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2018-09-16 07:09:45)
标签:

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

2018年8月11日

呼和浩特内蒙古展览馆

旅游

文化

分类: 走遍内蒙古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

2018811日 呼和浩特内蒙古展览馆)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201881016日,作为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活动内容之一的“守望相助——56民族非遗邀请展”,在内蒙古展览馆开展。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邀请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从全国22个省区市筛选了56个民族最具各民族典型意义、又能体现民族间互助共有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71个,183名传承人在现场进行了展示展演。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巴比拉阿和勒别克

在新疆北部的草原上生长的大量的芨芨草,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哈萨克族人的指尖下形成贴近生活的实用艺术品。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芨芨草在哈萨克语中被称为“阿克其”。游牧在草原的哈萨克族人就用芨芨草制作生产和生活物品,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琼木其”即芨芨草编织技艺。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在一根根芨芨草的编织下,彰显出哈萨克族人对自然的无限崇拜,体现出利用自然的生活智慧。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哈萨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重要的跨境民族,是世界上著名的游牧民族,几千年来哈萨克族都有发达的畜牧业,他们培育养殖了马、牛、骆驼、绵羊、山羊等牲畜。他们的生活是以肉、乳制品为主,辅之以面食、小米等。芨芨草编织文化属于草原文化类别。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哈萨克族自古以来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因为牲畜的转场需要,他们居住在容易搬迁和拆卸方便的毡房。因为生活环境的需要,他们就地取材用芨芨草编织“琼木其”。芨芨草主茎挺直,外表光滑,哈萨克人用它编成的“琼木其”顺着毡房的圆壁展开,为毡房挡风同时阻挡外来物的入侵。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哈萨克族崇拜自然,在实用的同时,他们把羊毛剪下来,用天然颜料染好,再把羊毛撕开,缠绕在芨芨草上,编成自己本民族和本部落的印记和图腾。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又都毫无例外地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吸引、相互引进。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在漫长的历史时间里,哈萨克人编织的“琼木其”图案也不再是单一的民族和部落的印记和图腾,颜色多了起来,图案也变得丰富起来,逐渐形成了粗犷、豪放、大气的哈萨克族独有的一种图案,也是草原文化遗产中,值得研究的活化石。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哈萨克族芨芨草手工编织技艺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内容丰富多彩,美观大方,充分反映出哈萨克族的生活和艺术风格,制作工艺原始,是纯手工制作,濒临失传,急待保护。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芨芨草编织工艺流程

哈萨克族的妇女们从秋季开始收集干枯的原材料,将芨芨草,打捆成束、放到向阳处晒干。从收集干枯的原材料到设计绘制图案、缠绕毛线、整理固定、收尾包边等整个编织技艺往往要耗费一段较长的时间。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制作的图案和印记已经先画在底层的布料上,将芨芨草在需填补的不同彩线部位先画上记号。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他们把羊毛剪下来,用五颜六色的天然颜料进行晕染,像弹棉花一样再把剪下来的羊毛均匀撕开,捻成所需要的各色毛线,然后根据图案的要求,缠绕在芨芨草上进行编织。编织的图案,主要是哈萨克族的图腾、本部落的符号和传统图案,集动物、植物为一体,色彩靓丽,民族和地域特色浓郁。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第二种颜色的羊毛必须要将第一种颜色的毛线线头缠绕压在底部,往往一根芨芨草可以缠绕六至十种颜色的毛线。手法纯熟的哈萨克匠人大概五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一枝芨芨草彩线的缠绕。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所有的芨芨草缠线之后还要进行图案的统一对接,整体排版,最后用斧头等工具砍齐两头,再进行包边处理,整个程序较为繁琐。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芨芨草编织技艺在哈萨克族语中称为“棋托乎”,主要是哈萨克族妇女世代相传的一项手工编织技艺。芨芨草编织品一般用于生产生活,是哈萨克毡房的重要组成部分。芨芨草编织的织品可以顺着毡房圆形的周围展开,可以阻挡外来物的进入,既实用又美观,不仅是毡房的装饰品,也可以用来装饰房间。凡是在哈萨克毡房里,都有芨芨草编织的“琼木其”。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哈萨克人居住的毡房离不开芨芨草编织,他们认为这是他们民族独有的一种技艺,无论在哪里看见芨芨草编织的“琼木其”,他们都有一种亲切感。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传承历史:考古发现,公元前18世纪的草编蒌,在若羌孔雀河出土。草编蒌由芨芨草编织,直口,鼓腹,环底,颈部编有曲波纹和弦纹,蒌口盖着褐色毛布。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根据有关哈萨克史料文献记载,公元5世纪哈萨克族先民己制作和居住毡房,在西汉时期哈萨克族先民在制作毡房里用芨芨草编织品作为工具,这说明在那里芨芨草编织已在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因为哈萨克是游牧民族,男人放牧,女人负责家务,传承人群一般为哈萨克族妇女。她们也可以分为家传和师徒。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芨芨草手工编织的图案、样式、技艺是哈萨克独特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体现出草原游牧文化的淳朴和原生态性,具有传统的文化因素和吸收兄弟民族的多元文化特征。具有世代传承性,图案的传承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丰富,它反映了哈萨克族以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以及哈萨克族的审美情趣,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组成部分。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哈萨克族人游牧中使用的彩色毛线是自己加工制作的染色细毛线,所有的颜色都源自于大自然,不含任何化学染料。芨芨草用料也有讲究,秋季只有在水源充沛的草原才能采集到长度在一米以上的芨芨草,等自然枯黄后将表皮剥去,留下外表色白而光滑、柔韧度高而挺直的主茎作为芨芨草编织原料。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芨芨草编织技艺属于纯粹的手工技艺,代代相传,没有丝毫现代工业的影响,是哈萨克族历史传统的见证和现实生活的写照。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和哈萨克族人的性格一样,芨芨草编织技艺风格古朴,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反映出浓厚的草原文化鲜明的特征。芨芨草织品,既可以顺着游牧毡房的圆壁张挂,为毡房挡风、防潮兼美化,也可以挂在定居住房的墙壁上,美化居住环境。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芨芨草编织技艺特点浓厚,历史悠久,既是一种典型的、浓郁的、原生态的游牧民族文化,又是哈萨克族在本土上,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创造出了这种独特而淳朴的民族文化。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哈萨克族芨芨草手工编织技艺属于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此种遗产在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都有制作,而且在甘肃省的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也都有制作。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图:玉文/文:叶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