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北门唐罗城杨庄西门遗址(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瘦西湖北门唐罗城杨庄西门遗址2016年2月11日江苏扬州旅游 |
分类: 江苏镇江、杨州、南京行记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瘦西湖北门唐罗城杨庄西门遗址
(2016年2月11日 江苏扬州)
瘦西湖景区举世闻名,但景区里“隐藏”着一道城门遗址却鲜为人知。
唐罗城西门遗址就在近瘦西湖北门处、二十四景之一的“石壁流淙”旁边,保存较好。我们在“石壁流淙”附近游览,看到了这里奇怪的“玻璃罩”,便上前观望,这才发现玻璃罩下面的“残垣断壁”竟是一座城门。
玻璃罩内,不同的区域分别标注着“罗城马道”“唐代罗城前期城墙”等。玻璃罩内湿度良好,绿油油的植物爬满了唐代古砖。
在城门遗址处竖有一碑,上面写道:“杨庄西门(即唐罗城杨庄西门遗址)位于唐罗城西城垣北端。城门为一门一洞形制,始筑于唐代,沿用至五代。唐遗迹保存较好,城墙底宽12米,保存高度1.5米,主门道宽4.8米,南、北马道均宽2.7米。”
这只是罗城的一座城门,从目前的史料推断,唐代扬州城罗城可能有13座城门,仅西门就有4座,这座城门就是其中之一。它位于唐罗城西城垣北端,城门为一门洞形制,始筑于唐代,沿用至五代。
登上城门,扶垛口环顾,东面是水波荡漾的九曲池;南面是以“唐代罗城杨庄西门遗址”为核心的“罗城广场”。
西面是一座仿古城门自南而北横亘在水面上,门楣上方嵌“醉月飞琼”匾额;书有“蜀岗朝旭”的矮垣和悬有“来春堂”匾额的临水敞轩及长廊。
北面的景色最为丰富,近景有“小吹台”,中景为“春流画舫”,远景则是“大明寺”内的“栖灵塔”,它与瘦西湖的水面、亭子完善融合。
第一眼看到小吹台,我还以为这就是瘦西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钓鱼台”,仔细打量才发现眼前的小亭是单檐歇山卷棚顶,而不是钓鱼台的重檐攒尖顶,在体量上也应该比钓鱼台小一些。
走到“宋井”时才知道,过了宋井就是瘦西湖的北门了。这口宋井据考证是南宋遗构,2009年3月,考古人员在井中还挖掘出了元代的“枢府瓷器”碎片,同时还发现了鎏金的元代发簪,不难想象,在很久以前曾有女子在井边梳洗,让人大有与古人对话之感。
扬州城年代久远,散落城内的古井随处可见,现存古井约有300口。这是一口南宋古井,它和唐城遗址、五代城墙、马道等共同见证了景区的悠久历史,散发着盎然古意。
瘦西湖,在唐代还没有这个名字,它只是一条护城河,原是唐罗城、宋大城的护城河遗迹,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冈脚下。
瘦西湖清瘦狭长,水面长约4km, 宽不及100m。原是纵横交错的河流,历次经营沟通,运用我国造园艺术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很多风景建筑,融南秀北雄为一体,直到明清年间,才渐渐发展成如今“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景象,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
明清时期,许多富甲天下的盐业巨子纷纷在沿河两岸,不惜重金聘请造园名家擘画经营,构筑水上园林。了解了瘦西湖的前世今生,就不难了解唐罗城的历史。
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并蜚声中外。
瘦西湖北门周边特色酒店
唐代扬州城简介
唐代扬州城由子城和罗城组成,子城在蜀冈之上,罗城在蜀冈之下,“两重城”指的就是它们。“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这首晚唐诗人杜牧所作的诗句,讲的正是唐代的扬州城。
