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2019-03-28 07:09:27)
标签:

雁门关天险门

李牧祠(靖边祠)

2016年9月17日

山西代县

旅游

杂谈

分类: 陪你一起走长城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下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启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

2016917日 山西代县)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2016917日,雨中的雁门关,风中的寒意渐浓,行走在海拔2000米的古战道,使人不禁想起东汉张衡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泪沾巾的词句。沿着西周穆天子踩踏过的古代石板路,叶子一家踏上了万里长城第一险关——山西雁门关。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远远便可看到雄伟壮观的雁门关古建筑群。在两侧挺起的山峰中间,小北门(即瓮城门),拔地而起,未设顶楼,但砖石结构,格外雄固。门额石匾横刻:雁门关三字。洞门两侧镶嵌砖镌楷书检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为傅山先生所书,这可能是对雁门关最恰当、最简洁的描述了。可惜原件已在日寇侵华中化为灰烬了。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雁门关天险门:天险门为关城东门,石座砖券,额匾篆体书刻天险二字。墙垣设垛口,门洞板1道,青石板铺路。天险门上建有雁楼,坐西朝东,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有走廊。建筑为重檐歇山顶,正面明间为隔门,两顶间为砖砌墙,背面除两圆形窗户外,其余用砖砌成。平板枋上施以斗拱,有昂有翘,屋顶交以青灰瓦,正脊两端安大吻,四角悬挂风铃。楼内空畅,供兵丁巡察、了望。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李牧祠(靖边祠):李牧祠位于关城天险门外东侧,亦称武安君祠、靖边祠、镇边祠,为纪念战国时赵国良将李牧而建。祠宇建筑规模宏大,山门前有石砌平台,上竖石制旗杆1副,配设石狮1对。正中左右各筑踏朵台阶,并配以石雕石栏柱石栏板。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山门两旁建有钟鼓二楼,祠院分前后两时,前院两侧为厢房,正面过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面供有韦陀像。过殿两侧留过道,设东西库房。后院正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一佛二菩萨。正殿左为方丈,右为祖师堂,东西配房为师房。在主殿东边,顺台阶而下有窑屋多孔,名九窑十八洞,石基砖券曾为兵堡。祠内悬挂朱衣道人傅山亲笔对联:重台唱法祥云遍覆菩提树,莲台传经瑞口光临极乐天。现有残碑13通。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靖边寺是为纪念战国良将李牧修建的。李牧曾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人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李牧在雁门数年,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人。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相关链接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以""著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位于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雁门关得名于《山海经》:雁门,飞雁出于其门。为什么飞雁要从关门飞过?原来雁门山群峰海拔1900米以上,周围群山峻岭环抱,只有过雁峰两旁有两道比较低矮的山峪。大雁不能从其他处飞过,只能从这里经过,雁门关正好坐落在这个山峪之上。若于适当的季节到此,便可欣赏到雁阵过关的奇景。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吕氏春秋》曾把雄关雁门为居天下九塞之首。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曾亲临此地。他写道雁门重关,山峦在x(yan音演),霞飞云举,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飞雁出于其间。该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曰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天险”)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当地人传说,蒙恬死后葬于代县境内。现在上门王村有一座蒙恬墓遗址,其断碑尚存,还可看清:秦蒙恬将军墓,及清嘉庆等字样。据史学家考证,蒙恬墓在陕西境内,此地乃传说而已。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汉代的雁门,更是风云多变。公元前201年,刘邦亲率三十多万大军,抵达平城(山西大同),抗击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计诱入,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最后用重金财物贿赂了单于阏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脱。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正是由于汉武帝时期创建了强悍的骑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护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换来了以后同匈奴的和睦相处。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汉元帝时,有胆有识的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前簇后拥,浩浩荡荡,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可惜,到了唐代,雁门古塞汉相争,群雄逐鹿,战事连绵。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据说,突厥进犯云州时,薛仁贵曾率兵出击。阵前,突厥人喝问:唐将是谁?唐兵答曰:薛仁贵。突厥人以为薛仁贵早死而不信。仁资脱盔示面,突厥惊视失色,引兵而还。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唐末五代,契丹(辽国)崛起于北方,危及内地。后晋石敬瑭向辽国自称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从此,在山西北部,雁门山就成为了后晋和契丹的分界线,雁门关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相对峙的前沿阵地。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著名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由于统帅潘美的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和挟嫌报复,使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今天英雄已去,而杨令公和佘太君的彩塑至今还凛然地静坐在雁门附近的杨家祠内。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元明时期,雁门旧关废弃,新关又起,雁门战火渐趋平息。时至清末,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辱国求存的慈禧太后等,狼狈出走。他们过居庸、宣化,经大同,又在雁门留下了逃跑的脚印。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当时,正值秋天,气候酷热,慈禧、光绪和王公随从颠沛至此,饥渴难忍,曾在关门左侧靖边寺吃茶,但未敢久留,小憩后又匆匆出发了。傍晚,慈禧一行宿关南阳明堡贾宅。光绪帝面对贾宅五世同堂的门匾和堂内神龛上一心念佛的横幅,联想内忧外患的处境,在东家门板上写下了:五世同堂真富贵,一心念佛见如来的联句,借以抒发一个失意帝王向西方逃去的颓败情怀。这与李牧、杨业等抗战英雄恰成显照的对比。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雁门关天险门及李牧祠(靖边祠)(图:玉文/文:叶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