疍家妇女衣裳特色除了短身窄袖,宽裆阔腿而偏短外,头包方格花纹的夹层纱布,一角突出前额,左右两角交固下颊,一角于脑后,俗称为猪嘴。疍家的这种装束打扮,利于海上作业和遮蔽风日。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疍家妇女首饰以金银和玉器为多,钻石、珍珠、玳瑁兼有,种类有头簪、耳挖、耳铛、耳圈、项链、手镯和戒指等多种,不分平时和节日喜庆日,都穿戴齐全。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疍民家居首先以船户为主,后就近沿岸建构棚户。这些棚户俗称疍家棚,以前在外沙、高德、旧游泳场一带多见。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疍家棚依岸凌木,植木为椿,架栋为缘,上覆竹瓦,围以竹壁,地铺木板;亦有陶瓦为盖,木板为壁的。疍家棚的棚底离海面两三米, 棚前安有小木梯供人上落。潮涨时,棚底下有海水浸泡,水大时可在棚上钓鱼。疍家棚的楼板,有些用油灰或桐油填涂。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在疍家棚内,一般分有饮食会客的正厅和休息的卧室, 客人未经允许不能进入卧室。厅、室都很小、都开有小窗,以便通风透亮。也有一些疍家棚是不分厅室的,疍家棚既是疍家人的餐厅、厨房,也是休息的大木床。船艇为疍民的另一重要居室。过去,疍俗有举家随船出海的传统,疍家妇女一日三拭船面甲板,使其干净、锃亮。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生活民俗上,疍家人的禁忌颇多。碗、盆、碟、汤匙等食具不得倒覆放置,汤匙不能拖拿,筷子不能置于碗面上,汤匙不能在汤锅里搅来翻去,食物沾酱油时不能在碟里来回搅动,夹菜时手心不能向下。总之,这些都预示着搁浅之意。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煎鱼时,只能煎一面,不能把鱼翻面再煎。煮鱼不斩尾,意为留有后路,以免日后捕不到鱼。行船时,忌别人问到什么地方,何时可到。坐姿忌两脚悬空,这是不到埠的预兆。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疍家婚俗甚有特色。闺女出嫁前十天,剃面上光,每晚例行哭家姐,有母女对哭,同胞姐妹或女伴对哭,每哭一句均以叹家姐三字开头。哭时曼声软语,哀婉凄楚,余韵袅娜。新娘出阁,无凤冠霞帔穿戴,只有新衣裳、金首饰、红帛蒙头,男家按择定的时辰,由伴郎划小艇前来迎亲。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新娘拜辞祖宗神祇和家长后,由喜娘背着,在女伴张伞盖顶簇拥下登上迎亲艇。艇队开行,有喜炮鼓乐相随。到了男家船户或棚户,新娘仍要由喜娘背上船户或棚户。拜堂合卺,张宴款客。疍家婚俗的特点始终串着字,唱苦难,唱亲情,唱丰收,唱欢喜。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今日,北海疍家人面对现代与历史、创业与传统,不改初心,坚守大海,勇向天边,执著地追寻那蔚蓝之梦。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疍家人是对中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主要分布于福建福州、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份。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对于疍家人的来历,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疍家人是原居于百越人。历史学者罗香林认为“水上人”就是越族后裔。然而,疍民也不一定是单纯的民族,可能在历史不同时期融合了不同人群。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还有说法疍家人源于成吉思汗的蒙古族。元朝末年,战乱不断,许多蒙古族士兵被迫南下。当他们流浪到南方沿海时,为当地人所不容,有一批人做了海盗,在附近抢掠为生;而有一批人只得在船上漂泊,以捕鱼为生。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根据沙田疍家文化博物馆提供的旧图片显示,从元朝到清朝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疍民备受欺凌,他们没有部落,没有田地,以海为生。岸上的原住居民规定"疍民"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科举的名册中也从来没有"疍民"的名字。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疍民在很多不明故里的人眼里是被欺凌者的代名词。但正是这样一个弱势族群,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用简朴的智慧围海造田,造出了滩涂沃野,创造了咸水种植方法,修筑海边基围养虾种植莞草,把陆地从海中一点点""出来。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由于靠近大海,大风大浪让疍民的生存时刻受到威胁。打鱼也很难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于是,一部分疍民开始向岸上悄悄发展,演变成为具有新的生活方式的“两栖疍民”。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疍家酒席全是鱼,疍家无腥不成饭,疍家人的美食来源于大海,全在于新鲜,北海本地疍家饮食文化的发源之地的就在外沙岛。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疍家人的海鲜村从岸边一直沿伸到海里,搭建成竹楼的形状,每一个小竹楼就是一个包间,完全是置身海上品尝海鲜。海鲜都是在海水池中活蹦的,据当地人讲,海鲜运输到异地,虽然到达时还活着,可中间的运输途中要打氧气,海鲜的肉质便不再新鲜了,因此疍家的海鲜是最最新鲜的。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北海疍家民俗园(图:玉文/文:叶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