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鬃绕线蒙古唐卡、堆绣惊艳全场(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马鬃绕线蒙古唐卡2018年8月11日呼和浩特内蒙古展览馆旅游文化 |
分类: 走遍内蒙古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马鬃绕线蒙古唐卡、堆绣惊艳全场
作为藏族唐卡的姊妹,内蒙古阿拉善马鬃绕线蒙古唐卡是唐卡文化中的独立分支,记载着藏传佛教传入蒙古的历史资料和蒙古元朝以来历史资料,有着800多年发展历史,蒙古族唐卡在唐卡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2018年8月10—16日,作为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活动内容之一的“守望相助——56民族非遗邀请展”,在内蒙古展览馆开展。
展会上,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蒙古唐卡吸引了我们。与其他唐卡不同的是,这一幅幅唐卡,是用马鬃绕线的方法制作而成的。
蒙古族的马鬃绕线蒙古唐卡, 选用马鬃绕线的方法制作,虽然这项技艺在阿拉善地区已流传了三百多年,但在阿拉善乃至全国都鲜为人知。
相传,超格图呼热寺(今阿拉善左旗昭化寺)喇嘛制作的马鬃绕线蒙古唐卡风格独特,画面生动,享誉阿拉善地区的各大寺庙,但只由本寺艺人的后人传承。
蒙古族唐卡(马鬃绕线堆秀唐卡),是一种别具一格的寺院文化艺术,从广义上讲,它属于唐卡的一种。堆绣主要以佛经故事为题材,用各色棉布、绸、缎剪成各种图案形状,精心堆贴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然后用线绣制而成。马鬃绕线蒙古唐卡工艺特点是:内涵丰富,色彩明亮,立体感强且不褪色。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制作工序十分复杂,每道工序都保留了最传统的做法。先是画图,后将各色的上等丝绸、彩缎等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如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按其颜色和顺序先后粘压、高温定型,色彩讲究从浓到淡,依次粘堆;再用丝线将每一块独立的图案紧密缝合后进行上色;最后,用马鬃绕线对人物的五官、毛发、服饰、配饰以及吉祥物和图画边缘进行勾勒和装饰,这样让整幅画不走样、不变形,看起来更具有立体感,使唐卡中的画像栩栩如生。
一条条色彩绚丽的马鬃绕线是传统堆秀唐卡的点睛之笔。所谓马鬃绕线,就是以马脖或马尾上的鬃毛为芯,用手指揉搓使之缠绕上各种颜色的丝线,拧成一股。做芯的马鬃为3,6,9,13,16,19,21等佛教吉数,来暗示吉祥如意的美好心愿,一般来讲,绕一根一米左右的马鬃,要用一天的时间。
之所以选择马鬃,是因为,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在蒙古族的观念中马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和生活上的伙伴,把马鬃加入到佛教神圣的唐卡制作当中,也希望马的种族不断生息繁衍,受到祝福。
传统工艺与现代风格相结合后,使古老的唐卡融入了时代的气息,色彩更艳丽,内涵更丰富,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充分反映了蒙古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
2015年9月蒙古唐卡(马鬃绕线堆绣唐卡)被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阿拉善左旗农牧局退休干部格日勒是该项目的盟级非遗传承人。
据格日勒介绍,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最早起源于头道湖的朝格图呼热寺(今阿拉善左旗昭化寺),只有当时的寺庙喇嘛作为独门技艺而掌握,她的爷爷就是其中的一位。
她的爷爷西日布乔德日1930年成为昭化寺的大喇嘛,他对马鬃绕线蒙古唐卡的制作特别在行。她的爷爷把技艺传给了她的母亲吉日格勒,格日勒继承了母亲的技艺。
格日勒多次到蒙古国,西藏、青海,普陀山、五台山、九华山等地区考察学习,她将马鬃绕线工艺技艺和丝绣工艺技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和丰富了马鬃绕线唐卡的工艺技术水平。
