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大文殊寺(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五台山大文殊寺2018年9月24日山西五台山旅游文化 |
分类: 中国宗教文化之旅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下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启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五台山大文殊寺
(2018年9月24日 山西五台山)
文殊寺古称大福圣寺。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所著的《敦煌石窟笔记》一书中,刊载了两幅展现佛教圣地五台山全景的唐代壁画,其中一幅详细描绘了五台山寺院与山川的分布,并对寺院的名称一一标注。
在这幅山翠叠嶂、古寺连绵的风华长卷中,堂皇宏伟的大福圣寺鹤立卷轴中央。经过缜密考证,大福圣寺的方位就是文殊古寺的旧址,坐落于五台山麓,如今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伏胜村。
文殊古寺始建年代不详,据史料记载,在隋唐时期,已成为五台山最鼎盛的寺院之一,素有“七进院落、十方丛林”,“骑马关山门”之誉。云聚雾散、日升月落,古寺几经兴废,如今已破旧不堪。凋蔽的佛殿在遗址上岌岌而立,庄严的佛号却千年不散、山门内的古树也依然蓊郁苍劲。
2017年4月20日,历经半年多的艰苦筹备,在深度考证历史地理文献、建筑方案几易其稿之后,位于五台山豆村镇伏胜村的古文殊寺终于开启恢复性建设工程。来自各地的护法信众与寺院常住法师及社会各界人士一同参与了这一盛事。
复建的寺院南北长234m(文殊殿后墙至停车场南端),东西宽161m,总占地面积约36488m2,其中,寺院建筑占地约23048m2,寺前广场绿化及停车场、道路等占地面积约13440m2。计各种殿宇房舍59座289间,总建筑面积约12557m2。
整个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建筑总体分三路,中路为寺院,寺院又分为前院与塔院。西路为大僧院、虚弥院,东路为二僧院。山门前广场自成一体。
山门本是三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统称,谓之三门殿。又因寺院多在深山,于是又称山门。又因山门殿内两侧常塑二尊护法金刚及四大天王,故又称天王殿。
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东西长约20m,南北宽约11m,建筑面积220m2,投影面积315m2。单檐歇山顶,外墙裙部作石雕须弥座,明间与两次间前后开拱形门,门套亦为石雕券,外墙红泥,殿座石砌。
殿前月台东西长24m,南北宽5m,三门前分别做独立台阶。120m2的月台一方面是寺前整体美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举办佛事活动及适应旅游观光之需要。
台阶前两侧各置石狮一对、旗杆一对作为寺前仪仗。门前莲池四壁石砌,中建石拱桥一座,池及桥边安装石雕勾栏:池东西长25m,南北宽6m,深以2m为宜,可容纳约300m3的雨水。
设置莲池意图1.实用性,可汇集雨水,作消防蓄水备用,也有养鱼、植莲供观赏的功能;2.寺院总体环境,主要是寺前环境的完整性,给人以心里平衡的感觉,这与风水理论的“背山面水”有相似之处。
五台山古称清凉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罗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巅峦雄旷是五台山山势的重要特征,东台磅礴、南台幽寂、中台宽旷、北台雄壮。
据经典记载,佛说东北方有山曰五顶,佛陀的左胁侍——专司“智慧”的文殊菩萨就驻锡于此。大显通寺和大塔院寺是迦叶摩腾尊者和竺法兰尊者来到中国,继洛阳白马寺之后,建立的五台山上最早的寺院,距今已近两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