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刺绣(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满族的刺绣2018年8月11日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呼和浩特市文化 |
分类: 走遍内蒙古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满族的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雅梅
(2018年8月11日 呼和浩特内蒙古展览馆)
2018年8月10—16日,作为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活动内容之一的“守望相助——56民族非遗邀请展”,在内蒙古展览馆开展。
展厅共分四个展区:体现各民族民间文学和传统美术的“根脉相连”;体现各民族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的“锦绣中华”;体现茶叶和茶艺文化的“古道茶香”;体现各民族金银器、石雕、木雕、编扎、漆器等传统技艺的“匠心筑梦”。
“守望相助——56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从全国22个省区市筛选了56个民族最具各民族典型意义、又能体现民族间互助共有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71个,183名传承人在现场进行了展示展演。
展览期间,除了传承人现场展示展演外,还有“品茶休闲看曲艺”、“音乐舞蹈戏曲天天演”、“民族服饰对对碰”、“传统工艺手传手”等系列活动,能够让观众进行深度体验。
刺绣是中国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手工艺。满族民间刺绣就是其中的代表。满族民间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最初主要流行于满族人聚居的广大农村。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满族刺绣通常以家织布为底衬,以红、黄、蓝、白为主调的各种彩色丝线,用一根细小的钢针参照图案上下穿刺,织绣出各种纹样,绣品包括服饰、日用品、喜庆节令等。绣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情趣盎然,寓意深刻,充分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厚重文化的内涵。
辽宁省锦州市的满族刺绣以其精湛细腻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遐迩。其满族刺绣的作品十分突出人们渴望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形象地表达民族迁徙、信仰崇拜的叙述,图案色彩配合要充分体现朴素、典雅、秀丽、生动、热烈的不同艺术效果。
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进入了"中国故事"文化展示现场。由满族刺绣传承人夏丽云带来的"盛世龙"浮雕绣品技惊四座。
在清代,刺绣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服饰和日常用具上都有刺绣,因而,刺绣成了满族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
满族刺绣是满族妇女传统手工工艺之一,是旧时满族妇女从小就要学习和掌握的一种技艺,主要施用于衣服、鞋、枕顶、各式荷包、桌帘、门帘、幔帘、幔套等。图案则花鸟、人物故事、词语诗篇、山水屋舍、家畜水族、吉祥纹样、几何图案等无所不包。反映了满族妇女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作品是直通的原始艺术,保留着满族原始的思维结构和原始造型,它是东北地区满族手工母体艺术最基本的载体之一。它内容博大,想象力丰富,涵义深刻,手法新颖,形式多变,是研究、挖掘满族历史文化、历史美学等方面的有利物证。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和保护。
随着萨满文化逐渐消亡和老一代刺绣艺人相继逝去,满族民间刺绣的独特韵味正日渐淡薄,加之现代化机器刺绣的蓬勃发展,都对满族民间刺绣造成巨大的冲击。满族民间刺绣出现后继乏人的困难局面。
令人欣喜的是,濒危的满族民间刺绣在锦州得到了及时有效的保护。锦州市积极扶持满族民间刺绣团体,在社区、农村、学校广泛开展技术传播,聘请老艺人讲课,传授刺绣技术。同时深入民间搜集资料,参加全国各类刺绣展销会。有关部门还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希望使得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奇葩再绽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