为了保护传承马鬃绕线唐卡技艺,她的儿子、儿媳带着两个儿子回国并将孩子送到蒙古族学校上学。2015年格日勒老人和孩子们注册了阿拉善左旗金钢马鬃绕线丝绣有限公司,目前有专门制作室和店面,加工制作工作人员20余名,学徒工100 余人。
走进店面,墙上挂满了阿拉善历代亲王画像系列、《蒙古秘史》故事系列、佛像系列、民间传说系列等作品。格日勒老人介绍:“在唐卡中加入马鬃是蒙古人对马的爱惜之情。鬃毛要反复冲洗,拿柏叶三熏净化,挂七天祈福才可以做唐卡的绕线。以这神圣的马鬃为芯,缠绕各种颜色的丝线,缝制在丝面图画的边缘,不仅增加图画的立体感,还不变形、不生虫、经久耐用。”
为扶持蒙古族唐卡艺术发展,阿左旗在巴彦浩特民族一条街建立了450平米的马鬃绕线蒙古唐卡博物展览馆,200平米的制作室,300平米的培训基地,为广大唐卡爱好者和游客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推广阿拉善马鬃绕线蒙古唐卡文化,让蒙古族传统文化再度进入大家的视野,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舞台上绽放独有的绚丽色彩。
几乎失传的马鬃绕线蒙古唐卡技艺在格日勒老人和她的孩子们的带动下,已成为阿拉善地区响亮的文化名片,他们为当地各大寺庙制作蒙古唐卡多件,丰富了当地民族宗教文化的内涵。
时至今日,会制作马鬃绕线蒙古唐卡的人已微乎其微,从小看爷爷和妈妈制作唐卡,陶格日勒耳濡目染,从小就将马鬃绕线堆秀的技艺应用在衣物、门帘的装饰上,这是让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传统技艺保留下来的原因。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是绘画艺术和织绣艺术的结合体,一个堆贴,一根绣针穿过画布,都凝聚了艺人们的智慧和心血。
陶格日勒的阿左旗金钢马鬃绕线丝绣有限公司,是内蒙古唯一一家保护和传承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技艺的特色文化公司。上下不到一百平米的小二楼内,大大小小的唐卡、人物肖像、绣袋、褡裢、绣球等生活用品和宗教用品挂满了墙壁,长条桌上绣布、丝绸、剪刀、丝线、熨斗、粘胶、长尺被一次次拿起又放下,五六个徒弟在每人不足两平方米的空地上流水作业,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慢慢磨练自己的技能。
堆绣的内容题材基本与壁画一致,其制作工艺精细,图案别致,是装饰殿堂的高级艺术品。制作唐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有的时候一幅大型的精品唐卡要几个人用上好几年才能完成,而唐卡的魅力还在于它所体现的人物故事和历史内容。
只有在了解佛教历史和唐卡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创作,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制作唐卡对于陶格日勒来说就是争分夺秒,不断地学习能让她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蒙古民间图案》《仓央嘉措传》这些书已经被她翻了好多遍。
从2010年正式开始专注于做唐卡之后,陶格日勒制作的唐卡内容越来与丰富,有佛像、人物的,也有讲述阿拉善历史、文化、宗教的。近两年,她的作品开始侧重于仓央嘉措人物和佛像的制作。她说:“阿拉善正在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这里是人杰地灵的‘名人堂’。过段时间,我们准备制作一组反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身世、在拉萨的经历和来到阿拉善弘扬佛法以及圆寂的马鬃绕线堆绣唐卡,这是最具有我们阿拉善特色的。”
在很多人看来,独门绝技就应该是“传内不传外”,但陶格日勒却认为,这门技艺本身就属于阿拉善。陶格日勒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把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在阿拉善传承下去。“不要让这种民族文化失传,不要让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历史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中断线,也希望农牧民参与进来,掌握一门手艺,有个生活的来源。”陶格日勒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