子城俗称“衙城”,即行政官署所在地。罗城即“城外的大城”。“子城之外是罗城,城墙外另修的环墙。”据介绍,罗城的起建源于对外敌的防御,子城与罗城之间是百姓居住的区域,有市场、民宅等。
罗城在子城之南,是唐代扬州手工业、商业和市民居住区。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获悉,罗城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南北长约4200米,东西宽约3120米,面积约13.8平方公里。
罗城规划严密,布局工整,功能分布明确,水、陆交通的分布形成棋盘状布局,构成了城市平面布局的网络。罗城内有南北大街6条,东西大街14条。而蜀冈之上的子城,为唐代扬州大都督府和官衙治所。
文物专家顾风介绍,根据目前的考古成果推断,唐罗城可能共有城门13座,其中北门一座,南门4座,东门4座,西门4座。罗城城垣四周环以深壕。
唐罗城四座西门,通过城内道路与东门相连。其中,最北端的就是我们在瘦西湖看到的这座西门遗址,而最南端的西门位于扬州大学农学院内。据悉,南端的这座西门也是一门一洞结构,城外有瓮城,它始建于唐代,沿用至五代,北宋时废弃。在上述两门之间,应该还有两座西门,分别位于念四桥附近,以及文昌西路与扬子江路交会处的东侧。4座西门见证唐朝扬州繁华,可惜五代时扬州城毁于战火。
为何唐罗城有这么多的西门呢?《梦溪补笔谈》载:“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由于扬州唐城面积较大,在考古中发现,仅西城墙上就有四座城门,全国绝无仅有。
这主要是因为扬州是一座商业大城市,人口较多,为了进出城方便,扬州城每隔1000米左右即开一座城门,并建有一条东西纵贯的大街。而一般的城市一个方向只开一座门,就是当时“首都”级的长安、洛阳等大城市,不过只开三座城门。扬州当时的繁荣可见一斑。
但是,唐代扬州的胜景并没有持续下去。史载,957年,周世宗攻打南唐,元宗李璟自知东都扬州难守,于是放大火烧毁了扬州城,强制居民迁移江南。繁盛的扬州城遭受严重毁坏。第二年,周世宗占据扬州,看到城内被战火洗劫后的惨状,于是发动丁夫万余人整理被破坏的扬州城。因为城大空虚,因此在故城(即唐罗城)东南隅,修筑一小城,与庞大的唐代扬州城相比,规模较小,因而称为“周小城”。
惊喜的是,这些历史记载在考古挖掘中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证实。据悉,在唐代城墙遗址的东侧几米处,又发现了长80米、宽18米的五代时期的城墙,虽然仅有为数很少的城砖,但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印志华表示,五代时期的城砖与唐代城砖不同,五代城砖尺寸大,且比较统一,唐代的城砖则显得“乱”一些。
在考古现场还发现了一些瓦罐残片和一些重达数斤的石弹。据悉,石弹是城墙内的必备武器,用来抵抗敌人入侵。印志华称,石弹即擂石,相比于北门遗址,罗城西门擂石的规模要逊色得多,不过从考古现场以及城墙遗址的破坏程度来看,当年的战争从来没有断过。
唐代罗城西门遗址的发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扬州市文物专家就得知唐代西城墙上最北端的“西门遗址”的有关情况。2008年春天,考古人员开始对杨庄西门进行钻探考察,当年10月,开始在瘦西湖万花园二期工程考古工地上寻找唐城的踪影。
经过约3个月的探秘,考古人员发现,位于唐罗城西城垣北端的这处西门,城门为一门一洞形制,始筑于唐代,沿用至五代。其中,唐代遗迹保存较好。
考古专家印志华说,这处城门只保存了南侧的一部分,保留的这一部分规模也不算太大,已和历史上无法相比,北侧的一部分已全部毁掉。当然,从历史遗存可推断,这处城门的主门道宽约4.8米,南北马道均宽约2.7米。
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处唐罗城西门遗址,用硬度和透明度较好的钢化玻璃罩好,展示了其经历岁月变迁后的最真实一面。
